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一生羁绊

2022-05-30 10:48卡特雅·提姆
海外文摘 2022年9期
关键词:姐妹俩兄弟姐妹姐姐

卡特雅·提姆

来自柏林的劳拉·史特雷和丽萨·史特雷姐妹

63岁的维纳·尧曼艰难地搜寻着合适的字眼去回忆姐姐优塔:“我姐姐是2019年2月去世的。直到最后她都不知道我为什么一直躲着她。”在她去世前的四年间,他们总共只见过三次面,两次是在葬礼上,一次是在一个阿姨的金婚庆典上。

优塔漂亮又开朗,总是充满活力,弟弟維纳却害羞内向。维纳之前也觉得这样挺好:“我姐姐有很棒的一面,她十分大方、可靠。”他年轻时参加舞蹈比赛,姐姐会每晚驱车40公里为他加油;姐姐失恋的时候,他会第一时间给她安慰;各自有了孩子之后,他们还相约一起出游,开车去看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球赛。

但随着年龄渐长,维纳却越发觉得自己永远都是那个小弟弟。他联系餐饮公司来筹办自己的50岁寿宴,姐姐会直接打电话过去询问餐桌装饰;妈妈接受抗癌治疗时,姐姐不顾他的反对给妈妈安排了榭寄生疗法;处理父母留下的房产时,姐姐也没通知他就去跟人谈价格。“优塔总是这样一意孤行。”维纳说。

终于,维纳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搬去另一个城市生活,不再联系姐姐,也不再祝她生日快乐。后来,听说优塔因为心肌梗塞住院了,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也很困惑自己怎么这么无动于衷,毕竟我们是亲姐弟。”维纳说。现在,他每年会在姐姐生日和忌日这两天为她扫墓。想到以前共同生活的日子,他总是心情沉重。

四分之三的德国人有兄弟姐妹,而且根据最新的统计,这个比例还将上升。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无可取代,往往从儿时持续到老年。你不能选择,也无法摆脱,即使你们之间断了联系,他们也会始终在你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从很小开始,兄弟姐妹之间就会出现竞争、结盟、亲密、疏远、争吵、谅解等各种关系。”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约克·弗里克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总是充满矛盾。”这种关系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他们和伴侣、同事相处的方式,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身分认同。

德国青年研究院主任莎宾娜·瓦博认为:“我们总是关注作为家庭主导的父母,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带来的长远影响却知之甚少。”

| 对抗 |

朵罗丝·林登是专门负责处理家庭、遗产法务的律师,擅长消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嫌隙。她不仅在法庭上为闹翻了的兄弟姐妹辩护,还为他们提供调解服务。

林登经手过很多案件。有客户计划拿到重病老母亲的遗产后去偿还债务,却没想到母亲把大部分遗产都给了其他兄弟姐妹,只给他留了很少。“结果就是不断地咒骂、控告,各方都坚决不妥协,也不接受。”林登说。

她原本宁静的办公室里常常因此争吵不断。遗产既代表着父母最后的关爱,也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兄弟姐妹们为了母亲的银行账户、最爱的花瓶、一幅画或一条项链而互不相让,仿佛争取到最多的人就能成为父母最爱的孩子。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想真的和兄弟姐妹对簿公堂,而是在寻找一种妥协。”林登说,“但也有一些原本无比聪明、成功、谦逊、和善的人,会在与兄弟姐妹争夺遗产时完全变成另一个人,甚至因为对遗嘱内容不满,一次次找来旧邻居和故友来证明已经过世的母亲神志不清。”

| 角色 |

一般来说,家庭中排行较小的孩子总觉得被哥哥姐姐约束看管,年长的会觉得弟弟妹妹承担得不够,夹在中间的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偏向哪一边。

科学家们对孩子的性格特征是否会受到家庭排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萨洛韦在分析了1万个人的履历后,在他于1996年出版的《天生反叛》一书中指出:家中最大的孩子往往较温顺,中间的擅长交际,最小的最叛逆。

萨洛韦的观点受到了很多批评,因为他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孩子的数量、性别、年龄差、文化观念、经济状况以及他们同父母、祖父母、朋友之间的关系等。但研究人员也强调,家庭排行的确会反映一定的特征倾向:最大的孩子总是被当作弟弟妹妹的榜样,因此会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长大后也较强势;第二个出生的多是在模仿老大;处在中间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往往很擅长和人打交道;最小的孩子常常在仰视哥哥姐姐,一方面他们很容易感到挫败,另一方面也觉得别人总会帮助他们。每个人都在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方式争取父母的关注和爱护。

此外,如果父母明显偏爱某个孩子,那么孩子之间就可能无法融洽相处;如果父母有暴力倾向,子女有时也会暴力相向;如果家里有多病或者残疾的孩子,那么相对健康的孩子就会更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孩子关系融洽的话,年幼的弟弟妹妹多会模仿年长的孩子;一般来说,无论男女,年龄差越小,孩子之间就越亲近,竞争也越激烈。

即使不在父母身边,童年的烙印也会长久相伴。即使各自生活美满,毫无比较的必要,但只要再遇上兄弟姐妹,出于本能的竞争意识,比较又会再现。成年后出现的很多争执,其实都是儿时矛盾的延续。

| 共处 |

一名44岁的图书管理员坐在餐桌边,拿起一叠照片中的一张:“这是1996年我离家上大学之前拍的,爸爸、妈妈和我们九个孩子——四个儿子、五个女儿。”

孩子们的年龄差距达14岁,作为大姐的她有一份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每天,她都要照顾弟弟妹妹,给他们念童书,陪他们做手工。当父亲丢掉饭碗前途未卜,母亲又疲于处理家务,无暇顾及孩子们时,也是她在安慰弟弟妹妹。

“回过头看,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她看着照片说,“在照顾弟弟妹妹时,我学会了和不同的人相处,变得很有责任感。”

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有合作,有比较,有失落,要团结,要争取,要忍耐。独生子女和同龄人相处时也可能经历这些,但远不如有兄弟姐妹的人那样频繁。

“我们生活在一起,却有着不同的困扰和人生经历:厌食症、书写障碍、叛逆期、离婚、生子、在不同的领域任职……我很感激能从兄弟姐妹身上体会到丰富的人生。”然而,这位图书管理员也有一丝失落,“我对自己的关注太少了,毕竟所有人都指望着我。”

七个孩子中最小的贝昂·阿布斯特回忆道:“我们总是在十分钟内把母亲花几个小时做的饭菜一扫而光。”

74岁的贝昂·阿布斯特仍面带童真,他是家中老幺,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父亲是巴符州的一名乡村牧师,平时总是窝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母亲则要花大把时间做家务,照顾他的任务落在了哥哥姐姐身上,特别是大哥。“我特别崇拜大哥,现在偶尔还会想起他说的话。”阿布斯特说。即使长大以后,他在集体中也总表现得像个小孩,“我总觉得遇到困难时会有人来帮我。”

时代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他们兄弟姐妹间的关系。阿布斯特最大的哥哥在战时出生,十岁的他在父亲当兵时被迫持家。等到几个年幼的弟弟十来岁时,经历的却是德国的重建繁荣期。不同的经历让他们至今还会因为各种话题争论不休:北约的双重战略、反权威教育、难民……家庭聚会上常常唇枪舌剑,最后不欢而散,待到下一场生日会时,却又全部到齐。过去几年间,有两个兄弟已经过世,其中一个因为生病无法工作而居无定所之时,其他几个立刻凑钱给他买了房子。“无论有什么矛盾,我们总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阿布斯特说。

自2021年起,史特雷姐妹俩带着各自的伴侣和孩子住到了一起。

阿布斯特58岁的前妻亚妮却很难接受一再这样争吵。她唯一的姐姐20多年前因为癌症过世:“我还有很多话想跟她说,也从没想过她会那么早离开人世。”姐妹俩出生在民主德国,姐姐出生后不久便按要求送去了托儿所,以便母亲继续工作。亚妮出生后她才被允許接回家中,因此她一直对妹妹充满敌意。等到之后父母离婚,母亲就更是无暇顾及她们之间的矛盾了。姐姐会因为洗碗、洗衣服这些小事把亚妮打一顿。14岁的时候,亚妮终于忍不住狠狠还击了姐姐,此后姐姐才罢手。

德国青年研究院主任莎宾娜·瓦博认为,现在德国有约10%到15%的儿童正在遭受来自兄弟姐妹的欺凌或虐待。和姐姐相处的经历使亚妮总是刻意疏远她本应亲近的家人。她说:“这是我无法摆脱的困扰。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会说我很冷酷,我真想大哭一场。”

| 亲密 |

33岁的丽萨·史特雷和大她两岁的姐姐劳拉带着各自的丈夫和孩子搬到了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个小家庭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共享客厅和两个卫生间。

“我们姐妹俩关系极好,根本不可能翻脸,但我也知道一起生活的不只是我们。”丽萨说。在这栋租来的公寓里,他们计划先一起生活三年,也说好了如果发生太多不愉快,就结束这样的生活方式。

很多兄弟姐妹在年轻时各自忙碌、组建家庭,到了老年才有机会重新聚到一起生活。“我们很高兴现在就能生活在一起。”劳拉说,“特别是疫情期间,我们完全不会感到孤单。”在过去的15年间,她们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只要有机会就会通电话或是互相拜访,而父母的离异也让她们变得更加亲密了。

几天前,姐妹俩因为孩子发生过一次争吵。“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我觉得劳拉没有及时纠正她儿子犯的错误。”丽萨说,“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劳拉偶尔也会遇事置身事外。”

“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很高兴你指出来这一点。”劳拉说。姐妹俩开诚布公的交流方式,来源于母亲对她们的教导。作为一名杰出的教师,母亲在姐妹俩每次发生争执后,都要求她们一左一右坐在自己身边,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 公平 |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应当关注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要让他们觉得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同一对父母在每个孩子眼中都是不同的,因为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父母本身也在成长改变。无意中偏爱某个孩子,很容易变成孩子之间冲突和竞争的导火索,也会给失宠的孩子带去长久的伤害,让他们更容易畏惧、犹豫和缺乏自信。

对于重组家庭来说,这种状况尤其复杂。突然多出的兄弟姐妹、变化的家中排行,特别是新家庭里诞生的孩子,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然而,这也不能一概而论。重组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们能否和平友爱地相处,也取决于他们是否共同生活在一起。

22岁的玛莎·科勒翻看着手机中家庭聚会的照片,30多岁的哥哥和她同母异父,分别16岁和18岁的两个弟弟和她同父异母。父母在她一岁的时候分开,但母亲还是尽量让她和父亲一起过周末。在母亲这边,她是哥哥的小妹妹,但在父亲家,她又变成了大姐姐。“我从来不会去想我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就是我的亲兄弟。”玛莎说。

由于玛莎和父亲的两个小儿子相处融洽,最后玛莎的母亲也和父亲小儿子的妈妈成了好朋友,两家人去年还一起过了圣诞。可以说,是愉快的相处让兄弟姐妹间变得亲密,而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

来自重组家庭的玛莎·科勒说:“我从来不会去想我们的父亲或母亲是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就是我的亲兄弟。”

| 决裂 |

父母的做法还可能导致孩子之间关系决裂。“我很渴望能有亲密的亲情。”57岁的自由记者卡琳·翁格里说,“但我们的父母却一直在阻止这一切。”

卡琳的母亲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唯一继承人,不想要孩子,却需要有人来继承家业,卡琳的父亲也将婚姻当成事业成功的垫脚石。在生下两个女儿之后,他们终于拥有了期待已久的儿子。

母亲希望孩子之间是对立的关系,因此她总是鼓励他们在背后揭发犯错的人,如果有人互相袒护,那么所有人都要受罚。卡琳读大学离开家乡后,父母设法断绝了她和弟弟妹妹的一切来往,每次和他们重聚的尝试最后都以“绝交”收场。“我只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家。然而,爸爸去世后,我们仍然会因为遗嘱争吵不休,相互充满敌意。”卡琳有七年没和弟弟妹妹联系,连母亲去世时都没有回去。

和兄弟姐妹彻底决裂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兄弟姐妹间的平等交流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卡琳·翁格里的母亲总是鼓励孩子们在犯错后互相揭发。如果他们互相袒护,就要全都受罚。

| 出路 |

心理医生朵罗丝·劳特巴赫认为,和兄弟姐妹彻底决裂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兄弟姐妹间的平等交流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父母应当对子女一视同仁,避免比较几个孩子。同时,孩子之间也要学会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理解别人的难处。这些都只能通过交流、冥想或是自我反思来不断练习。“要想改变与他人的关系,必须先改变自己。”劳特巴赫说,“很多矛盾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承受。”

维纳觉得,如果姐姐不是总试图指点他,而他也能做到更加放松一些,他们的关系就会好很多。而对卡琳来说,母亲的离世是缓和与弟弟妹妹之间关系的一个契机。在关系疏远七年后,她回到瑞士,和他们一同处理母亲留下的遗产。那次重聚让他们找到了更舒服的相处方式。如今,她每次回到苏黎世都会约弟弟妹妹出来喝杯咖啡或者吃个午餐,但也仅此而已。“这样挺好的。”她说,“我们都为之前的事情感到不好意思。如果可以,我们也想有不一样的童年呀。”

[编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编辑:周丹丹

名人兄弟姐妹

邁克尔·舒马赫和拉尔夫·舒马赫。两人都曾是F1赛车手,哥哥迈克尔总是遥遥领先。

帕丽斯·希尔顿和尼基·希尔顿。作为酒店继承人的姐妹俩从小衣食无忧。

克里斯托夫·戈特沙尔克和托马斯·戈特沙尔克。一个作为企业家身居幕后,另一个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维纳斯·威廉斯和塞雷娜·威廉斯。同为世界顶级网球手的姐妹俩既是对手,也是双打搭档。

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同为皇室继承人的兄弟俩关系并不和谐。

凯莉·詹娜和坎达尔·詹娜。凯莉通过经营化妆品企业致富,坎达尔则是一名超模。

猜你喜欢
姐妹俩兄弟姐妹姐姐
The special graduation photos
Cloze完形填空
Cлово месяца
姐妹俩
亲爱的兄弟姐妹
我的兄弟姐妹
趣猜中药名
认识“黑”字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巧手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