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新坐标

2022-05-30 10:48
中国银幕 2022年9期
关键词:机甲科幻电影外星

今年电影七夕档,有句最出圈的营销推广文案:一种极致浪漫来自元宇宙。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近期电影市场的科幻浓度:随着《流浪地球》打响近年中国科幻电影的“头炮”,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种子植遍宇宙的四方。2022年的暑期档,四部科幻作品《冲出地球》《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接力来袭;在今年的北京电影节影展单元,一部姗姗来迟的人文科幻佳作《宇宙探索编辑部》成为展映环节最快售罄的影片,而8.8分的豆瓣评分使其成为2021年国产电影的佼佼者……一时之间,“中国科幻”再次被人挂在嘴边。其实,所谓“科幻”作品绝非只是《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那般描绘的太空史诗;也不仅仅是《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那般直击外星文明的入侵;甚至《明日战记》那般的机甲作战也只是科幻版图的一角;还有描摹近未来人类行踪的软科幻作品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愈发分支多样的科幻片,形成了属于中国科幻的新坐标,不断充实并扩大着中国科幻的版图,也让中国科幻电影,越来越多彩且多元。

星际探索

已上映作品:

《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元年

《独行月球》——多元科幻又一城

待上映:

《流浪地球2》《拓星者》等

新坐标之“概念”

浩瀚宇宙自然要配大气设定

纵观国内科幻电影的发展轨迹,《流浪地球》至今无法超越,影片在2019年春节档一举斩获了46亿+的成绩,不仅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之作,同时开创诸多先河,也让观众相信科幻电影不再是好莱坞的专利,中国可以做出震撼人心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步,其最重要的意义不光是票房口碑的双丰收,更在于它给了后续科幻电影一个新的航向——中国如今电影技术已经可以达到与世界顶尖水平媲美的程度,“星辰大海”已然成为科幻的新坐标。

“末世”题材是科幻电影一直钟爱的元素,为此,人类开始向茫茫宇宙进行探索。《流浪地球》如此,最近的《独行月球》亦然。其实,评判一部科幻电影好坏的先决条件,尤为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其能否拿出一个独到新颖的看点,《流浪地球》所给出的末世设定即便是科幻狂潮的好莱坞都未曾尝试——太阳突然膨胀,地球危在旦夕,全世界在各地联合制造地球推动机,推动地球前往其他星系谋求生存,这项需耗时2500年才能完成的星球迁移,便是电影在伊始抛出的“流浪地球”计划。如此天马行空的构想固然新颖,但如果没有夯实的世界观构建,那么电影很可能便会成为一个笑谈,而《流浪地球》的硬核之处,便在于其既有着宏大的体系支撑,能让人被这一故事所吸引,电影也透过例如同声传译,地下城里的新年,极度严寒下被冰封的北京上海等等细节,为观众更为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带有鲜明中国韵味的“流浪”末世。

《独行月球》乍看之下有着类似好莱坞经典科幻作品《火星救援》的味道,但实则是一个关于救赎和自救的故事,无论是马蓝星将独孤月打造成“希望”,还是刚子让独孤月误以为人类还存在,两颗星球上的人都需要一种超越藩篱的东西来支撑,这就是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一种东西。无论多么恒久的时间亦或多么广袤的空间都无法消弭,只要你依然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那你就从未离开我的心里——既坚守了人性的善良,又展现出大义。普普通通的中间人,也能是高光顶流。喜剧元素爆棚却又不乏浪漫别致,在一部科幻片中让人尝到人生百味,这或许也是对于冰冷生硬金属风的另一种充满温暖况味的诠释。

新坐标之“技术”

拍案叫绝新工艺

作为中国科幻的“先行者”,《流浪地球》的工业技术无疑令人大呼“惊艳”,从各种意义上,捅破了国产科幻电影视效的“天花板”。事实上,在此之前,你几乎想象不到中国本土的电影工艺,会有这样的潜力与能力。《流浪地球》全程于东方影都开机拍摄,使用了影视产业园8座摄影棚,置景延展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包括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等都是实景搭建。电影开篇为整个地下城的长镜头,围绕着一棵倒掉的大树,有书店、小吃店、舞龙、彩灯等场景,都是实景拍摄,电影中一万台行星发动机的助推下开启流浪之旅,行星发动机的视觉元素则是一半实景一半特效。为呈现地球在太空流浪的奇观,美术团队从线稿、上色到动态预览,设计了十几版方案,对置景车间的细节精雕细琢。并且,早在电影的筹备期间,团队制作了8000余格的分镜、30多分钟的动态预览、详尽的制作流程和拍摄方案以及引入了VR堪镜技术协助美术的置景工作,所有的这些工业化流程的探索和准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的浪费并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影拍摄阶段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流浪地球》在初剪初期视效镜头达到4000个,最后缩减到2200个,这一数量仍超过了一些常规电影全片的镜头量。其中50%是高难度的视效场景,还挑战了大量的全CG镜头,比如用全CG镜头将上海砌入冰墙等等。影片还专门成立了UI组,负责片中所有仪表和显示屏交互界面的设计。为了提高真实感,让屏幕反射在演员脸上的面光和眼神互动更加逼真,剧组全程坚持实景UI拍摄,以做到最大程度还原真实,这样的技术效果呈现在大银幕之上,是真正将中国科幻从理论“变现”的终极秘笈。

所谓异曲同工,2022暑期档最大赢家《独行月球》最大的加分项,也是综合水平大幅提升的视听效果。虽非《流浪地球》中那般宏大逼真,却显现出了主创独特的创意才华。从月球基地、月面环境、宇航服,到月球车、广寒宫空间站、返回舱、地底城市……这些充满“硬科学”细节的真实感,能让人沉浸在影片之中。而片中月盾计划基地所在位置、存在于柯林斯隕石坑里的机械狗、利用遗落在月球的阿波罗18号制造返回舱等设计,均符合现实科学的逻辑——这得益于《独行月球》从筹拍阶段就邀请了科学顾问团队进驻,从片尾字幕能够看到,影片不仅有“科幻顾问”、“科学顾问”团队,还有专门的科学支持机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及“星河动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这样严肃认真的态度制作出的科幻场景,观众能够通过画面充分感受。

并且,《独行月球》整部电影特效镜头占比达到95%之多,由国内特效公司MORE VFX、和光羿像、九维映画、猿人影视等多家特效公司联合制作完成。影片中的“金刚鼠”使用了真人动作捕捉技术加特效,连独孤月和“金刚鼠”的宇航服,都各有两个不同的制作公司制作。最终电影呈现出的特效画面完成度颇高,再无国产科幻屡屡被人诟病的“廉价感”或“塑料感”,几近达到可以与《流浪地球》媲美的水准。《流浪地球》的特效镜头超过2000个,75%为国产制造,并由6家特效公司拼盘完成,其中一个主要制作团队正是MORE VFX。《独行月球》直接借鉴和运用了《流浪地球》不少装备,如月球车就使用了《流浪地球》拍摄过程中使用过的六轴平台装置,以更好地呈现出晃动、震颤等画面……因此,虽有喜剧加持,但科幻内核在影片里并没有沦为陪衬,它不是那可有可无的“外衣”,反而构成全片的重点——是剧情产生、发展到结束的原始推动力。而且由科幻核心延伸出的各种创意,更为剧情本身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独行月球》作为一部科幻故事,已经代表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体系在传承之中一步一步开拓多元表达。

新坐标之“新作期待”

《流浪地球2》中国科幻又一高峰?

一张王炸:吴京;再来一张王炸,刘德华,站在中国科幻之巅的《流浪地球2》的野心到底有多大?或许它是中国科幻的又一次扬帆,也或许将再次刷新大众对于中国科幻的新认知。有人说:这扇科幻电影大门是《流浪地球》打开的,《上海堡垒》关不上它,其他任何一部科幻电影也关不上它,但《流浪地球2》如果输了,大门或许就真的暂时关上了。而如果《流浪地球2》票房最终超越第一部,赢的也不只是《流浪地球》,而是中国科幻电影。

郭帆四年磨一剑的《流浪地球2》定档2023年春节档,在《流浪地球》完成了中国科幻电影真正意义上的拓荒之后,《流浪地球2》对于中国科幻而言,多少显得不容有失。除了主创团队全面回归,还增加新票房王牌刘德华。郭帆作为系列定盘星继续坐镇幕后执导大局,而吴京如何“死而复生”无疑是电影最大悬念。一说为科幻式“复活”,也就是采用类似平行时空、克隆人、“星际穿越”的办法复活这个角色,但这也意味着必须突破“大刘”刘慈欣原著的设定;二说是剧情时间跳跃式复活,也就是用最直接的办法,让吴京直接饰演长大的刘启,甚至是刘启的子孙……无论如何,“没吴京,不流浪”诚不我欺。而刘德华的加盟则早有伏笔,他在被问到“续集可以来参演吗?”时,曾连续用了三个“可以”来回答,强烈表示自己是刘慈欣的忠实书迷。更别忘了,《流浪地球》片尾字幕还曾经出现过“鸣谢刘德华先生”,而刘德华的角色,大有可能关联到原著中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叛军和氦闪。

《流浪地球2》无疑将会延续原著中展示的未来硬科幻图景,备案中的内容为: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的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但如果参照原著,可供调用的素材,大概只有两个:一是使用行星发动机拯救地球,让地球减速加速,二是太阳氦闪和人类反叛军。如果拍叛军,整个系列,就将进入黑暗时代:在历经万险地经过了木星引力加速后,地球初步脱险后,人类并没有欢喜,反而爆发了叛乱。而正当成功夺权的人类高唱《我的太阳》,准备把地球开回原轨道时,太阳氦闪爆发,水星、火星和金星全部化为一缕轻烟。还好,此时的地球已跑得够远了。大刘的原著带出了对人类最深刻的讽刺,这当然是一个绝妙的科幻小说结局,就像电影里空间站智能Moss说的那句话:“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郭帆在谈及《流浪地球2》时曾表示想要尽量弥补一些遗憾:“第一部只能达到60分,我希望第二部可以多10分,达到70分。”在他的计划里,续集至少达到好莱坞2010年到2015年的水平,这也已然是一个“飞跃”了。除了会更注重电影的核心——人物情感之外,也会把美术、特效等视觉效果做得更精细。真正关键的,是影片能否在本土化科幻美学和逻辑上更进一步,责任自然艰巨,而戴王冠者,必承其重,能否为中国科幻确立宇宙航向的新坐标,《流浪地球2》在此一搏。

人类工程

已上映:

《缉魂》——赛博时代的“移情”方术

《被光抓走的人》——科幻背后的浪漫爱情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版《降临》

待上映:

《749局:异族崛起》

《折叠城市》

新坐标之“概念”

“软科幻”下的人情世故

众所周知,科幻分“硬”和“软”。硬核科幻是建立在实打实的技术之上,而什么是软科幻?其定义相对宽泛。如今的软科幻电影,大多是主线在以科幻为支撑、推动的前提下,并不聚焦于科幻产品、效果本身的逻辑展现,而更加注重电影中所呈现的故事、情感、哲理等,简而言之,一部软科幻电影,往往主题都是关于“人性”。虽然“软科幻”每每被诟病有把科幻作为噱头背景板的嫌疑,但却能给冰冷生硬的科幻主题多添几分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

无论是“硬”还是“软”,科幻作品由于其不同于幻想的现实重量,在作品中总是需要有吸引力和有分量的科技展示。所以,电影中的科幻牌永远是一张看似“王炸”却每每憋在手里的大杀器——剧本和特效呈现出来的想象力能否落实其宏大计划。“软科幻”看似条件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的。如果想打好“软科幻”这张牌,那么电影的另一大方向“剧情”,就必须做到位。对于推理悬疑类影片,也需要更加精细化,让“软科幻”这把双刃剑藏起硬件劣势,发挥为软件增益。改编自科幻作家江波小说《移魂有术》的影片《缉魂》,其定位是一部东方软科幻犯罪电影,在场景细节上,电影融合了当下热议的赛博朋克元素,展现了电影对近未来二十年內人类科技的想象图景,故事精彩、内容有料,可谓近年来“软科幻”航线作品中的新坐标。

其实大多数科幻迷心里都清楚,改编科幻小说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视效技术还不算炉火纯青的中国电影,怎样将脑洞中的“后现代”图景呈现在大银幕之上,需要电影主创们另辟蹊径。科幻小说往往有着庞大的世界观,将文字表述成镜头语言,总是最难攻克的命题;再者科幻小说普遍都有着较为深邃的立意,如何将立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同样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作家江波作为清华毕业的前IT工程师,在科幻圈以硬科幻著称,其作品常常都有相当程度的技术细节描写,本故事亦不例外,《移魂有术》讲的就是“术”。其改编电影《缉魂》的成功之处,在于避开了描摹未来世界那种浓重的“金属感”,改由细节充实内容,并且强调剧情,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观众,最后呈现的效果颇为优秀。影片有故作玄奥的一面,但用高科技技术反引发伦理的讨论,诸如“记忆能够被移植”、“情感是否被肉体模样所困”……这些设计的点,对于观众来已然足够吸睛。而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形而上讨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大众思考,才是《缉魂》引人入胜的关键之处:闭环剧情设计,将多人物角色融入于小型叙事框架之中;层层推进式叙事口吻,以节奏点控制剧情的推动表现;细节点上的充分设计,给到观众深挖剧情走向的指示,再搭配上“软科幻”的外衣,自然能够以“概念”取胜。

《流浪地球》确实挑起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味蕾”,科幻作品的需求量激增,为了更大程度上填补中国科幻的“空白”,许多创作者选择深耕挖掘软科幻电影。其往往借科幻的壳子,来做时代和伦理的讨论。即便是口碑不够理想的《逆时营救》,也在“三个杨幂时空穿梭”的科幻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母亲的奉献和母爱的伟大,不过难就难在如何拿捏好软科幻电影的尺度和分寸。电影《被光抓走的人》应该算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也是近年来被“低估”的一部作品。它讲述了科幻背后的爱情故事,给出了一个浪漫的科幻设定:当一道白光降临地球,一部分人被光抓走——而这些人消失之后,他们留下的爱人们该如何自处?颇有些类似“《复仇者联盟》灭霸响指”之后的设定,结合现实主义外壳,当下都市情感关系的复杂性得以浮现。那道奇特的白光又是怎么回事?白光之后世界将发生什么?一个从略带哲理性的脑洞大开,最终从科幻回归现实,隐喻的背后,一直在拷问的是人心与人性。那道白光就好比是潘多拉魔盒,将人们伪装与谎言的外衣撕扯开,露出人们最真实的一面。在科幻设定之下,视听语言和故事内核却蕴含着现实主义基调,人们探讨“科幻”,其实不过是在探讨人性——这也是科幻作品最深层次的含义。

新坐标之“突破”

“小、巧、精”

中国科幻电影曾經历过以《霹雳贝贝》为首的“黄金期”,却沉寂良久,虽说开始“复兴”,但除了《流浪地球》,近年来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中国硬科幻电影还是相对较少,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硬科幻电影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创作人员的要求也同样有不低的门槛。但话说回来,想要撑起国产科幻片的市场,不能单靠一个导演郭帆,也不能单单指望《流浪地球》这一个IP。或许以现有的技术水准和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硬核科幻电影的高需求,但也有如《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等特效在水准之上的国产科幻片出现。而它们,也并不是一味追求工艺,而是在进行多元多类型的探索,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影片“软硬兼施”,才能创造不俗的票房成绩。中国科幻想要做大做强,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贵、大、多”硬科幻路线,另一条是“小、巧、精”软科幻路线。

所谓“小、巧、精”路线,便是软科幻的“科幻+”路线,目前此路径更加具有操作性。比如宁浩曾经以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为蓝本,打造了科幻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也是根据同名漫画改编;而近期上映动画电影《冲出地球》,更是将中国古代神话和魔幻故事引入科幻轨道……在线上电影领域,由bilibili出品的电影短片集《大世界扭蛋机》,以“明日之后”为主题,打造出首部系列科幻作品集。其仿效《黑镜》《爱、死亡和机器人》的短小精悍,讲出新颖别致、不拘一格的科幻故事:《地球最后的导演》中的“电影”已成绝响,在未来世界中划为非遗艺术;《你好,再见》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失语症”;《杀死时间》探讨物质基础极度充裕的未来,人类将如何填满空虚的精神世界;《一一的假期》在效率至上的未来社会中,找寻爱与陪伴的人间烟火气……这些故事的实现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手段。科幻故事搭配现实内核,无疑才是其设定中最核心的内容。

2021年,《宇宙探索编辑部》以8.8雄踞豆瓣国产影片的高分之巅。这部打着“中国科幻另辟蹊径”标签的电影,的确做到为中国科幻影片找到另一条门路——“不依靠狂轰乱炸的特效堆砌,而是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类共通情感。”一条豆瓣短评如此说。一个落魄的中年“民科”,执拗地追寻一个未解的答案,只是为了去疗愈心中的伤疤。诗歌的文学浪漫,数据的逻辑思维,正像是DNA相互交织的两个链条,组成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也组成了普世价值的能量。结尾镜头不断抽远,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宏大,又是如此渺小,让人久久回味。伪纪录片的形式,公路喜剧的类型范式,五个段落紧凑衔接,包裹了一首稍显悲伤的组曲。结局甚至让人想起好莱坞科幻“神片”《降临》的内核:所有未知通往的答案,是爱。《宇宙探索编辑部》或许就是中国所有电影公司都在苦苦寻找的“发光”项目,也是中国科幻熠熠生辉的新坐标。

新坐标之“新作期待”

《749局: 异族崛起》——绝密“749”

说起备受期待的科幻电影,陆川执导的《749局: 异族崛起》一定榜上有名,神秘组织“749局”存在于诸多中国科幻迷的口耳相传中。这类似于好莱坞电影中的“复仇者联盟”、“X战警”的神秘机构或许不是杜撰——749便是中国的“51区”,属于绝密机构。想当年,“人体科学”的狂潮曾经席卷全球,中国也不例外,官方机构中便有很多科学家支持立项,749和507两个秘密机构应运而生:507所研究的是人体科学;749是基于人体科学研究在国防科技上的运用,属于更深层次的机密,所以比507的保密级别还要高一个等级。正是在这样神秘氛围浓郁的背景下,影片《749局: 异族崛起》引起无数人关注。

其实,“749”对于资深影迷也不陌生,其首度出现大银幕上,就是陆川曾经拍摄过的《九层妖塔》,《749局: 异族崛起》是《九层妖塔》的续集,比起前作的世界观有着更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剧情会进一步展示宏大的诡族文明,并展现更为惨烈的749局精英与诡族之间的生死搏杀。据悉,第二部的资金投入远超第一部,视觉上将涉及比第一部更大量的特效制作;而投资组合除了保留原有的投资团队,海外和国内的行业领军公司也悉数加盟。

《749局: 异族崛起》从雾都山城跨越到大漠戈壁,影片取景类型丰富,耗费九个月之长所拍摄的。主要故事脉络——电影发生在“近未来”:2030年,整个城市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749局”第三小队的战士们整装待发。“这是少年们历险成长的故事”,导演陆川如此讲述故事的架构,而据他所说,这也是他的亲身经历,“这是一个科幻+冒险的电影,而拍摄它就是一场冒险之旅。但是,我已经做好准备面对挑战了。”

《折叠城市》——空间冒险

说起最被中国科幻迷津津乐道、想要搬上银幕的作品,非《三体》莫属,不过大家也心知肚明,以目前的技术手段,《三体》电影化基本只是空中楼阁,网飞花大钱制作的剧版《三体》还未面世便被唱衰,中国自己的电影版《三体》早已音信全无,项目难产……在此局面下,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再次被抬到大众眼前。

2016年8月,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的《三体》获奖之后,中国科幻文学第二次获此殊荣。郝景芳获奖的消息传来,科幻圈再次沸腾了。就连刘慈欣都表示:“这是中国科幻受到世界关注的又一个证明。”其实,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科幻文学发展到现在,由于读者老化等原因,有渐渐失去活力的迹象,至少不再是科幻的黄金时代。科幻界已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科幻作品。《三体》之后,《北京折叠》无疑对中国科幻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北京折叠》的电影版权在得奖的第一时间便被拍下,2018年正式立项。在《三体》电影上映屡屡受挫延期的情况下,《北京折叠》自然备受瞩目。不过项目却进展缓慢,最新的消息还是2019年,影片改名为《折叠城市》,城市本身做架空设定。由于本片的导演兼任编剧Josh Kim是韩裔美国人,主创团队在为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上映做铺垫,这或许是一部更具有国际化色彩的合拍科幻电影。原著作者郝景芳在受访时透露:“《北京折叠》的故事架构基本设定会保留,但不仅仅是北京折叠,也可能是‘上海折叠、‘纽约折叠、‘巴黎折叠,是既植根于中国大地又兼具有世界意义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幻作品。”也期待中国科幻电影之光,能够有照亮世界的一天。

科幻萌宠

已上映:

《长江七号》——中式“科幻萌宠”首秀

《不可思异》——机械小宠“么么哒”

《疯狂的外星人》——“外星猴子”攻略地球

《外太空的莫扎特》——“莫扎特”的大业

待上映:

陈思诚《外太空》系列

新坐标之“传承”

“萌力”发电 且战且续

中国科幻片一路走来,出现过不少“外星萌宠”,它们虽境遇不同,却不仅见证了中国科幻一步步的成长,更连接了中国银幕萌宠的演变历程。在电影《长江七号》之前,科幻萌宠一度是好莱坞的某种“专利”,在2008年之前,能够用特效做出奇异形象的电影工艺少之又少,《长江七号》无疑开启了中国科幻萌宠影片的新纪元。其实《长江七号》的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农民工的孩子周小狄偶遇“外星狗”七仔后,围绕亲情、友情等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不过在周星驰众多作品中,《长江七号》是十分独特的存在,这不仅是周星驰最后一部当主演的影片,且“导、演一体”的他发挥超级想象,露出难见的童心未泯一面。影片上映时,曾经一度引发“合家欢”观影浪潮,片中那只可爱的,拥有超能力的外星小狗“七仔”也风靡一时——如今90后观众的童年里,一定还记得小朋友几乎人手一个“七仔”的场景,甚至满大街都是绿茸茸的外星狗公仔,人气不比今年“顶流”冰墩墩逊色。只是当年大众版权意识不强,小商品工厂肆无忌惮地制作七仔毛绒玩具,让周星驰以及出品方中影十分无奈——当然这是后话,但从侧面可以得见七仔这只从电影《长江七号》中诞生的外星狗在当年的受欢迎程度。

时间又来到2015年,《捉妖记》的暑期大热让“萌宠”电影再度走俏,“小妖王”胡巴一时间身价飙升,而属于科幻影片的吉祥物也陆续纷至沓来。一部打着“中国首部真正科幻片”旗号的影片《不可思异》在年末上映,王宝强与小沈阳两大笑星给足了影片排场,而片中一只机械外星小萌宠也制作得精巧可爱,拥有一个值得传唱的名字“么么哒”,同样,这只外星萌宠拥有着超能力,能帮助有些“二”的男主角达成美好的心愿。然而因为影片剧情太过于“鸡飞蛋打”,搞笑情节套路又不够高级,更没有深层的主题内核呈现,对于萌宠“么么哒”的塑造也停留于表面,导致票房口碑一路下跌,原本还有一些看点的特效面对拉垮的剧情也无力回天。“么么哒”亦随之消失在观众的吐糟之中……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不可思异》仍旧完成了一次对中国科幻的有效探索,也扩展了中国式的外星银幕形象,其中的特效仍旧具备商业水准,能看出主创们的用心。

有人说2019年是科幻片元年,不仅是得益于《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在于国家竭力推动科幻类型创作,使得中国科幻片创作在近年终于迎来了小高潮。除了“小破球”,2019年上映的还有宁浩拍摄的科幻题材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这部集结黄渤、沈腾、徐峥几大喜剧大咖,黑色幽默感十足,极具草根气质,又兼具科幻质感的影片一经上映就备受观众喜爱。既然名叫《疯狂的外星人》,“外星人”便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维持这种“神秘感”,從影片宣传之初到最后,“外星人”到底是谁,长什么样,都是悬念中的悬念,就连海报中也是出现这只萌宠的细节,从未以全身真面目示人。虽然众人对外星人的形象猜想有个大概轮廓,但当一只绿色猴子模样的外星人出现时,还是颇感意外——这只外星猴子,不仅不萌,甚至脾气也很古怪;从另一层面解读,它除了同样拥有超能力,几乎就是人性最原始丑恶的化身——贪婪、暴怒、自私、好斗……可能最值得捧腹一笑的就是它被戴上“紧箍咒”之后表演杂技的桥段,因此它也有个喜剧的名字“骚骚”。这样的外星形象构建,是符合宁浩本人风格的,影片宣传物料导演特辑就以“一个拧巴的人要拍一个拧巴的作品,来让你笑”命名(这是徐峥对导演在这部片中表现的评价),而宁浩也总是愿意利用幽默的电影剧情,试图批判社会与人性,以产生更好笑,也更尖锐的效果。

属于科幻萌宠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在《外太空的莫扎特》中,黄渤再次与外星萌宠“莫扎特”亲密接触,延续着观众对外星文明的想象,也让中国科幻继续扩容。影片中萌宠“莫扎特”无疑让暑期的小觀众有了新“玩伴”,也让80后、90后想起了曾经的“外星狗”七仔,陈思诚更是表示,其实在构建外星熊猫“莫扎特”时,确实请教过周星驰。从当年七仔风靡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到如今“莫扎特”带着情怀再次来袭,属于中国科幻萌宠的道路,也越走越长,一次次的影片“出航”,一只只萌宠的接连出场,也奠定了一个个关于科技工艺的新坐标。

新坐标之“技术”

肯砸血本,或出奇迹

《长江七号》作为首部“科幻萌宠”电影的影响力,不仅是文化层面,“七仔”的特效制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其耗时整整两年,草图画了千余张。为了制作“七仔”的面部细节,团队还专门制作研发了一款绘制软件,也由此可见周星驰对影片的高要求。不过可惜的是,《长江七号》大火之后,虽然周星驰几次透露拍摄第二部,最终却还是未能达成。为了弥补这一遗憾,2010年,《长江七号》衍生动画片《长江7号爱地球》上映,还请来了周星驰御用配音石班瑜以及电影中周小狄的扮演者徐娇一起配音,而就在2015年3D动画大行其道之际,另一部衍生动画《长江7号:超萌特攻队》也顺势推出。只是两部影片的品质都令人失望,随着当年孩子们长大,七仔的传说也渐行渐远。

愿意为了外星宠物花大价钱的不止周星驰,宁浩也是不惜大手笔“搞创作”,为了将《疯狂的外星人》中那只其貌不扬的外星人“骚骚”完美呈现,电影花费了大约2个亿,制作了900多个特效镜头,其中大部分是用于外星人和猴子的制作,最令人意外的是,宁浩+黄渤+徐峥“铁三角”之一的徐峥,居然担纲重任,以高难度的生物特效和面部捕捉技术的方式,成功饰演了这只外星人,而一旦知道这样的设定,丑丑的外星猴子似乎也没那么令人讨厌了。最终,《疯狂的外星人》拿下了22亿元的票房,也为宁浩的“疯狂三部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花大价钱不计血本的项目都能有高回报,《不可思异》近两亿的制作费用显然没能回本,不过起技术效果倒还真是可圈可点,而为了能制作出理想的特效镜头,视效团队联手多位国际大咖,包括好莱坞公司PIXOMONDO特效团队,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年度动画奖的动画导演丹尼尔·杰奈特、制作过《饥饿游戏》《金刚狼》等片特效的John Dietz等合作,将东西方的特效技术和思维融入到项目制作当中,制作了一个个精致的特效镜头。或许是略有“水土不服”,这些技术大佬也没能挽救《不可思异》票房颓势,也在另一个方向证明:外来的“和尚”学本地“经”可谓难上加难,不如大力发展本土技术——《独行月球》就是不错的证明。

新坐标之“原点”

萌宠也要配好戏

从《长江七号》到《外太空的莫扎特》,伴随着这些来自“零时空”的宇宙萌宠,中国科幻走了14年,这条路上,有《流浪地球》为我们打开中国科幻的大门,也有《上海堡垒》让人些许失望,但是它们都是中国科幻筑路之旅的一颗颗沙砾。与之相似,外星萌宠们,有可爱到萌翻全民的“七仔”,也有不那么可爱的“骚骚”,还有令人吐槽“丑版墩墩”的莫扎特,甚至是《独行月球》与沈腾插科打诨的“金刚鼠”……当然也别忘记期间涌现出因为影片口碑不佳而籍籍无名的外星萌宠,无论怎样,它们都是见证中国电影科幻工业的重要标志,而其中一个个小而萌的外星萌宠也见证着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历程,只是对于此类电影来说,永远要记得电影创作规律中“不破不立”的道理——将讲好故事放在第一。只要有好的叙事基础,才能真正承载每一个可爱的、值得观众喜爱的外星小宠物,否则即便再强大的特效,也永远无法打动观众。

机甲制霸

已上映:

《明日战记》——首部国内“机甲制造”

新坐标之“开端”

机甲控的中国梦

《流浪地球》的成功令国人振奋,中国科幻电影热一时蔚然成风。在热闹背后,却有着隐忧——《上海堡垒》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折戟,似乎又给国产科幻电影的制作泼了一盆凉水。此后几年中,大制作的国产科幻电影鲜有上映,当然,2020年疫情的爆发占有一定原因。所以,2022年暑期一连出现四部科幻作品争锋的场景,就格外令人惊喜,并且四部作品类型风格不尽相同:《冲出地球》是动画科幻片,《外太空的莫扎特》是儿童科幻片,《独行月球》是喜剧科幻片,而《明日战记》在类型上更加丰富,它涉及到灾难、机甲、外星生物、生化等多种科幻元素。虽然这些元素放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几乎随处可见,但在国产科幻电影中却创造了不少“第一次”,光是这点,《明日战记》已然值得被肯定。

不同于科幻电影在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统治地位”,并且其因为日新月异的工业创造始终走在世界先锋,属于我们的中国科幻电影还是刚刚起步的初学者,要求中国电影人一下子就拍出《星球大战》《阿凡达》《异形》甚至是《环太平洋》这样的经典科幻,显然并不现实,只有不断尝试并努力开拓才是发展科幻类型的上策。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上海堡垒》这样的失败之作,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明日战记》更是如此。截至8月28日,《明日战记》票房突破6亿,豆瓣评分6.4,或许这并不是多么惊人的数字,但对于一部制作超过8年的科幻作品而言,显然它的“开创价值”大于影片“商业成绩”。首先,影片是在科幻类型题材上的开创,《明日战记》是中国首部机甲硬科幻大片,全实景搭建大场景,纯金属打造穿戴机甲,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制作完成,耗时近10年,投资4.5亿;其次,则在于特效制作上的出彩——《明日战记》的特效都是由香港特效团队“天下一”负责,完全是由中国团队自己开发并制作。尤其是片中大量的飞行器、“刑天”、“穷奇”这样的机甲杀手以及巨型生物,颇具视觉震撼。虽然跟好莱坞顶级的科幻电影相比差距不小,但也足以在国产科幻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机甲科幻”一直是科幻电影中受众庞大的分支,《机甲战士》《明日边缘》《环太平洋》等诸多科幻经典,皆布置大量机甲作战的剧情,高燃的场面令大量“机甲控”痴迷于其无尽魅力。《明日战记》的主演兼监制古天乐就是一位地道的“科幻发烧友”,并且是重度“机甲爱好者”,有影迷曾这样形容他:昼夜不停的拍片“劳模”,只为生平两大“烧钱”爱好——捐希望小学和收集各种手办模型。而打造一部中国制作的机甲大片,是“科幻发烧友”古天乐长久以来的梦想,《明日战记》多少算他的“圆梦之作”。影片十年之前便已立项,迟迟悬而未决因他始终在意呈现水平。为此他不惜多年耕耘,只为在科幻片的领域里,交出一份充满勇气与诚意的答卷。古天乐这份“为爱发电”的坚持着实令人钦佩,并且,他下意识拒绝模仿好莱坞,誓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机甲片”。乍看之下,《明日战记》的文戏好像略显单薄,但剥开影片“机甲科幻”的外壳,它其实还融入了传统港片的内核:张家辉是警察里的内奸,刘嘉玲是铁面无私的长官,古天乐是失去家人的孤胆英雄,刘青云是忠肝义胆的好兄弟,姜皓文则是有瑕疵、有缺点但内心善良的喜剧配角,剧情还融入了港式警匪片里经常出现的阴谋套路……《明日战记》并没有用科幻的思维去构建故事,而是将传统港片的设定融入其中,再加上外星生物和机器人的高燃打斗,成就了这部机甲“警匪片”的特殊看点。在一众“港片已死”的感慨中,“机甲”的出现,无疑让人眼前一亮。《明日战记》以另类的科幻路线为港式电影重新注入新鲜活力,也让中国科幻的类型,更加多元多彩。

新坐标之“技术”

“One Cool天下一”

投资4.5亿,1700个特效镜头,空中堡垒“巨鲸”、擎空威龙“飞鱼”、狂暴使徒“穷奇”、爆裂王者“刑天”……復杂的机械设计在大银幕上展现出细腻且层次分明的丰富细节,一个个数字和名称都彰显着主创团队为《明日战记》这部影片所付出的努力。十年前,热爱科幻的古天乐立志要拍摄一部国产科幻电影,为此他在2013年亲自创立了“One Cool天下一”电影公司,与在视效制作方面极富经验的导演吴炫辉合作,打造中国首部机甲科幻电影。作为“国内第一”机,《明日战记》能够借鉴的成功案例几乎只有好莱坞电影,但观众仍可以在影片中找到隐藏其中的“中式元素”:比如巨型机甲“刑天”和“穷奇”的名字来自中国上古神话传说,这种传统神话碰撞未来机甲的结合,展现出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独特审美;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日战记》中的许多动作戏,融入了非常强烈的东方武术美学,包括机甲之间的大战,不仅是简单的钢筋铁骨之间的碰撞,更是有许多的动作技巧和武术套路。

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该片采用实景与特效结合的形式,用纯金属打造穿戴机甲,一比一搭建了影片中的大量重要场景:大到空军基地,小到装甲战车,均为剧组人工搭建而成,剧组把一个球场改建成空军作战基地,并在球场中心建临时停机坪,好似打造出了一个城堡。他们还建了一个具备摇晃、震动功能的巨型云台,模拟汽车上路的真实颠簸情况。古天乐、刘青云等演员身上的厚重装甲也是由纯金属材料真实打造,但即便是穿上钢筋铁骨,依旧不妨碍演员们演出港式动作片特有的拳拳到肉的生猛风格。

或许有人抨击《明日战记》从故事到技术,都有一种“陈旧”质感。其实对于影片的两极化评价,无非是源于中国观众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已经对此类型影片的叙事风格极为熟悉,“挑剔”之姿难免。不可否认,中国在科幻影片领域距好莱坞仍有较大差距,但此番匠心之作也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希望,国产科幻能有新鲜的机甲分支出现,也值得我们为《明日战记》这部电影点赞。(文 不知火)

猜你喜欢
机甲科幻电影外星
机甲龙
沙龙汽车携机甲龙家族闪耀成都车展
人们为何痴迷机甲?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外星许愿机 10
外星许愿机6
外星许愿机5 外星许愿机
外星许愿机(11)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机甲星球Ⅱ宇宙超人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