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的家校沟通

2022-05-30 10:48梅菊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宝赞美爸妈

梅菊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葛洲坝实验小学积极作为,以扎实有效的行动推动“双减”落地见效,减负提质取得良好效果。可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依然难消,担心减负会让孩子落后于人,认为课后作业的减少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为此,学校决定召开一次主题为“家长提质,学生增效”的校级家长会,帮助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更多的陪伴、倾听和支持。

召开家长会之前,学校对全校家长和学生进行摸底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指向“双减”后亲子关系的现状及家长的做法、困惑。除了有详细介绍“双减”政策的环节,强烈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是本次家长会的亮点。学校录制了一部情景剧,将“双减”后各类亲子教育行为进行剖析,直击问题本质。

学校录制的情景剧场景是这样的:周末早上,一个农家小院里,六年级男孩小宝懒洋洋地起床。他来到小院,一个懒腰刚伸了一半,妈妈走过来沉着脸说:“快去写作业。”父亲也严肃地问:“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昨天都做完了没有?”小宝有点不耐烦地回答:“还剩一题。”父亲命令道:“快去写!”可小宝目光呆呆的,毫無反应。

此时,教师向家长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大家讨论后表示,视频里的家长眼中只有作业,没有孩子本身,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其次,家长用命令、质问的语气,容易让孩子产生“我不行”“我没有用”的想法。

教师带领家长继续讨论:面对此案例,若是你会怎么做?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作为校长提供了自己的做法供家长参考。在视频中,当看到父母和孩子的这一幕,我问孩子的妈妈:“孩子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平时回到家喜欢做什么?”妈妈说:“他种了一棵向日葵,结了好大一朵,放在屋里呢。”

妈妈的这一句话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了(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很重要)。我说:“小宝,你真幸福啊,每天都吃到父母种的各种绿色蔬菜,小小年纪还能无师自通,种出这么漂亮的向日葵。”果然,孩子似乎想到什么,指着地里的一堆化肥,若有所思地说:“这是我爸妈从河对面用板车拉回来的!”我说:“你爸妈可真了不起,这么辛苦,你可以给爸妈颁个奖啊!”孩子的眼中充满着光亮,他开心地拉起父亲的手,郑重地说:“我要给您颁奖!”此时,父母的脸上也早已笑开了花。

前后不到十分钟时间,孩子从沮丧、呆板变得神采飞扬,是什么让他发生了改变?是肯定与赞美。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感受到父母的伟大,从中汲取了向上的力量。

要引导家长摒弃伤害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如指责、溺爱、冲突、说教、忽略等行为,这些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孩子,让孩子找不到存在感、价值感。每个父母都要以身作则,积极创造民主、友爱、平等的家庭环境。

一是稳定自己的情绪。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时,不要急于否定和下结论,而是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即使真正遇到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也要做到温和而坚定。

二是学会肯定、赞美孩子。夸孩子需要掌握“1235”法则。“一个中心”即以爱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要真诚(不要虚伪地哄骗,要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和要有证据(不要随便说,而是孩子真的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三个层次”指物质、情感和精神;“五个原则”指具体、及时、适当、频率、方式。让真诚的赞美和肯定源源不断地为孩子输送营养。

三是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陪伴。很多父母对陪伴的理解流于形式,总认为只要自己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可现实往往是,孩子写作业,自己看电视;孩子读书,自己玩手机;孩子问问题,自己心不在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陪伴。真正的陪伴应该是“和你在一起时,我的眼里只有你”,哪怕只有十几分钟,也是高质量的陪伴。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同向发力,久久为功。定期召开各级家长会,帮助家长成长,加强家校互动,增进了解、互相理解、协同育人,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小宝赞美爸妈
远离否定式赞美
爸妈的约法三章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捉迷藏
最后一名
赞美胡子(共4则)
鱼腿
多一句赞美
听爸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