林元景:汲取点滴力量,直面生命成长

2022-05-30 10:48高林福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南海区人际青少年

高林福

青春期的孩子,常让家长、老师束手无策。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重视起来,在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除了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另外一项愈发重要的职责,就是学生的心理疏导。作为一线教师,有过多年心理疏导经验的“广东省优秀教师”林元景,在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面对青春期心理、生理等不断变化的青少年,如何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绪面对人际交往、学业压力,林元景老师将为大家带来经验分享。

林元景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梅沙双语学校德育中心主任、班主任,专职心理教师,中学心理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百系列”百名优秀德育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名班主任、广东省首批“心理名师”培养对象、广东省心理C证培训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佛山市“三名人才”名班主任、南海区高级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南海区教育发展指导中心特聘教研员、南海区班主任能力大赛导师团成员、南海区德艺指导中心理事、南海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得廣东省首届心理教师专业大赛一等奖,佛山市第三届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佛山市首届心理教师专业大赛第一名,南海区首届初中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特等奖第一名。

本刊记者:结合多年班级管理经验,您觉得当前学生面临哪些人际关系处理的难题?产生这些人际关系难题的缘由是什么?

林元景:我认为在青春期阶段,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难题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同伴认同,二是亲子关系。产生这两方面难题的缘由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我同一性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简单理解就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将自己与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但又独具个性的自己。和个体有关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人际关系,并且青春期,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到了中学后,学生的重要他人已经从家长、老师转为同伴,在长时间的同伴交往中,如何获得同伴认同,但又区别于其他同伴让自己变得更独特,成了青少年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会看见无原则退让、强势表现等极端的人际交往方式,这些青少年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充满矛盾,这也对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了影响。

另外,亲子关系也是这一阶段重要的人际难题,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完成。孩子希望脱离父母的约束独立处理成长的问题,但同时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独立应对各种问题。

总之,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矛盾体,这在人际关系中表现明显。

本刊记者: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您开展过哪些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效果如何?是否有详细案例可以分享?

林元景:的确,在我的班级中,活动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一般来说,我的班级所开展的活动主要分为学校的大型活动、班级的特色活动和家校的共育活动三大类。每一个活动均是一个沟通展示、互助成长的极佳平台,这些活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例如,今年我所带的班级,我们便开展了小组说新闻的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进行每周的新闻播报,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各司其职,如新闻点选取、素材收集、课间制作、播报分工等,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同学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付出努力,不断呈现每个人各自的特点,再进行深入讨论,消除分歧、统一思想,最终将一个完整的新闻播报出来,在此过程中人际关系自然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本刊记者:作为班主任,为了让班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您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林元景:前面我也提到了重要他人这一概念,班级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在过去,我们教师更多看到的是学校、班级中的学习属性,忽略了班级的生活属性,而班级生活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人际关系。用我们都熟悉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进行解释,生理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在绝大多数班级中这一层需求都能满足,但到了第二层安全需求,班级便开始了分化,有一些班级人际关系淡漠,给学生的需求仅仅停留在人身安全方面上,学生的需求也就基本停滞。但如果顺利转化,从人身安全转移到人际的安全与稳定,那么就可以逐步迈向爱和归属、尊重,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如果能够辅助以更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和学业方面的集体目标,那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的审美需求和认知需求也可以逐步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得到需求的满足。简言之,在需求层次的提升过程中,人际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要达到更好的结果,便需要丰富班级的日常生活,让班级由一件件具有仪式感、生活化、日常化的小事所填充,这样的班级生活才能更加丰富,人际氛围才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本刊记者:为了持续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您觉得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林元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构建平台、营造氛围。之前也提到过班级的生活属性需要各种生活化的小事来进行支撑,那么作为教师,开展班级活动、构建人际平台则是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从一个班级的初建开始,我们便通过活动、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破冰,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善意和包容,人际关系自然能在温暖的土壤中生根。

注重日常、言传身教。这几个字绝对不新颖,但却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人际关系原本就体现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日常与学生的交谈、与同事的相处、与家长的沟通等都是一种很好的示范作用。这种日常化的呈现,对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升则是潜移默化的。

抓住契机、转危为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际冲突甚至人际危机绝不罕见,但我认为每一次冲突或危机的出现恰好是学生人际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提升教育的敏感度,遇到此类问题时要有“二心”。一是问题解决的决心,青少年人际关系没有无法调节的死结,更多的是自我中心的禁锢,因此,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化解的;二是转危为安的细心,通过与学生针对矛盾事件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多想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具备这二心,我们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明确,知识的传授许多时候是专题化的进行,但学生的成长教育更多时候是在日常中发生的。最后,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和各位读者共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猜你喜欢
南海区人际青少年
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党建主题读书驿站
青少年发明家
What Do These People Do?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佛山市南海区远山汽车设备有限公司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