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

2022-05-30 10:48王云莉赵晋鹤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大学生

王云莉 赵晋鹤

摘要:为了彰显大学精神,践行大学之用,将大学生培养为时代新人,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研究了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路径。

关键词:革命旧址;大学生;党史教育

一、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内在逻辑

随着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学党史热潮的出现,革命旧址的教育资源作用突显。革命旧址具有情境性、体验性的教育特性,所以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革命旧址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物质载体

革命旧址不仅为大学生传递了党史记忆,还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了物质载体。革命旧址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通过可视、可触的物质载体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史,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二)现场教学法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新方法

在革命旧址现场,工作人员可以为大学生讲解党史知识、解答问题,通过图像、物品、文字等物质载体,向大学生传递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细节。大学生将已有的历史知识与眼前真实空间所传达的历史知识相联系,能够绘制自己的知识图谱。同时,革命旧址所在地周围广泛流传的历史故事,从侧面丰富了文字器物所表达的历史信息,通过多元主体的叙述,大学生党史知识的建构更加丰满。

高校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党史现场教育,脱离了常规在校学习的情境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全新模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师生协同作用的契合度。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背景进行潜移默化的党史教育,使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强化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培养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三)沉浸式学习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无缝学习环境

无缝学习是指当学生产生求知欲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并且在移动设施的辅助下,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之间来回切换。其本质是将学校内外、课堂内外等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基于革命旧址的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无缝学习环境,通过革命旧址所在地设置的VR、AR、4K修复等科技手段,结合移动终端设备及其手机APP、网站等,引入无缝学习,使学校内、课堂上的抽象理论教育和基于革命旧址的现场教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促进“学”提高了在党史学习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实困境

现场教学已成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中革命旧址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了物质载体。基于革命旧址开展的大学生党史教育,不但注重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而且满足了大学生党史知识的学习需求。然而,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个人感知与历史记载有间隙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红色文化的宣传。但是,当前大学生不了解红色文化,不能深刻感悟红色底蕴,对红色文化宣传容易产生认同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西方国家借助网络等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侵蚀,削弱了其对红色文化的認同感。第二,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深刻内涵,对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三,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的学习过程存在压力性,以及对基于革命旧址开展现场党史教育这一新模式的好奇,真正认学习党史、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强化身份认同等为目的的大学生很少。

(二)价值认同与行为实践不协调

首先,以往通过革命旧址开展党史教育,游览形式重于教育内容。高校依托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瞻仰博物馆中的红色资源,更重要的是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学习党史知识。有的高校利用革命旧址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利用教师、专业工作人员讲解,辅之以革命旧址的基础设施,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大多数的讲解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革命旧址的党史教育内涵。因此,当高校依托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时,是否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地梳理党史知识的内涵,是能否开展好党史教育的关键。

其次,革命旧址的时代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高校与相关革命旧址的教育合作力度尚显不足,各高校在依托革命旧址开展党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局限于井冈山革命旧址,导致同一地区革命旧址的利用率出现不平衡现象;另一方面,在利用革命旧址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重体验、重知识的传授方式,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致使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忆苦思甜”等教育流于形式,忽略了从思想上教育大学生做到真正的价值认同。

(三)单向输入未转为多向交流

第一,基于革命旧址的教学与课堂教育的契合度不高。当前,高校依托革命旧址开展的大学生党史教育几乎没有跳脱出参观游览的桎梏,仍然停留在“参观式学习”的层面,没有将参观变为学习。在已有的现场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以体验性、趣味性的课程设计为主,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传递革命精神、讲授党史知识,但这些授课方式更适用于中小学生。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具有主观表达的课程,以及更具学理性的授课方式和现场参与形式。

第二,自媒体的兴起,使大学生获取党史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在党史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展开不同方式的党史教育。身处物联网时代的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获取到众多的党史知识,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学习,也不满足于教师的单向知识输入,他们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三、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

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为我国高校党史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也让高校党史教育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为了全面提高基于革命旧址开展的大学生党史教育水平,高校应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解决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步骤、有条理地优化和改进教育模式。

(一)运用沉浸式的教育方法,发挥党史学习的长效作用

首先,依托革命旧址的仪式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空间背景的不同是依托革命旧址开展的党史教育过程与课堂党史教育的最大区别,在革命旧址,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升国旗、重走长征路、为烈士献花等仪式,强化学生对重大历史革命事件的记忆。与此同时,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最终达到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目的。

其次,教师充分借助VR、AR等高科技手段,再现真实的革命场景,这种沉浸式体验可以让党史知识真正入眼、入脑、入心。

最后,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更能突出党史课程的情感功能与价值功能。党史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不仅需要给学生灌输党史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改变学生的认识、观念等隐性的心理态度。

(二)增添紧扣时事的教育内容,实现党史学习的现实价值

高校要拓展课程体系,提高党史课程与革命旧址协同育人水平。在开展党史教育过程中,高校设计的课程内容应该适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具备更多的时代内涵。我国的革命旧址繁多、分布广泛,是党史教育的公共空间,也是高校开展现场党史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党史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贯穿古今、以史为鉴,深入挖掘革命旧址的当代学习价值。

此外,各高校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美德、职业道德等自觉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使依托革命旧址开展的党史教育不再停留在历史理论知识的表面。教师挖掘革命旧址的时代内涵、现实意义,提炼真正适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内容,能使党史教育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锻造过程。

(三)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营造党史学习的常态化氛围

在基于革命旧址对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讲解員和学生之间会产生语言、情感、行为等形式的互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模糊了各自原有身份,使他们在情感互动中实现了平衡等,从而使大学生自主自愿地吸收、传承党史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灌输和应答。由此看来,提高教师的互动教育水平,增强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对大学生学习党史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在革命旧址开展党史教育,既是历史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过硬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政治观念与党的发展高度一致。此外,与课堂授课方式不同,基于革命旧址的党史教育要求教师具备非常好的应急管理能力、现场把控水平,能够利用不同的教育空间渲染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以实现教育目标。可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基于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高校应重视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党史教育,依托我国纷繁多样的革命旧址资源,拓宽课程体系,提高高校与革命旧址协同育人水平,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培养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肩负历史使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崔明.现场教学视域下基于革命旧址的党史教育原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

[2]亓玉慧,段胜峰.基于无缝学习的研学旅行模式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20(5).

[3]杨凯,刘津池.教联网时代的学习新模式及教学应对——沉浸式学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1).

(作者单位:王云莉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晋鹤  长安大学)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