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悬浮到嵌入: 乡村教育的职能嬗变与路径选择

2022-05-30 10:48吴宏超杨科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职能乡村教育嵌入式

吴宏超 杨科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发展乡村教育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我国乡村教育发展曾“悬浮”于乡村场域,面临边缘化、城本化等窘境,具体表现为乡村教育职能偏离、教育空间萎缩、教育发展路径亦步亦趋、教育管理方式“一刀切”等。为了摆脱目前困局,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乡村教育改革亟需重塑乡村教育职能,找到一条适合乡村教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嵌入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教育职能;“嵌入式”发展

一、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第七篇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相继出台,我国开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重点工作意见》)要求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3]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子工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正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军。[4]这为乡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教育振兴要求人人能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乡村教育。但现阶段,我国乡村教育还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乡村教育发展应抓住乡村振兴这一契机,完善教育职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同时,依托区域特色,将乡村优势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育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嵌入”发展。

二、乡村教育“悬浮式”发展窘境

在过去的乡村建设中,人们更容易关注到乡村产业振兴而忽略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得不到良好的资源配置,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致使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呈现边缘化态势,难以发挥建设乡村的职能。乡村教育“悬浮”于乡村场域之外,不利于乡村教育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1.边缘化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乡村教育成了应付考试,追逐名利的工具,成为了逃离乡村的跳板。同时乡村学校因个体规模小、分布不均,教学效果和经济收益远不及规模化的城市学校,致使乡村教育在教育系统中被边缘化。

(1)乡村教育功能缺位

在应试教育等错误认识的引导下,乡村教育只指向升学与考试,教育职能呈现单一化倾向。陶行知认为“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5]。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要求以全体村民为教育的对象;以整个乡村为教育的场所;以民族再造与建设乡村为教育的目标,以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为教育内容;以家庭、学校、社会合一之综合方式为施教方式。[6]

然而现阶段的乡村教育因认识缺失、能力不够还无法承担上述重任。教育对象上,只关注到了儿童的教育问题,忽视了教育对乡村人民的教化和精神改造作用。教育内容上,只重视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等功能缺位。教育方式上,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忽略了与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

(2)乡村教育空间萎缩

乡村教育边缘化还体现在乡村学校发展空间萎缩。从学校数量上看,2016年乡村小学为190525所,约占全国小学总数的60%,2020年为86085所,占到总数的54%。学生人数上,2016年农村小学的招生人数约占全国小学招生总数的30%,2020年只占21%。农村中学招生人数从2016年的15%,降为2020年的12%。[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乡村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比例,近五年来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乡村中小学学校数量持续减少,城区和镇区小学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城区中小学在校生数逐年增加,乡村中小学在校生数逐年减少。[8]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只看到乡村学校升学与考试的作用,在调整布局时将大量学校合并,以减少教育投入;二是乡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向城市流动,有条件的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就陆续流入城市,鄉村教育成为了乡村学生进入城市的跳板;三是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乡村人民将城市教育视为主流。

2.城本化

“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9]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迈入乡村教育振兴的新阶段。有学者认为,应顺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将农村教育发展的主场域提升至县城。[10]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乡村教育本身的优势,错误认识了乡村教育的价值,这并不是发展乡村教育,而是放弃乡村教育,会导致城本化的趋向。

(1)教育发展路径亦步亦趋

乡村教育因缺乏科学的理论引导,一直“跟着城市跑”,用城市化的方法解决乡村教育问题。诚然,这些研究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但无法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许多在城市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乡村学校却“水土不服”。

例如,为解决“三点半”难题,落实“双减”政策,乡村学校紧锣密鼓地开展课后服务。但乡村学生上学路途远、留守儿童无人接送、教师福利跟不上等问题尚未解决,课后服务的突然来袭使这些问题更为尖锐。在课程设置上,为了与城市教育接轨,“英语·科学融合特色课程”“计算机编程课程”等不适合乡村教育的校本课程层出不穷。很多乡村学校一味以城市的先进理念为导向,忽略了乡村教育的现实,也无视了乡村教育的需要。乡村教育囫囵吞枣地消化不适合自身的教育举措与理念,加剧了乡村教育的问题。

(2)教育管理“一刀切”

我国现行教育财政体制采用“城乡一刀切”的模式,[11]学生多,公用经费就多。城镇学校因生源充足而获得更多支持,而农村学校点则因零星分布,无法获得管理上的关注与支撑。在管理标准上,缺乏适合的乡村学校管理与规划模式,许多乡村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捉襟见肘,却要忙于准备心理、安保和图书馆等材料,许多教师“身兼数职”,还要应付各类检查与评估。如此,无疑加大了乡村学校资源的损耗,加重了乡村教师的负担,最终导致教学效益下降。

三、乡村教育实现“嵌入式”发展的新职能

面对“人去村空”的乡村社会图景和“振兴乡村”的特殊国情要求,农村学校作为乡村社会的守护者和文化高地,需要自觉地进行自身功能与角色的拓展,担负起自我改造与建设乡村社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12]《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3]五大振兴内容的提出明确了乡村建设的总要求,也赋予了乡村教育新的使命和职能,有利于乡村教育摆脱边缘化困局,实现“嵌入式”发展。

1.支撑乡村人才振兴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通过培养人作用于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教育背景下,乡村基础教育应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培养有“乡村特色的中国人”。

乡村教育始终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第一要义。乡村振兴提出要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要求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15]乡村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乡村振兴建设者,还要塑造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的服务对象。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应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培养生存技能,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乡村认同感,满足其融入乡村的社会性需求。

为此,德育方面,应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的道德品质。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园内渗透优秀的乡村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质朴务实、宽厚包容的品质。智育方面,学校应开发乡村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培养学生探索乡村、建设乡村的兴趣与能力。体育方面,改良跳房子、滚铁环等乡村游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劳育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以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美育方面,蔡元培认为美育不可不以美化市乡为重要之工作。[16]因此,学校应培養学生的乡村审美情操与审美人格,以创建美丽乡村。

2.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17]乡村振兴战略下,教育应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挖掘乡村文化的价值,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张岱年、程宜山认为“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可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18]基于此,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乡村物质文化。乡村有着独特的物质资源,如乡村建筑、自然景观、传统工艺和生产工具等,它们扶持和滋养着乡村教育。乡村教育也应传承和发扬乡村物质文化,以促进乡村物质文化建设。例如,参照独特的乡村自然风貌和乡村建筑改造乡村学校的外观;将传统工艺和劳动生产工具作为教具、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改良与创造等。

二是改良乡村制度文化。学校教育具有吸收和改良乡村社会制度文化的能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充分发挥基层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19]乡村学校制度建设应有利于乡村发展。改良评价制度,关注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将乡村礼俗融入学校休假制度,以增强学生对耕作生活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如我国古代农忙时的“田假”。

三是传承乡村思想文化。中国乡土文化绵延千年,有的凝练成了优秀的传统观念,有的融合成了现代文明。乡村学校应通过扎根物质文化、改良制度文化等方式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可通过直接教授乡村文化思想内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如通过建立校园图书馆、开设乡村文化课程、推送优秀文化作品等方式,发扬乡村文化。最后,学校教育应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与乡村文化共生是乡村学校的优势,传承乡村思想文化也是学校在一方土地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3.改进群众组织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和支持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20]要把力量凝聚起来,不可不依赖教育的组织力。乡村教育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在群众中宣扬乡村振兴战略,以团结群众、联系群众,最后服务群众,提高乡村群众的凝聚力。

乡村学校需自觉地进行自身功能与角色的拓展,担负起自我改造与建设乡村社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21]《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22]学校历来有教化的作用,是乡村人民开展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我国古代乡绅与私塾先生多德高望重,对乡村民众的生活有一定的权威性影响。因此重塑教师的影响力,强化乡村学校的组织职能是可行且必要的。如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等原有组织的作用进行宣讲和开展活动;校园内张贴学生手册,篆刻乡民公约等。

四、乡村教育实现“嵌入式”发展的新路径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23]乡村教育可以依托乡土资源开展耕读教育,打造乡村教育品牌,提高乡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以摆脱城本化发展困局。同时促进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间资源流通、要素互补,建立健康的城乡教育关系,以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1.开展耕读教育

2021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教育。[24]2022年《重点工作意见》要求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完善耕读教育体系。[25]耕读的最初含义是“农耕”和“读书”,最早的耕读学校是农村半耕半读的一种教学形式。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26]在乡村中小学开展耕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耕读教育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和耕作精神紧密结合为教育内容,以树立正确的耕作意识和劳动价值观为教育要求,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耕读教育的开展应依托乡村资源优势。

一是开发乡村社会资源。学校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主要通过将课堂延伸至自然与社会之中,或在课堂中植入社会资源两种形式。如在自然环境下,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生长学得坚韧,从蜜蜂蚂蚁的忙碌习得合作,在农耕生活里渗透“晨兴理荒会,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理念。

二是呼唤乡村家庭教育的回归。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或已有知识储备与时代脱节,不敢教。开展耕读教育有利于促进家校共育,转变家长和学生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耕读教育致力于挖掘乡村中质朴简单却又不可或缺的的精神与品质,学生家里绿油油的菜园,巷子里嘎嘎叫的白鹅等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唤起农村家长与学生的自足与自豪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资源。

三是利用乡村学校的优势。一方面,乡村学校大多采用小班额教学,有利于探索合适的耕读教育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校园面积较大,可以提供耕读教育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此外,大多数学生具有农耕经历,农业知识丰富,有利于就地取材。

2.城乡教育融合

《重点工作意见》提出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27]有序推进城乡教育融合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又一途径。乡村教育缺乏优渥的物质条件,发展缓慢。但其立足于中华文化,具备改良西式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殊条件。而城市教育发展态势迅猛,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教育环境复杂,教育问题更为尖锐。城乡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人在城乡之间流动性和选择权的要求。那么,要如何有效推进城乡教育融合?

一是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城乡教育融合的前提。不平等对待会造成某一方的衰弱,导致附庸关系的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国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教育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28]对此,首先应消除城乡偏见,树立城乡学校地位平等的观念。其次关注供给端和评价端的分层考量,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最后关注乡村教育理论建设,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体制。例如,针对乡村学校教职工较少的现状,乡村学校应尽量精简机构,合理配备教师。

二是资源共享体系的完善是实现城乡学校共同体的方法。美国学者休斯认为影响资源共享的因素包括互利、资源的竞争和成本。[29]首先,互利是资源共享产生的原因。资源共享要求乡村教育挖掘自身优势,能够去弥补城市教育的不足。其次,资源的竞争是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当双方竞争同一资源时,资源共享便成为最佳解决方案。最后,要降低共享成本,提高效益,打造城乡教育资源互通的桥梁。例如,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重新修订,劳动教育重回大众视野。一些城市学校为落实政策将学农实践编排成课程,但场地和条件受限,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建立城乡学校间的沟通互动体系是值得期待的。

三是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流动是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目标。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包括乡村人才入城和城市人才入乡两个方面。其一,疏通乡村到城市的人才流通渠道,让农村学生有机会接触城市教学资源。其二,完善城市人才入乡的保障机制。[30]我国高等教育集中于城市,在求学过程中,部分来自乡村的学生逐渐克服了对家乡的嵌入性,对城市产生了依恋性。为改善这一现象,乡村教育应关注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乡村的向往情怀。其次,应加强高等教育与乡村基础教育的衔接,以弥补乡村教育中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空缺。例如,在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等渗透乡村元素,拓宽高校人才了解乡村的渠道。

乡村振兴成功的最终标志是让教育回村。[31]乡村教育嵌于乡村发展,是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不是某一部分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高水平的现代化。因此,农村教育应抓住机遇,不断完善乡村教育职能,“嵌入”乡村场域,以更好地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22-05-22].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中華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05-22].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 5592681.htm.

[3][22][25][27]中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6-11].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 5675035.htm.

[4][13][17][23][2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2-04-02].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 5588098.htm.

[5]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丛 陶行知论教育的功能[M].徐莹辉,徐志辉,编.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79.

[6]晏阳初.晏阳初全集 第2卷[M].宋恩荣,主编.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85-8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2021-08-30)[2022-03-1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0/.

[8]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9-41.

[9]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25)[2022-05-21].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869.htm.

[10]刘秀峰.都市圈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走向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8):48-53.

[11]范先佐.布局调整与城乡教育一体化.2017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促进农村转型会议论文集[C].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17:5.

[12]杨朝晖.面向未来:农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J].中小学管理,2019(02):9-11.

[14]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2-03-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5][20][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4-30)[2022-07-21].http://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050.htm.

[16]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高平叔,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12.

[18]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1.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07-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1]杨朝晖.面向未来:农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J].中小学管理,2019(02):9-11.

[26]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1-09-16)[2022-06-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29]劉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07):69-72.

[30]吴宏超,黄雪倩.城镇化背景下的迁移性择校问题寻解[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2):1-7.

[31]张孝德,萧淑贞.乡村教育变革的四个维度 [N].中国教师报,2021-8-25 (01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教育职能乡村教育嵌入式
搭建基于Qt的嵌入式开发平台
嵌入式软PLC在电镀生产流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现代教育观的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履行教育职能
基于人才培养的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研究
在新时期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演变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Altera加入嵌入式视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