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理论

2022-05-30 10:48从嘉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柴草刘姥姥标准答案

从嘉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为讨贾府的哥儿姐儿高兴,便编了一个故事:“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有人偷柴草来了。我扒着窗户眼儿一瞧,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刘姥姥并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完,而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于是宝玉好奇心大起,不停地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等散了,他还拉住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施坦提出过一个“缺口理论”。他说,当我们感觉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产生了。

洛温施坦的观点是,知识缺口导致痛苦。当我们想知道一些事却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觉得身上像长了很痒的疮,不得不抓。要想消除这种痛苦,我们就得把知识缺口填满。

缺口理论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在关闭缺口前必须先把它们打开。利用对方知识中的缺口,提出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或者向他们展现他们不知道怎么应付的情境。刘姥姥就是用一些深宅大院内的公子哥儿不知道的事情打开了宝玉知识上的一个缺口,激起了宝玉的好奇心,让他心头发痒。

洛温施坦说:“如果人们喜欢好奇心,他们为什么还会千方百计地想解决它呢?他们为什么不在看最后一章前把侦探小说放一放呢?”他的答案是,重要的知识缺口会让人很痛苦。

因此存在知识缺口并不一定是坏事,它能激起人们学习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南希·劳里和戴维·约翰逊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学生分成两组对一个论题进行互动讨论。其中一组鼓励学生与标准答案一致;而另一组则让学生提出與标准答案不同的见解。

一下子就同意标准答案的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就不那么强烈,相比而言,被要求答案不同的一组则更可能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他们渴望填补知识的缺口,找出正确的那个。

缺口理论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知识越丰富的人缺口越多,好奇心也更强烈。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知识渊博的人常常会对普通的事物也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而那些知识贫乏的人,则习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事实上,在积累信息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会越来越集中到不知道的东西上。一个人如果说得出《水浒传》108将中的20个好汉,他可能会感到自豪,而一个说得出90个好汉的人却更有可能觉得不满足,因为他还不知道剩下的那18个。

(张晓玛摘自《深圳商报》)

猜你喜欢
柴草刘姥姥标准答案
刘姥姥吃鸽子蛋
刘姥姥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抽薪止沸
丢失了标准答案
唐五代敦煌柴草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刘姥姥的爱情故事
标准答案的反思
刘姥姥的公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