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3

2022-05-30 10:48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包身工新闻性文学性

【写作任务】

《包身工》用文學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写作引导】

本单元写作任务有两大目的:一是让我们了解、明确读书札记的文体要求;二是让我们熟读课文,深入思考作品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要想写好这篇札记,我们必须对课文非常熟悉,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理解,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要对写作任务有独到深入的认识,就作品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佳作亮相→

当新闻脊梁融合文化灵魂

——《包身工》札记

山西省太原师院附中高(2001)班 冯韵西

是痛心疾首的现实,是精准明确的数据,是惨无人道的场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向全世界全人类揭露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令人窒息的社会黑暗。夏衍用一支笔、一双眼、一颗心,将真实的描述与恰当的议论穿插,将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

当记者不顾危险深入探查、尊重真相、如实记录时,文章就有了它新闻性的脊梁。对于工厂的描写,是点明了地点“上海杨树浦福林路东洋纱厂的工房”,又记录了布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对于作息时间的叙述,从“凌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面的包身工们便被吆喝地起身了;到“四点半以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他们就被代工老板拿着名册点名,开始吃饭;再到“五点钟,上班的汽笛声响了”,包身工们开始了12个小时的苦工。对费用的记载,是“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先付包洋十元”,以及“三角八分”的工钱。清晰的架构,精准的细节,客观的数字,报告了工厂中包身工的生活现状,揭露了那个黑暗的时代。

当作家运用手法渲染环境、刻画人物、描绘场景时,文章就有了它文学性的灵魂。老乡用“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乡下骗穷苦儿童成为包身工时,设想的“好的外国东西”,与“鸽笼一般的”现实厂房里的“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与嘲笑意味跃然纸上。包身工们没有名字,没有尊严,被剥夺了人身自由,还被无尽压榨着劳动。“芦柴棒”便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根据瘦弱的身体而起的名字,生病却遭殴打的经历,与“墨鸭”整天捕鱼一样,是没有温情,没有希望的奴隶,是廉价的机器。“拿摩温”与“荡管”对“小福子”这样的可怜孩子随意地发脾气与使用暴力,是作者用引号引起的“文明的惩罚”,多么可笑,是外国人的残忍,是中国人的麻木。

正是真实的新闻脊梁与生动的文学灵魂融合,构成了这样一篇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报告文学,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相互放任下,是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悲惨世界。从一个个包身工身上,作者更希望读者拥有同理心,分析时代问题,避免悲剧发生。

★老师点评★

认识深刻,表达简洁。作者对《包身工》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理解很有见地,从深入的采访、精准的细节、客观的数字等方面去体现其新闻性,从渲染环境、刻画人物、描绘场景等方面去体现其文学性。且语言简洁,概括力很强。

新闻的温度

——《包身工》“闻”“文”相生

山西省太原师院附中高(2001)班

魏小艺

纪实性文学最大的特点与魅力在于,作者将大量现实材料巧妙地整合,并用文学笔墨修饰,糅入自己一定的观感或看法,呈现给读者带有温度与深度的事实。就《包身工》而言,它的客观叙事主体下穿插着几位典型生动的人物作为一类人的缩影。这是一名记者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一个时代。

首先是纪实。包身工的事件多而杂,作者根据包身工的生活常态,将她们的经历集中到一天去讲述,从早晨四点过一刻,到“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她们蜗居在十几人叠睡着的小工房里早起穿衣、吃饭、上工,无时无刻不在受辱。这样紧锣密鼓地排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时间与空间上她们作为包身工的每一天都被压榨。而关于整个包身工“商业链”的形成背景,作者则巧妙地用一些转折性词语过渡。从工头对女孩们侮蔑式的称呼“猪猡”引出她们正式的名称“包身工”,从虐待女工的冷漠老板娘引出包身工是没有人权的廉价劳动力的事实。这样“事件+结论”的手法,让我们厘清了脉络,对包身工的处境有了更深的顺畅理解。

再者,是语言文字运用上体现的文学性,比喻和细节描写的运用尤其传神。包身工是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精准地表现出女孩们被压榨,长期遭受非人的折磨,已然麻木。她们“迟钝了害羞的感觉”,没有思想,不被尊重。包身工成了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她们被舌绽莲花的“老乡”骗到暗无天日的工厂,像芦柴棒一样瘦弱得生了病也要被苛责。她们甚至不如鱼鹰,都是被饲养而盈利,但至少船户对“墨鸭”尚没有什么虐待行径。

作者不止同情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工厂里所谓的工头为在上级面前逞大,拿更无反抗之力的工人立威,人与人之间便连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不在了。弱者挥刀向更弱者,无比讽刺。作者在结尾激烈地表达憎愤,批判帝国主义资本家、代工老板及其帮凶,“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样一篇报告文学,以紧凑的事件结构,生动的人物形象,“闻”“文”相生,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挖掘到的社会事件的深度,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记者的批判态度,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凛冽寒风。

★老师点评★

选例精当,语言生动。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新闻性和文学性两方面来谈,列举了大量例证,且这些例证都很有说服力。在语言表达上也很见功力,尤其是开头对报告文学特点和魅力的描述,用词精准、生动,表现力强。

(指导老师:吉学斌)

猜你喜欢
包身工新闻性文学性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自由与权利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