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培育

2022-05-30 06:39范博睿杨庭宇易进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段写字识字

范博睿 杨庭宇 易进

【摘 要】文字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至第四学段增加了对学生审美发展的要求,在学习任务群部分给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建议及教学提示,力求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中识字与写字在各学段的相关调整作了具体说明,并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识字与写字,审美创造

一、识字与写字对审美创造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强调“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言文字学习在学生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对文字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逐步建构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进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审美创造素养。新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中所增添的內容均指向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为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而进行的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融入自己对文字的美的感知,懂得感受、理解、欣 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011 年版课程标准虽然将“识字与写字”放在每一学段的第一部分作为首要目标与内容予以强调,但缺少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要求,更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而新的课程标准不是按照单一的识记标准规定教学目标,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审美化思维贯穿“识字与写字”的整个过程,不仅将其放在语言实践活动的主线任务中以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而且在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板块中分“学习内容”与“教学提示”两个部分,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与写字中审美创造素养的发展要求

1. 第一学段(1~2年级)

对比新旧两版课程标准,我们发现第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板块教学目标在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标准在“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之后紧接着提出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具体要求,原本的两个教学目标合并为一个,使识字与写字的审美意蕴有了更强的操作性。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认真书写汉字的一笔一画,已经诠释了汉字方方正正的字形之美。审美训练在识字与写字中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

2. 第二学段(3~4年级)

通过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具体目标,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增添了“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以及“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两项内容。汉字的特点及形体表现在汉字的结构、形态以及书写笔画上,其中也蕴含着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和文化的发展脉络。学生在感受汉字的特点及形体美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进而受到文化熏陶。

根据第二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1600个常用汉字”,要求学生形成对汉字的正确审美态度并能在书写上有所体现,能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在同质与异质的比较中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同时,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逐渐培养学生从字到词、从词到句的审美鉴赏能力,能独立找出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并进行简单的审美赏析,感受其所蕴含的人文之美和生命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须要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低年段学生尤其要从识字与写字入手,在与文字世界的共鸣中体味汉字丰富的审美意蕴,对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年段的语言运用作铺垫。

3. 第三学段(5~6年级)

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部分增加了“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的要求,明确指向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感受”与“体会”要求学生能够对字词进行解释,正确说明其含义,比较不同字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基于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对汉字的审美鉴赏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审美水平的提升,学生已经能够构建一个有大致框架的审美世界,逐渐从只能对同一语境中相同汉字的理解过渡到对不同语境中同一汉字的理解。因此,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本学段的学生能够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打破学生固有的审美认知,丰富新的审美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够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学生要能够根据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初步判断信息真伪,感受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在汉字的学习与积累中感悟不同字词的基本内涵,并基于不同审美意蕴所指向的情感对整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进行鉴赏与辨析。

4. 第四学段(7~9年级)

基于对7~9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考量,新课程标准将“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调整为“临摹、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新增加的“欣赏”一词,不仅满足了第四学段学生的需要,同时反映了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这一要求,即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独立的审美欣赏能力,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大量关于文字意义的经验,能够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定义不同的文字美、词句美。在此基础上,新课程标准要求“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个性化”直指美学鉴赏的多元化,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积累、运用、表达提供指引。针对第四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建议中首先强调情境的运用,要求教师在丰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夯实学生的识写基础,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关于文字欣赏运用的情境,新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建议,意在帮助学生深入感知语言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各年段“识字与写字”的具体分析,可以明确新课程标准对审美创造素养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巧妙地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表 1 展现了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变化,从写横平竖直的规范字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到感知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再到体味汉字构字组词中蕴含的智慧,最后到具备欣赏书法的能力,“识字与写字”的审美化发展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审美创造素养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三、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素养的教学策略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必须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主动求变,使课堂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与“教学提示”的建议设计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将审美创造素养的培育放在关键地位,使各学段相互衔接,让识字与写字能力成为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奠基石。

1. 立足课程标准,关注个体需求,发展个性化审美能力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模块,对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了详细、具 体、细致的刻画。教师首先应深入解读各学段对“审美创造”素养的发展要求,用统整的眼光审视“识字与写字”。教师不仅要钻研自身所在学段或年级的要求,对其他跨度较大的学段,如处于幼小衔接的第一学段、小升初转折的第三学段等,更要关注前后学段之间的衔接,避免各学段之间出现断层现象。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与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探索识字与写字教学。以“感受汉字形体美”为例,第一至第四学段分别提出能用硬笔写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欣赏名家书法等要求。能力要求的层级递进,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但实际教学中,义务教育时间跨度大,学生审美能力变化显著,教师如何助力美学鉴赏的多元化,则要依情、依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低年段,教师可以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以单个字的变形为例,引导学生注意汉字的美感。如在教“六”字时,教师可以先示范写一个正常美观的“六”,而后列出多个“六”字,或拉长一横,或缩短一撇,让学生选出一个“六”字并说明理由。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并在尊重学生审美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加深对字体美感的记忆。高年段则可采取进阶的方式,如同样是左右结构的字, “添”“加”“剂”三个字就属于完全不同的间架结构, “添”字明显左窄右宽,“加”字左右基本相同,“剂”字则左宽右窄,汉字的形态美在间架结构中得到完美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好每周一课时的书法课,帮助学生体会汉字不同间架结构的形态美与结构美。此外,面对学生对汉字审美的不同取舍,教师要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以促进学生的审美个性与多元化发展。

2. 归纳文字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造性审美能力

“学习任务群”意在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识字与写字”板块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有详细阐述,经整理提炼发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核心在于对汉字规律的把握,具体包括漢字的偏旁、部首排列规律和形音义的联系规律等。汉字的书写讲究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讲究构造的平衡和对称,在横竖撇捺的交错重叠、偏旁部首的组合让位中蕴藏着“仁、礼”的和谐之道。低年级学生认字、写字时,虽然不能理解“中庸”的内涵,但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汉字组合架构时偏旁占比要缩小的书写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使美育落地。

关于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给出许多参考,如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如何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形成,新课程标准同样给出了明确导向——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教师不妨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利用好数字媒体技术,如用动画演示象形字的演变,使低年段学生感受汉字展现的生活美。

教师的主动求变还应该体现为:在把握文字特点的基础上建构循序渐进、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在创造性的探索中感受汉语的文化魅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融入汉字形态的讲解之中。如“田”字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生产的情形。 “田”是象形字,像是在一大片垄亩上画出阡陌纵横的方格。教师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梳理、归纳类似的识字方法,同时窥见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浸润在文化美的熏陶之中。

3. 结合生活体验,创设语言情境,养成时常化审美态度

将“审美”融入学生的生活,首先需要培养时常“审视”周遭生活环境的意识,才能够逐步形成发现、感受、欣赏世界客观之“美”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传递了一种在生活中体会汉字文化的教学理念。任何审美与创造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教师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创设具体的识字情境。这样不仅与低年段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相契合,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也是极其有益的。对于高年段学生而言,在情境中应用文字,能够增进对汉字的理解,增进其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学段写字识字
我学写字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