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地标中探析李大钊的初心之路

2022-05-30 10:48吕洪文
党史文汇 2022年8期
关键词:山海关李大钊革命

吕洪文

李大钊早年在河北省卢龙县永平府中学堂求学,接受进步思想,寻求中国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先后8次登临河北省昌黎县五峰山,苦心孤诣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拓荒、播种工作。他派遣并指导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到山海关开展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港口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现如今,永平府中学堂旧址、昌黎五峰山、秦皇岛工运旧址(山桥集团、秦皇岛港)已成为著名的红色地标。这些红色地标承载着关于李大钊的红色记忆,重点展示了他的革命活动和历史贡献,集中反映了他一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践行初心之路。

永平府中学堂:见证初心萌发

1905年秋,16岁的李大钊离开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进入永平府中学堂(今卢龙县一中)学习,这是他人生道路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该校是当时滦东地区最早的新式中学,这里为他今后一生所从事的壮丽革命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条件。

李大钊被分在第二班,学名李耆年。学堂教授两类课程,一类是中学,包括经学、文学、史学等传统国学知识;另一类是西学,包括英文、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外国浅近政治学和体操等。聪明好学的他特别珍惜读书时光,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中学堂内设有藏书室,李大钊在课余时间经常去阅览具有新思想、新观点的书刊,尤其喜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同学韩湘亭回忆,李大钊“受课之余,好读康梁文章,手把一编,日无暇息”。在潜心研习、独立思索之余,他还注意寻觅知音同道,共同研读学说,评议国事,探索救国救民的良策。他和一些进步同学把民族英雄文天祥、明末爱国志士朱舜水等人视为学习楷模,常在课余饭后到古城西滦河沙滩上散步,谈论“戊戌变法”的英雄,渴望为民族解放喋血献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

从1905年春到1907年夏,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使李大钊接触到了“新学”,受到思想启蒙,萌发“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思想。到1907年夏,他改造社会的愿望日趋加深,救国救民的认识发生了飞跃。是年,李大钊投考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之所以报考该校,就是因为他“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这种思想使他能够认识到,个人命运是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孕育了他一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之源。

昌黎五峰山:見证初心凝铸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1913年,他研究了不少主义、学说,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深感这些主义、学说不能解救中国于危厄之中。20世纪初,日本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从图书馆借来由日本学者幸德秋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利用课余时间埋头研读。

随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在俄国革命的直接影响下,他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以《新青年》 《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新纪元》《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进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其中,《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都是在河北省昌黎县五峰山撰写完成的。

五峰山风景优美,山色秀丽。从1907年至1924年,李大钊先后8次在此游览、度假、避暑、避难,并写下许多歌颂五峰山自然风光的散文、诗歌、杂文,如《游碣石山杂记》《旅行日记 》《五峰游记》《自然与人生》《山中即景》《岭上的羊》 《牺牲》等。他最喜欢的笔名“孤松”是出自五峰山上一棵生长在峭壁上的松树,坚毅顽强,傲然屹立。正如他在《游碣石山杂记》中所述:“性乐山,遇崇丘峻岭,每流连不忍离去。对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他于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乘学校放暑假,与3个同乡学友冒雨游历了五峰山,在韩文公祠受到守祠人刘克顺的热情款待,与五峰山结下不解之缘。1913年,他在去往日本留学前,特意到五峰山韩文公祠居住数日,游览五峰山的名胜古迹,借以与祖国的壮丽山川作别。1917年春,他由日本回国后,在从北京回家途中,又到五峰山旧地重游,看望了阔别近4年的守祠人刘克顺。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他把五峰山作为自己每年夏天避暑的地方,在此从事写作、研究。

1918年夏,李大钊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潜心研究、学习有关文献和资料,探索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分析中国革命屡受挫折的原因,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深刻思考。这年秋末初冬,他在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庶民的胜利》,并写出专述《Bolshevism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表明他已经认同俄国革命所实行的“布尔什维主义”,并准备把革命的社会主义引入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反动政府加紧对“过激派”迫害,李大钊不得不暂时离京避居五峰山,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工作。临行前,7月20日晚,他看到《每周评论》上胡适写的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主张对中国革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到五峰山后,首先给胡适写了一封公开信《再论问题与主义》,8月17日发表于《每周评论》。在信中表明:“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什)维主义的……我总觉得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驳斥了胡适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准备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他率先接受马克思的“阶级竞争说”,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并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紧接着,李大钊又在此写下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长篇论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学说都是以其特有的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理论基础,用以论证和阐明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化,预言了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而起。这篇文章是中国最早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重要著作,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少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学习、研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转移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的。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也表明李大钊此时已成为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五峰山是他研究革命理論、宣传革命的阵地,又是他陶冶情操、凝练思想的重要场所。1919年夏天,《新生活》第12期发表了他在这里所写的随感录《牺牲》。其中写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表明他已经有了随时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准备。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他一生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直至用鲜血书写了人生最壮丽的篇章。

秦皇岛工运地:见证初心践行

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究,绝不是书斋式的纯学术研究,而是坚持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为“达到建立——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他以大无畏精神投身到国民革命的实践活动之中。

1921年冬,根据斗争形势发展需要,以李大钊为书记的中共北京区委,及时提出在京奉铁路及唐山地区开展工人运动的斗争计划,同时还部署1922年秋冬进行工人大罢工的准备工作。1922年4月,在山海关爆发的直系、奉系军阀战争,以直胜奉败而告终。李大钊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向吴佩孚提出“保护劳工”的建议,吴佩孚欣然同意,并把这项建议列为他“召开国民大会、恢复法统、保护劳工、主权独立”的四大政治主张之一,从而给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北洋政府向各铁路派遣密查员之机,李大钊将共产党员安体诚、陈为人推荐去当了“密查员”。随后,他还派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成员、共产党员杨宝昆到山海关铁路进行革命活动。杨宝昆是中国共产党和李大钊派到山海关开展工作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20世纪初,秦皇岛是中国北方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适合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之一。境内有山海关造桥厂、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长城煤矿和柳江煤矿,计有产业工人8600多人,其中铁路工人达到2800余人。1922年8月,为加强对山海关铁路工人运动的领导、创造斗争条件,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派遣王尽美赴山海关,领导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王尽美在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的指导下,在山海关建立起“京奉铁路山海关工友俱乐部工会”,并于10月12日取得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胜利。

这次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的成功范例之一。它为京奉铁路工人树起一面胜利的旗帜,在中国铁路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这次罢工不仅改善了工人的经济待遇,而且从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资本家以及封建把头的反动气焰,显示出工人团结的强大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工人斗争。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李大钊始终在革命实践中践行初心,直至献出宝贵生命。他指导开展工人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倡导国共合作,积极推进统一战线工作;率先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推动冯玉祥等爱国将领参加国民革命;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开展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后,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可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李大钊毕生为之奋斗、死而无悔的初心。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秦皇岛成为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更成为一方革命热土。在秦皇岛7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留下的一处处革命足迹,身后化为一处处红色地标。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山海关李大钊革命
山海关水关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收复山海关(油画)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凝固了历史的山海关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