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路径

2022-05-30 10:34廖敏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廖敏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简单化、片面化、分散化、平淡化等问题,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路径: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教學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整合教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学科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41-03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是国家根据时代发展提出的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开展的“以传统书画艺术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路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观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发现主要问题有如下四方面。

(一)教学方式简单化,以知识教授为主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单向输出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具体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教师仅单纯地让学生认数字、识图行、学习单位计量等;在小学中、高年级,习惯于让学生简单地进行计算和记公式,使学生带着被动学习的心理去接受数学知识,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特别是潜力生,容易出现排斥、厌恶数学学习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片面化,不能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限于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概念的讲解和提问,没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忽略了学生的数学生活化体验,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对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学习测量的内容,很多教师以为无非就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学会计算,而缺乏与生活中的图形相互联系进行教学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分散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系统、理解不深刻

有的教师习惯于跟随教材的内容顺序展开教学,缺乏整合和联系的意识,没有对所教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导致学生只是片面地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实际上,数学的每个知识点都处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中,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以联系性、发展性思维去学习和理解。分散式教学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缺乏联系性、整合性思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既不利于后继学习,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的身高是160厘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小明的身高是145厘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谁高谁矮,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出来。”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和整数的大小联系起来,用“以旧引新”的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相同的,能让学生加深理解。

(四)教学语言平淡化,学生专注力较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向学生输出教学内容时没有巧妙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导致学生未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专注力较低。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一课时说:“今天我们来做两道计算题:28÷18=  ,78.6÷11=  ,然后大家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教师利用课后习题导入新知识时,让学生完成计算后就直接带入知识点:“从这两道计算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循环小数就是……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教师用平铺直叙的话语表述循环小数这一知识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无心观察这两道练习题的得数是否为循环小数。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机融合的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国家教育政策,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全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要求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学科教育的契合点,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一)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学生从事学校学习活动的保证。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感知觉逐渐完善,但方位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仍在不断发展,记忆能力从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向有意义的辨别记忆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形式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形式过渡。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通过教学情境创设,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识为例,教师可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感官能力较强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或校园中的标志牌,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然后依据所学的知识观察标志牌或广告牌,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及不同点,根据特征辨别这几种图形。最后,鼓励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认一认等操作性和探索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工作中,情绪经常伴随着左右,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积极的情绪会激励人们的斗志,激发人们不断向新的困难挑战;反之,消极情绪则会使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各种阻碍。可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以积极放松的情绪进入课文学习中。笔者认为,教师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原则,尽可能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促使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首先,教师可用“发现身边的圆”导入新课:“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神奇。请你联系身边和圆谈谈你对圆的认识。”借此激发学生对圆这一知识的兴趣;再让学生随手画出圆形,找找哪里是圆的中心,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画出圆形,圆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的关系是什么;接着,让学生使用圆规画出圆形,并与之前随手画出的圆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圆的特征(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长度的关系是d=2r或r=[12]d);再者,对圆心的位置、d=2r或r=[12]d(同圆或等圆)、圆的画法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可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告诉学生:圆形代表着全面、饱满的精神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像圆形一样拥有健全的心理,从小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既要对学习充满激情,又要对生活满怀热爱,才能使我们的学习生活能够像圆一样完满。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开导,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用联系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学习难关,能否攻克这些难关,取决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如果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就有助于其树立更强的学习自信心去攻克难题。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异常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具备联系的思想。比如,教师需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思想处理所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后有所收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复习小数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一位、两位和三位小数,通过联系十进分数的特征,找到小数和十进分数的联系,明白小数和分数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是源于分数,而小数的结构则从整数的十进制关系和位值原理中延伸而来,让学生有意识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积极主动性,进而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容进行串联,运用知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把串联知识的方法运用到未来的学习中,在提高解决问题效率的同时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强调“小数点点错位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学生在小数计算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意识到小数点的重要性,在计算过程中树立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1.以简明、准确、趣味性的数学语言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教师应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积极健康心理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专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上课分心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如果同时有多件事情让他感兴趣,就会导致他分心,不能专心上课;学生听懂了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再对教师后续的讲课感兴趣,起了“玩心”;学生大脑抑制机制发育不完善,没法抑制对无关刺激的注意;等等。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中提到:“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语言艺术,将各种概念、公式、法则、定理通过简明、准确、趣味性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导入:“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个故事会结束吗?不会。为什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是一个‘循环的故事,它会无休无止,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学习的《循环小数》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它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这个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通过简明、准确的概念定义,促使学生迅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保证。

2.以评价语言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嚴谨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逻辑能力,但现实情况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及认知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地鼓励学生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教师可通过评价语言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地专注于学习。

课堂评价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肯定性评价语多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明确的鼓励、表扬和赞美为主。如“小脑袋转得真快”“你的记忆力真好,能够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都学会”“你的回答很清楚,表达出来的意思逻辑很清晰,下次继续加油”等。这些肯定性评价语对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是有正面作用的,有助于学生从内心肯定自己,从而更加专注于学习。否定性评价则是对学生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或课堂习题进行评价,利用学生错误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探索正确的答案。如“虽然这道题目你没有理解好,但不要泄气,再好好想想应该怎么做”“别灰心,虽然这个知识点你暂时没有理解,但一会儿你可以结合习题再好好理解,争取通过做练习把知识点掌握好”等。这样的否定性评价语以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为导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敢于挑战困难。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度,努力培养出成绩优异、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岚.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1(4):51-53.

[2]房向岩.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专注力[J].家长,2021(17):179-180.

[3]宁超群.小学生课堂专注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16):72-74.

注:本文系南宁市“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以传统书画艺术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2016C08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敏(1982— ),广西陆川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数学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