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模式构建

2022-05-30 10:48魏新俊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英语教学

摘 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体融合的不斷演进改变了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作为文化传播主要阵地的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也同样受到这一浪潮的冲击和影响,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创新模式势在必行。本文论述如何具体践行文化传播的理念,努力探索适合英语专业教学的文化传播模式,为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型外语专门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传播;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无疑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理应承担起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英语教师是外语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者。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演进改变了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作为文化传播主要阵地的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也同样受到这一浪潮的冲击和影响,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创新模式势在必行。本文论述如何具体践行文化传播的理念,努力探索适合英语专业教学的文化传播模式,为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型外语专门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历史语境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反思

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英语专业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一直以英语文化为主。专业性质决定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则普遍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能力。英语专业教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目的语文化的引入,却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比例严重失衡,致使我国英语教学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1]。尤其是,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涌现营造出英语学习的优越环境,网络学习资源俯拾即是,英语学习者享有前所未有的自主和独立。“西方强势文化借助其发达的传媒系统和语言优势,早已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巧妙的方式‘渗透在各类外语学习媒介和学习资料中。”[2]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英语专业的学生难免不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浸入式影响。他们欢庆的节日、观看的影片、追逐的明星、欣赏的音乐、保留的发型、穿着的服装乃至喜欢的饮食无不带有几分异国的情调。一方面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知识内涵,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英语专业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文化认同危机。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背景知识。文化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要求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本土文化的学习。借助跨文化传播思维反观自己的民族文化,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培育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学会用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精神,是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对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启示

自古以来文化传播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活动三种方式,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递是通过教育特有的文化传承的能动活动实现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英语文化传播的双向性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变革中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第一,英语文化教学与英语语言教学同步进行。语言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形成的内核,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英语专业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教学[3]。这种文化教学既包含与英语相关的西方文化,又包含与母语相关的中国文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单向导入英美文化,忽视对中国文化的融入,就无法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要树立多元文化的意识,重视跨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努力实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通过英语文化教学,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上达成一致,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新媒体时代开展英语文化传播,为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英语文化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并重,把文化知识内容融入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语言的学习来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从认知上消除文化差异的障碍,有效地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二,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互动教学双向展开。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媒体用户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信息反馈者。他们可以制造信息和发布信息,满怀热情地参与到网络信息的传播之中[4]。同样,英语文化的传播也带有明显的实时互动特征。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当改变以英美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开启中英文化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顺应当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局,以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进行英语语言的沟通,这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则是文化意义上的交流,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理解应当遵循双向原则;另一方面,英语文化的学习不应该是单纯英美文化的学习,而是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媒介来表达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主体内容,真正体现当前国际社会跨文化交际的精神实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既要介绍英美文化,又要融入中国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更能清楚地辨别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概念上的差异,从而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

第三,英语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多元并举。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使英语文化传播以多元化的形式和渠道呈现于世,接收信息更加即时、快速和便捷。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有关英语文化和英语翻译的内容更是不胜枚举。例如,英语影视剧、电子书籍、流行音乐等信息的传播,会大大激发年轻学子对英语语言的追逐热情和学习兴趣。这些英语语料经过筛选都可应用到英语专业的课堂设计之中,让开放性的英语文化传播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新媒体时代,信息全球化已成为共识,信息壁垒早已被打破,年轻一代更善于吸纳全球最新的媒体资讯,关注国际新闻、新潮电影、网络热点等问题,将这些内容引入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实用交际能力的相互交融。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有待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经过强化训练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文化传播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教学创新模式構建

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正经历一场新的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多元化的创新模式所取代。以文化传播为导向建立健全跨文化能力培养认知体系,使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理念、目标和原则日臻完善。根据设定的教学规划,在具体实施跨文化传播的教学过程中构建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

1.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既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直接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背景,不仅要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把宗教习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英语课堂成为双向交流、跨文化传播和知识传递的最佳场所。这样,英语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以变幻的视角和更新的认知,重新审视英语语言环境和跨文化交际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不是高校英语教学重心的转移,而是语言教学的深化,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5]。文化渗透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控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中。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探讨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尽可能地补充介绍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在中西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语言知识的内化会带动文化知识的认同,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认同感。

2.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教师应当结合英语专业教材的特点,深入思考有关外国文化的语料,找出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的素材,将二种不同的文化并置研究,反观对照更能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妙之处。在对语言材料的阐释中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对本国文化的认知,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切实做到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兼收并蓄,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只输入西方文化的不平衡局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确定适当的文化内容,在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过程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语用表达,以此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地导入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针对特定的文化主题展开小组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在课堂教学中兼顾语言和文化,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为文化认同教育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互联网+学习平台建设为培养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提供了系统支撑,互联网+学习平台驱动学生增强学习意识和发展学习行为的关键在于其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实践应用”[6]。作为对有限课堂内容的扩展,大量的配套学习资源可以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以便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文本、PPT、音频、视频、微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加以呈现,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互联网学习平台的运用,使文化主题的学习摆脱了课堂的局限,获得广阔的自由延伸空间。语言学习和文化输入得到合理优化,在知识内省和文化反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网络移动平台还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互动交流以微信群、QQ群等社交软件为依托推进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互动中的时空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文化教学的效率。群组交流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跨文化传播生态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切磋讨论,在教学相长中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传播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英语文化传播对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产生了普遍而又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不断探索新型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外传播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 马诗远.外语院校文化传播的使命担当与实施路径[J].北京教育,2021(5):84-87.

[3] 张建英.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J].科教导刊,2019(36):45-46.

[4] 杨洋.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文化传播与英语教学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0(24):214-215.

[5] 周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21-124.

[6] 顾卫星.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培养研究:内涵、路径、实践——以“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9(4):47-5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亨利·詹姆斯书信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A752017)]

魏新俊,中国药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