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乡村文化重塑

2022-05-30 12:35刘扬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乡村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刘扬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基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并据此进行创造性转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为乡村文化重塑的鲜活载体和智慧源头。现阶段,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一些地方暴露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重视程度不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断层、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存在缺失等一些问题。需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发展融入到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体现出其时代价值。在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切实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形成文化凝聚力,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确保乡村文化健康发展,充分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乡村文化;重塑路径

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困难提供了坚强支撑,成为民族思想和精神标识,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厚植的文化沃土。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之际,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需要通过内容转化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通过渠道转化扩容优秀传统文化的触达面,通过跨界转化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盘活价值,在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绽放新时代光彩。

一、乡村文化生态重塑的作用

(一)有利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场域,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但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数量锐减,直接动摇了农业生产在乡村的基础性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重塑的关键性载体。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能激发乡村活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产业在乡村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有利于培植文化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产业。因此,可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和有益环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二)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很大满足,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在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供给上产生明显短板,存在城乡差距。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因此,乡村文化重塑需要通过乡村文化生态系统构建和乡风文明重塑双管齐下,促使乡村文化重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只有重视乡村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优秀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辟更多文化活动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醇厚民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内生动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乡村文化重塑的关联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乡村文化重塑中的关键作用

文化是价值观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集中体现,囊括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理念。创造性转化是按照新时代主要特征和要求,对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高度借鑒价值和优秀内涵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对其进行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的赋能,激发起磅礴的生命力。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可与乡村文化重塑进行对接,遵循先进文化价值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糅合,根据新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需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重塑。

(二)乡村文化生态重塑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关键出路

文化建设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可促进社会发展,有助于社会和谐,提升国家软实力,为国家走向国际舞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智慧。目前从国家文化建设内部构成观察,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因此,乡村文化的重塑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重塑既可提升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养,同时可提升乡村文化竞争实力,乡村文化生态重塑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关键出路。

三、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出现缺口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来源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一些乡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城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不断输入,引发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出现一定波动,一些乡村只热衷城市文化娱乐活动,对传统优秀文化包含的曲艺、舞蹈和方言等内容,呈现热衷度递减状态,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缺口。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遇到障碍

现阶段,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多种经济活动冲击乡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部分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乡村质朴、纯粹的归属感出现淡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遇到障碍,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在衔接过程中存在弱环。这种情况将直接影响群众对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归属感,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及传承被冲击。因此,必须持续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缔造文明、清朗的乡村风气,全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离不开乡村产业,在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必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科学规划,打造合理、规范、统一的文化产业体系。

(三)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亟待培养

优秀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强劲引擎,伴随乡村精壮劳动力外流,一些乡村特有文化代际传承链条出现卡顿,亟待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优秀传统文化要得到良好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基于人才要素实现“文化创城”,而一些乡村缺乏传统文化人才,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必须直视的现实矛盾。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既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又需要专业文化人才的支撑,可以通过本地挖掘人才引进,推动先进文化与乡村文化整合,从现代化和科学化角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以完善的文化人才体系支撑文化体系建设。

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背景下乡村文化重塑路径的探索

(一)重塑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格局的认同

首先,强化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格局的认同。一方面,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可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述,促使其焕发新魅力,让更多农民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产生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渠道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思想道德上的培根铸魂价值,引导社会向善向上。

其次,强化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认同。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例如,可以通过端午节赛龙舟、民间刺绣大赛、民歌对唱、传统服饰展演等,让文化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智慧说话,让人民群众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强化认同。例如可以通过特色小吃再创新、农耕村落再改造和民间技艺再比拼等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对文物、古籍、藏品和戏曲剧种的普查,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载体的认可,深入研究和转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完成乡村文化重塑。

(二)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项目,推动乡村文化重塑

首先,挖掘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一方面,乡村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大部分乡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可以为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和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项目创造先决条件。与此同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产业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抓手,能够促使传统艺术得到抢救性保护,古老技艺得到传承,被破坏的乡村文化生态系统逐渐得到修复和发展。

其次,开发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的手工制造资源。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手工产品的喜好和接受水平,新设置农耕、中医药、古文字、文化生态修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文化建筑保护利用等项目,通过品牌化经营带动乡村文化重塑。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和创办乡村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相对完整的文化产出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文化重塑,加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积极引导企业落户到村,助推文化手工制造产业发展。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建设进行赋能,推进文化交流互鉴

首先,强化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的文化人才发展。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群众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进行文化宣讲帮助农民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发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各地要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发展上下苦功,通过培训班等形式提升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质量。

其次,增强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的文化人才自信。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机制推动乡村文化重塑工作。通过给予政策性保障和条件化支撑不断吸引优质人才,积极引导优秀人才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要以建设优秀文化梯队为切入点,提升乡村文化队伍的人才建设标准,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负责,通过组建优质文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重塑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体系

首先,统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保障性机制。一方面,建立文化管理机构,创新管理机制,对乡村優质文化资源予以大力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现代生活,运用传统文化滋养乡村文艺创作,多创作反映新时代气象的作品;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进行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其次,引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性资本。一方面,要充分引导并利用社会性资本的投入,如可以从商业运作旅游开发着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识别和规划,引导更多人民群众走进剧院、博物馆,走进历史街区、名山大川,进而为合理、科学管理和利用文化信息做好个性化方案。

五、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面临一系列新使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将促使新时代乡村文化战线形成创新性重塑体系,这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之一,是人民群众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尹行创,王晓霞.中国传统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5):213-216.

[3]黄钊,刘社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85-88.

[4]陈一收,王凯全.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意蕴[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9(06):1-8.

[5]黄意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障碍及破解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0(05):119-128.

[6]黄璜.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学刊,2019(06):60-63.

(作者单位: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乡村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