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融合式教学实践

2022-05-30 04:43刘景菲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实践融合

摘 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难以个性化、优质教师无法覆盖所有学生、教学和学习监测调控困难、学生学习缺乏深度理解和探究的必要手段等问题,学校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和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以课题《以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小学教师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为牵动,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融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教学改革,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融合;教学实践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我校不断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试图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堂教学难以个性化,二是优质教师无法覆盖所有学生,三是教学和学习监测调控困难,四是学生学习缺乏深度理解和探究的必要手段。面对新时代发展对优质教育的强烈要求,结合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作用,依托课题《以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小学教师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互联网+”思维开启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融合式教学实践。

一、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分类实施

我校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确定了以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为抓手、以融合创新应用为主线的教学实践研究,采取了“理念先行,主动发展;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普及应用,全面发展”的信息化校本研修策略,借助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教学改革,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1.强化研究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实施课题引领,促进融合应用。申请了科研课题《以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小学教师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引领促进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融合应用水平。

开展校本教研,汇聚应用智慧。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开展空间教学研课活动。线上磨课、空间授课、线下评课,汇聚团队智慧,结合空间数据及应用案例,梳理、反思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进行校际交流、专家远程在线观课与实时点评,异质多元的网络教研为囿于校本趋于同质的校本教研注入新的活力[1]。

推动立体培训,提高信息素养。选派人员参加各级培训,利用国家智慧云平台推送《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与学创新发展的路径》等系列课程。理论引领与实践学习、重点培养与全体学习相结合的密集培训,让教师站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前沿,信息素养、专业素养快速提升。

2.打磨智慧课堂,转变育人方式

融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构建 “三段七环节”智慧课堂基本模式,形成“云端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智慧发展”的课堂学习特色,打造出良好的育人生态。

课前,教师通过云空间发布学习任务单、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完成预习任务、分享预习成果,延伸教学起点,让自主学习有效发生。进行预习测评,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深化学情分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关注,以学定教。课中,利用智能终端,推送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空间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随机作答,给每一个学生同等课堂互动机会。及时评价与反馈,提高学习效率,平台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情,多元互动,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辅助工具,如3D仿真实验、情景模拟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后,为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教师发布“空间”作业后,学生主要还是在作业本上完成,家长协助把作业拍照上传到平台,教师随时用平板、手机批作业,根据平台数据分析,教师及时进行作业反馈和讲评,拉近教师、学生的距离[2]。通过学习空间,分层布置作业,尊重体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信。学生们的作业又形成一个积累本和错题本,让每个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体验学习的收获和快乐。仿真实验、专题学习、游戏闯关等个性化自主学习空间,成为学生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数据反馈分析,让课后巩固轻松及时。

通过云平台进行个性化辅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按需融合,创新应用,打通了课内与课外,连接了课堂与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基于平台数据,生本、生动、生成的智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素养的载体更加多元与开放。

3.创建应用机制,实现普及应用

学校通过“行政推动、以用促研;典型引领,分层推进;融合应用,内化提升;复制推广,普及应用”的推进策略,构建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校长首席,教学校长负责,课程办、信息办跟踪辅导的推进策略,扎实推进信息化与课程的融合。实施以用促研,让教师在应用、研讨、反思中迅速提升。集中研讨和个别交流相结合,树立用技术为师生减负的观念。行政推动加快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用,以用促研让教师很快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教师之间碰撞交流促进了教师创新应用能力的提升。

依托领航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领航校长、特级教師、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从典型引领、分层推进向学年复制、普及应用的迈进。

二、深化改革,提升素养,初见成效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融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转变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促进了师生全面发展[3]。

育人模式重新构建。构建了“三段七环节”智慧课堂基本模式,使课堂育人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结构、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实现了教学情境生动化,教学资源精品化,评价动态多元化。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得到了有效保障。基于平台空间的数据分析,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工具的支撑,让探究性学习得以有效发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学科构建了基于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依托领航校长工作室,融合空间应用的课堂教学在学校全面铺开,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与学习管理规范,全员有序有效推进线上学习,以线上开放教学、主题教研、班主任云论坛等为载体,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与班级管理智慧不断提升。教师立足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资源,前置学习任务,注重学习反馈,精心设计线上教学,恰当应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开展线上教学。创造性地应用在线平台,组织学生晨读,召开读书分享会,开展听力训练,邀请家长配合学生进行自主小测试。构建了“感恩·责任·理性”三大类理性教育特色网络课程,将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等充分融入课程学习,通过微型班会、心灵驿站、学科拓展、快乐运动、劳动体验、云社团、读书分享、云端旅游、空中家长课堂、主题教育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专业发展步伐加快。平台数据、应用案例的累积与比对分析,促进了智慧的迭代提升,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步伐,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6名教师在全省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举办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展示现场会,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教师信息化融合创新应用成果,全省信息化培训现场会上介绍学校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校本研修助力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经验。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教育”为学校课程改革打开了新思路,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的共同开发,基于课内学习融合生活经验、多元互动个性表达等空间应用特色,促进了学校课程的生长、文化的生成,使学校课程构建由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和特色化,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强化了课程管理。

开设了“数字+传统”实验课程,利用仿真实验室可以随时练习、巩固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引入Scratch创客课程,初一年级开设入门普及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开发融入STEAM课程理念的学科拓展课和项目化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级空间文化建设,基于社团活动的空间学习,以空间为载体的德育活动等拓宽了育人途径,让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更有张力与生命力。如我校裴大海老师的特色空间——炫科技创新之美,成为我校师生学习体验科创技法、提高美育鉴赏水平、交流分享的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课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快速成长,裴老师的线上机器人编程课及校本教材受到同行的关注、专家的好评。

校园文化丰盈升华。“求真、向善、臻美”的育人文化在鸡西市第十八中学悄然形成,“乐观积极、开放包容、尊重体验”成为教师的积极追求,“主动发展、合作探究、创新实践”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

三、应用普及,内涵提升,引领创新

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融合式教学实践中,我校以问题为导向,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建立智能支撑环境,开展空间教学与学习,探索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新途径,促进师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是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应用普及。通过行政推动、典型引领、分层推进、学年普及策略的实施,持续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融合应用展示,以“互联网+智慧课堂教学展示汇报”为主题的开放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研讨说教学得失,论信息技术应用,谈听课感受,品新式课堂的变化,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

借助“智慧云平台”开展网络教研,为一线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合作、创新的空间,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专业素养,提高教研效率。语文组、英语组、数学组教师分别与教研专家、领航校长工作室成员校教研组间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套件资源建设,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提供保障。

二是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成效凸显。领航校长工作室智慧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反思、互动点评、远程专家在线引领、智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简介、智慧团队叙事、材料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各具特色的信息融合课,彰显了教师先进的融合应用理念,发挥了带动成效。学校信息化实践经验《智慧教育拓展育人工作新路径》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国家级课题《云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性研究》通过中央电教馆中期验收,信息化实践融合创新经验在“刘景菲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学校得到推广,并在全国校长培训会上进行经验介绍,提升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观念转变。尤其是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东晨中学通过两校网上研修,同课异构等活动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育人质量不断提高。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应用實践研究的开展,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课程的生长与生成,随着学校育人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四是办学理念内涵深入发展。随着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应用实践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断开阔,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加开放与多元,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求真、向善、臻美”的学校文化丰盈升华,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氛围和新的育人体系正逐渐形成。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融合式教学实践是关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转变与素质提升的复杂工程,非一朝一夕。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业评价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同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教师育人理念的深刻转变、教育体系的重构、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上还需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未来,我校将依托网络学习空间,继续完善校本研修体系,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完善学校评估、师生评价,不断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难题,相信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政策引领的持续推动下,鸡西市第十八中学一定能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减负增效、优质均衡的智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胡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

[2]毕夏安,邢兆旭,胡溪,等.面向精准教学的教育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设计[J].软件工程,2021(9).

[3]郭炯,黄彬,郑晓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8).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实践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考核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