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百年辉煌党史 浸润高中思政课堂

2022-05-30 10:48魏文锋
关键词:思政课家风党史

魏文锋

摘    要: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契合性,以党史教育助推思政课深化,并寻求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主阵地,深挖党史资源,拓宽教学思路;学校要成为后盾,营造党史氛围,延伸思政课堂;家庭要发挥协同作用,传承红色家风,落实协同育人目标。如此,以教师为主、学校为盾、家庭为辅,强强联手形成教育合力,就能在动态平衡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其勇担历史使命,争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关键词:党史教育;高中思政课

青少年是党史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思政课堂上,百年党史应成为青少年追逐梦想的加强针,促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明确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具有契合性

百年党史与高中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它是上好思政课最好的助燃剂,能够推动学生自觉将学业小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目标精准对接,立鸿鹄之志,做青春奋斗者。

(一)党史“活”教材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政课讲求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方针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实到教学目标层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由此可见,二者在理论上具有互通性,百年党史作为最具特色的“活”教材,能够在高中思政课中焕发出夺目的光芒,绘就多彩画卷。

(二)教学“优”资源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史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在内容方面具有同一性:党史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诸多方面;高中思政课教学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二者在内容上有所重合,都聚焦于相似的长期教育目标,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党史作为丰富的资源库,可以为高中思政课提供生命活水。但党史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于二者的短期目标,即教育对象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运用党史资源时,要注重凸显思政课的特殊性。党史作为优质教学资源,在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中有大量体现,虽然统编教材中并未形成系统性理论,但党史内容已渗透于统编教材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党史走入思政课堂具有一定的教学可行性。

(三)时代“真”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了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明确要求,并提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可见党史学习不能停留在意识层面,关键要有所行动。这一点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高中思政课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从理论素养到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可见,党史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赋予了青年同等高度的时代使命,二者在教学目标方面也存在共同之处,目标的一致性有效提升了在高中思政课中讲好百年党史的可实施性[1]。

二、以党史教育助推思政课深化

在思政课中感悟百年党史,如何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如何紧扣思政课特色点亮党史之光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凸显思政课程的内在精髓

当前,教师在讲好百年党史的同时容易忽视思政课的学科特殊性,因此能否有效驾驭党史资源,成为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要从浩瀚的黨史中探寻教学契机,必然要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还要处理好“理”与“情”的关系,即要由“事”讲“理”再生“情”,同时紧扣教学目标。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堂,教师要合理运用党史资源进行教学,避免假热闹、形式主义,使学生在情境的有效推进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推动课程思政的耦合联动

党史教育并非独属于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的远大目标,教师还需透过党史的外衣,贯彻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理念。在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过程中,各类课程教师对党史资源的运用能力参差不齐,高中思政课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讲好党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而成。因此,教师在运用党史资源时要坚守大局意识,不能从党史长河中随意捞取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而要形成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下好“一盘棋”的意识,注重课程思政系统中各类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同向同行。

(三)实现“大思政课”的落地为实

“大思政课”是对课堂思政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但当前,不少教师在运用党史资源方面存在碎片化现象,对党史资源的广度拓展不够,对党史资源运用的深度挖掘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趣味化层面,解决了“是什么”与“为什么”,却忽略了“怎么做”,并未直达价值观层面,自然也就无法实现由知转行的高阶目标。要解决党史资源与高中思政课的浅层结合所带来的问题,体现“大思政课”的育人高度,实现协同育人,教师就应提高站位,深化对党史与思政课的本质认识,在更广、更深的层面引导学生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

要讲好百年党史,就必须立足思政课这一主阵地,发挥教师、学校和家庭的合力。

(一)立足课堂主阵地

1.深挖党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和课堂。党史资源包含丰富的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有助于思政课开展情境教学,而决定教师驾驭党史资源能力高低的关键,则是其对党史资源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推进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党史资源运用的广度与深度,可横向选择契合课程特点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纵向深挖,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

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既可以从浩荡的百年党史中探寻联系的奥秘,立足党与人民的关系、不容篡改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党的历史任务,解决教学重点“联系的特点”,又可以将百年党史看作一个动态的整体进行探讨,让学生明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关键节点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使其正确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攻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教学难点。情境的转变与生成建立在熟练掌握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想讲好党史,教师首先应深挖党史资源,做到有“史”可講,然后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创设最优情境,从而真正讲实、讲透,发挥党史教育资源的价值[2]。

2.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党史走进思政课堂,并不是停留在微观层面的某一节课,而是要从宏观层面上贯穿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始终,厚植红色底蕴。当前,议题式教学比较流行。那么,在运用党史资源的过程中,如何让固定的教学方法适配不同的教学实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党史资源。

首先,党史资源的选择要注重情境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适配性。例如“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这一节课,“历程”二字强调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党史资源时要强调时间上的跨度,凸显不同阶段的对比,使学生能够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变化,进而总结当前法治建设的新成就。

其次,运用党史资源要结合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在符合学情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例如,“伟大的建党过程”不仅可以运用在统编教材必修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课中,还可以用在统编教材必修三“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统编教材必修四“把握世界的规律”等课中,进而打破教学内容之间的壁垒,实现整体教学。因此,教师要拓宽教学思路,在有“史”可讲的同时追求讲精、讲活,即相同资源调节侧重点、不同资源寻求互通点,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有枝可依、螺旋上升。

(二)以学校为后盾

1.营造党史氛围,生成校园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差日渐缩小,纯粹的课堂讲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思政课要走出小课堂,在校园大空间内营造党史学习氛围,生成红色校园文化。高中思政课要讲好党史,关键不在于“教”,而在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向引导功能,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党史的趣味。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校要让校园文化建设始终站在高位,充分发挥百年党史的魅力,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使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对于感性知识如“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关内容的教学,学校需要打造有温度的校园文化,教师可定期开展党史故事评述比赛、组织红色纪念作品展、举办特色主题文化节等,与学生达成情感呼应[3]。而对于理性知识如“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的教学,学校需要打造有高度的校园文化,教师可定期邀请党史研究专家开设讲座或开展主题微演讲、增设党史专题橱窗展示等,与思政课堂交相呼应。

2.延伸思政课堂,搭建育人平台

思政课的舞台不应囿于课堂,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党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精神力量。高中思政课要想讲好百年党史,不仅要在课堂讲,更要走进社会讲。学校要积极对接社会力量,带领学生在红色地标重温信仰的力量、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共建良好的育人平台。即使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也要充分延伸思政课堂的空间,如采取远程连线的形式,邀请党建专家授课,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讲好百年党史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在思政课走出校园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交出主讲权,发挥活动组织与教学引导功能,让学生在多样的党史主题活动中学会做课堂的主人,在主观意识上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作为讲好党史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扩大思政教育的格局,全面拓展教学时空,促进教学主体主动发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褪去生活的“滤镜”,自发、自觉、自愿地去感知中国共产党奋斗途中的艰辛与勇敢,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发挥家庭协同作用

1.感悟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家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因此讲好百年党史离不开家庭这一重要舞台。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高尚家风,“红色”是它的鲜亮底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家风的关键。立足小家之风,渗透大国之史,有助于增强思政育人的亲和力,从而更优、更活、更实地讲好党史。

学校、教师要引导家长积极打好配合战。首先,能够传承红色家风的前提是自身要具备红色修养,家长要加强对党史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其从红色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其次,在推动红色家风落地的过程中,家庭可以定期开展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趣味活动,例如确定家庭电影日或家庭旅游日,选取红色影片与革命圣地,柔化党史与现实的边界感,为家风建设注入红色基因,进而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交相呼应。

2.落实协同育人,提升教育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讲好百年党史,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影响,不能单方作业,而应各方协同,遵循一体化原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家庭要切实发挥自身价值,落实好承上与启下两大任务。

首先,学校作为进行党史教育的主要场所,要依托家庭开展教育。与此同时,家庭也要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督查与落实具体成效,在家风建设与传承的过程中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时刻保持家校同频共振。其次,党史教育要从思政课走向社会现实,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者。评判是否“讲好”党史的关键指标在于行为效度的高低,家庭作为讲好党史的关键一环,在开展红色家风主题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携手学校与社会,引导孩子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上,立足思政课讲党史,要以教师为主、学校为盾、家庭为辅。讲好百年党史的关键在于教师。同时,学校要做好坚实后盾,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此外,家庭要发挥好润滑剂作用,在保证良性循环的同时发扬个性家风,聚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强化党史教育的育人特征。如此,强强联手形成教育合力,在动态平衡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就能使学生勇担历史使命,争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吴春.党史学习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原则及策略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7/8):15-18.

[2]毛玉楠,刘小黎.强化高中思政课党史教育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79-81.

[3]杨增岽,王晓晓.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以统编必修4《哲学与文化》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3):25-29.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家风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勤劳节俭传家风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