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聪:考古路上执着奉献的追梦人

2022-05-30 10:48毛思洁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潜水考古宁波

毛思洁

考古是一个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学科。多年来,宁波的考古工作水陆并进,蓬勃发展,这其中,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主持发掘的“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明州罗城(望京门段)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存扩充了宁波区域的人文发展史、港城建设史,也更新了大众对宁波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从“旱鸭子”到水下考古潜水教练

在水下考古界,林国聪是我国仅有的6名潜水教练之一,但在2004年参加全国水下考古培训前,林国聪还是个“旱鸭子”。

2003年,林国聪从厦门大学考古系毕业来到宁波工作。第二年4月,全国第三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虽然不会游泳,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在五天内,通过1000米游泳和15分钟踩水测试。

林国聪暗下决心:必须如期攻克游泳难关。“那时候整天泡在水里,不知疲倦地投入到游泳和踩水技能的学习中,连晚上睡梦中都不自觉地伸手踢腿,练习蛙泳的基本动作。”林国聪笑着说,“有一次,由于动作幅度过大,半夜里惊醒了同屋酣睡的学员,成了我们培训班的一段趣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五天,林国聪通过了游泳和踩水测试,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之后,林国聪继续勤学苦练,在潜水技能学习和高级潜水技能进修中不断提升自我,激发潜能。他先后四次被国家择优遴选,派出国门赴菲律宾、美国学习氦氮氧混合气深潜、密闭循环呼吸器潜水、技术沉船潜水、洞穴潜水等高阶潜水技能。从潜水入门者到专长潜水员,从专长潜水员到潜水长,从潜水长到潜水教练,就这样,林国聪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我国水下考古界的后起之秀。

“小白礁Ⅰ号”背后的故事

2008年10月19日,宁波象山东南约27海里的渔山岛海域,在幽深的海底,两名潜水员不停地摆动着水下手电仔细搜寻,还不时腾出一只手来淘一淘海泥、翻一翻贝壳。突然,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映入他们眼帘——是人工石头!两人迅速靠上去,用手掌轻轻扇开海底浮泥,竟然看到一列整齐斜立的石板材!他们想再多看一些,可惜背后气瓶的气压以80bar、70bar、60bar的速度不断降低,50bar——安全返回气压临界点已到,必须离开海底出水了!“队长,有发现啦!”两名潜水队员破水而出后,便向队长林国聪兴奋地报告。

这是林国聪负责水下考古调查的一个难忘时刻。随着石板被发现,水下考古队以石板为中心不断在海底锁定范围进行搜索,一艘古沉船逐渐展现真容。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宁波“小白礁Ⅰ号”的清代沉船。

林国聪说,这个发现并非偶然,是考古队队员历时数月、艰辛努力的结果。2008年上半年,林国聪带领考古队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查阅地方史、交通志、航路海图、航海记录、海事档案、海外交通史、故事传说和民俗风情等相关史籍文献;另一方面,实地走访象山县濒海乡镇、渔村、码头、港口和海岛等地,并采访象山当地的海监、渔政、边防、海警、海军、方志办、潜水员、渔民,以及从事航海、水下工程、海洋地质勘探等与海打交道的机构和个人,获取相关水下文物线索。之后,在出现线索的疑似海域使用旁侧声呐、多波束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多种高精尖海洋仪器进行探测,探扫到数处疑似水下文物位置点。

“要在不断变化的海面上定点,长时间大规模地开展水下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稳定可靠的水下作业平台。”林国聪介绍,“我们把一艘长63米宽16米、2000吨级的工程船停泊在古船的正上方海域,同时向四个方向分别抛下1个2吨重的大铁锚,这样,一个稳定可靠、具有自我航行能力且能灵活调整位置的工作平台就搭建好了。” 为了解水下情况、海面动态,林国聪指挥考古队队员在海面作业平台,尤其是水下沉船的关键位置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和照明灯阵。同时,考古队采用先进的短基线技术,实时掌握队员们在水下的具体位置和运动轨迹,并为队员们配备了潜水全面罩和水下喇叭。“这些各自独立的技术装备衔接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水面水下动态指挥系统,这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第一个水下动态指挥系统。”林国聪说。

前期准备工作完毕后,林国聪组织大家在水下布设了一个又一个4平方米的网格探方,以探方为单位,逐个逐层把泥沙抽走、贝壳搬走。文物露出来后,他和队员详细地做了拍照、录像、绘图、文字记录等工作,接着把文物提取出水。在船体发掘过程中,林国聪和队员在水下用三維声呐对船体进行扫描,自上而下地详细测绘了每一层的每一块船板并进行编号,然后根据造船顺序把每一层的每一块船板拆卸起吊出水。“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林国聪说。

最终,此次考古不仅因为“小白礁Ⅰ号”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和珍贵精美的出水文物被社会关注,更因为先进的工作理念、科学的考古方法、创新的科技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被业界称道。2016年,“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荣获了中国考古届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也是全国第一个获得此类奖项的水下考古项目。

考古遗址既要保护也要展示

2016年8月至9月,为配合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路综合整治9#地块建设,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组建考古队,由林国聪作为领队,对该地块开展了先期考古调查勘探。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林国聪带队对所发现的城墙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完整及可复原文物标本超过1900件,确认了该遗址为唐末至民国时期明州罗城之西门——望京门北侧的一段城墙基址,确立唐末至民国时期1100多年的明州罗城(外城)建设史。这次考古获评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2019年5月至11月,林国聪带队在城墙遗址东侧补充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了汉唐时期聚落遗址,出土完整及可复原文物900余件(套),为探讨战国中期至设立明州之前1000多年的宁波港城发展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证。这次考古获评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一经发现,就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2017年3月,考古尚在进行中,浙江省文物局就向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发函下文,明确提出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目标。

“在南方潮湿环境中如何有效保护局部展示的城墙遗址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林国聪介绍道。2017年10月,经过多轮论证会,宁波决定将遗址大部回填保护,局部择优揭露展示,就地建设城墙遗址博物馆(展示馆)。2019年3月,《宁波望京门城墙遗址公园原址保护设计原则研究报告》出炉,宁波最终确定了遗址博物馆(展示馆)建造方式——在局部揭露展示的城墙遗址区域上方搭建双层电加热玻璃罩,在玻璃罩内建设气相补水系统,同时配备电气工程、温湿度监测、水位控制、喷雾系统、新风系统、照明系统等设备设施,既使城墙遗址揭露区的日常保护简单化、自动化,又有利于遗址的长效保护,还能向公众直观呈现遗址的千年真容。这种方式在国内尚属首创。2020年6月13日,宁波市望京门遗址公园开工建设,2022年7月25日通過综合验收。林国聪透露,望京门遗址公园将很快与市民见面。

探索永无止境

这些年,林国聪开创了很多工作的“第一次”。2006年,林国聪带队实施为期五年的浙江第一次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五年间,林国聪和队员们走访了浙江沿海近100个濒海乡镇,开展了1500余人次的地面调查,共发现约200条水下文物线索,确认沉船遗址5处、水下文物点7处、其他水下遗存2处,初步绘制出了一幅浙江沿海“海底藏宝图”。同时,林国聪在全国率先总结出一套水下文物普查的技术规范,受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委托起草《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试行)》,并应邀为海南、辽宁、天津、江苏等沿海各省市的水下文物普查培训班讲课教学,传授经验。2010年,在林国聪的助推下,第一个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户宁波,意味着宁波水下考古事业深层次、全方位地融入全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大局。

林国聪说:“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都需要考古人常年野外奔波、海上漂泊,在风霜雨雪、严寒酷暑中坚持工作在野外第一现场。哪怕一个微小的发现,对探索地域文明的考古人来说,都是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林国聪对考古工作的热爱,源于兴趣,源于探索,更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历史的尊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林国聪说,“宁波是一座深刻影响中国海洋文明进程的古老城市,这里是海洋考古的天堂。当前,宁波正在发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水陆并进,溯源海上丝绸之路,探索中国海洋文明起源,奋力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贡献考古力量。”■

猜你喜欢
潜水考古宁波
潜水者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快乐潜水
潜水去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