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我与《少男少女》的情缘

2022-05-30 10:48廖辉军
少男少女·校园 2022年8期
关键词:杂志社

人生旅程中,总有那么一道光,点燃了青春,照亮了不断前行的道路。

——题记

1994年春天,我刚满20岁,那是一个青春年少的美好年龄。

但对于我来说,家庭的变故,一度让我负重难行。苦难贫困,懵懂幼稚,彷徨无助,我依然沉浸在三年前父亲去世的巨大阴影里,久久不散。

姐说,要不你来广东散散心吧。这时,我没有丝毫犹豫,拿着母亲借来的路费,踏上了南下人满为患的绿皮列车。

当时,除了一册收录了自己拙作的诗集《中国当代短诗选》,和一本全国诗歌大赛获奖证书,我甚至连替换的衣裳都没有带在身上,更不用说,早在两年前丢失的身份证和毕业证了。

一路颠簸,我终于来到了千里之遥的广东清远。

姐姐将我安排在临时租处,教我怎么做饭,如何照顾自己,然后早出晚归,在工厂里上班。时间一长,这样无所事事的日子,令人倍感无聊。姐很是担心,生怕我闲出病来,说要不四处走走吧,街上有许多书摊呢,你不是爱看书吗?

或许,命运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就在异乡清远街头,我与《少男少女》邂逅相遇。看得出,这本杂志不同于其他流行的各类打工文学刊物,而是专门针对学生的青少年杂志,充满了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它的封面和编排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竟有少男和少女两个封面,连内容排版都是正反格式,这样可以按读者喜好和性别来读“少男版”,也可以随意转过来接着读“少女版”,显得那么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记得那是1994年夏季号第5期的《少男少女》,里面刊登有一则学员(学生)记者培训班的招生启事,已经举办了35期,并注明向全社会公开招生,且不限年龄和学历,学期半年,学费30元。

看到这则消息后,我心里当即“咯噔”一下,仿佛被电击中了一般,既激动万分,又忐忑不安。激动的是,自己不是从小就梦想做记者当作家吗?这或許是我见到过最靠近理想的一缕光。而令我不安的是,像这样的自己,会有可能顺利通过,被接收为学员吗?

那时候,其实最让我担忧的,不是30元学费。尽管这笔钱对于我来说,并不容易。那个年代在湖北老家,一个普通教师的月工资也不过一百多元钱,即使在广东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像我姐这样的上班族,每月也就挣个四五百元。我想了想,只需要将姐姐平时给我的饭钱省一省,差不多一个月就凑够了。

一个月后,我怀着满是期待的心情,按照杂志上提供的地址和相关要求,通过邮局将照片、报名表和学费一起寄了过去。然后,便是静待花开的日子。心想,身在南方真好。即使夏日,同样温暖如春,也能随处可见繁花似锦。

转眼又是秋天,清风拂面,硕果累累。

然而,命运再次给我开了个玩笑,从小最疼爱自己的奶奶,突然驾鹤西去,一夜之间,仿佛这个美好的季节,已不再属于我。

从广东清远回到湖北老家,奶奶早已登山安葬。望着破旧不堪的堂屋里,摆放着的她老人家慈祥的遗容,我欲哭无泪,又一次跌入人生的最低谷。

那段充满灰色的岁月,我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除了看书,便是练字,附近村镇乡邻的藏书,几乎都被我借遍了。因为没钱买书,后来只能到县里的新华书店蹭书,一看就是一整天,时常忘了坐车回家,似乎这是对自己以前辍学的恶补。

直到有一天,我将自己喝得大醉,以为沉醉在酒精的麻木中,就可以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却没料到,竟一下子卧床不起。终于,我病倒了。

于是,一次又一次地上医院看病,一次又一次地扪心自问,我以为自己得了绝症。经过检查,医生耐心地解释,你没什么大毛病,应该是神经官能症吧。

当时我不知道,其实这就是抑郁症的代名词。

正当我陷入绝望的时候,镇里的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包裹单,说是广东清远寄来的东西,让我尽快去取。而此刻,我隐隐约约地觉得,这个包裹绝非寻常。只是这些日子,我几乎都淡忘了,原来还有记者培训班这件事情。更何况,当初回家之前,我给杂志社留的地址是广东清远我姐姐厂里的,所以能不能收到都是问题。没想到的是,姐姐给我转寄回来了。这正印证了那句俗语:属于你的,迟早都会到来。

此时,我的脑海里,蓦地闪过曾在《少男少女》上读过的这么一段文字: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身处低谷,或许是老天爷为了让你能好好地去仰视一下山巅的壮丽风景,去重新体验一下向上爬坡的艰辛,去彻底感悟一下起伏跌宕的人生。你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智更为成熟,这是命运对自己的恩赐。如果你当下的人生正处在低谷,那就大胆走吧,因为无论自己怎样走,都会是在向上。

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裹,一阵铅印的芬芳,扑面而来。一本最新的《少男少女》,一封信件,一张在个人照片上盖了杂志社钢印的学员记者证,几本记者培训班教材和作业册,它们如夏花般绚烂,一一开放在我眼前。

尤为兴奋的是,那个还没有填上姓名的学员记者证,仿佛是一个护身符,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由于几年前,我的身份证丢失了,就再也没有补办。我差不多都忘了,自己的户口实名“廖辉军”。于是,我在那个学员记者证上,反反复复、涂涂改改地写上了学名“廖辉君”。翻开培训教材,那是属于统一印刷的黄皮书,尽管不是正式出版的书籍,却是杂志社编辑同仁们共同协作完成的结晶,从新闻要素到通讯体裁,从采访方法到写作技巧,既有理论实例,又有感受体会,更有杂志如何用稿的“真经”。

我的辅导老师,是时任《少男少女》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的李国伟。当时,他以电脑打印的方式回了第一封信。一开篇,他直言,自己学了一回时髦,添置了一台电脑,学会了打字,方便写稿,就用这个回信了,以后通信也不例外,希望不要介意。李国伟老师的诚恳自白,无形中打动了我,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接下来每个月的培训辅导作业。那个年代,通讯都是通过邮寄,每次寄过去,李国伟老师都能及时回复,并认真地作出指导和批改意见。

我想,杂志社每个编辑老师,应该都像李国伟老师那样负责吧!这样,每个学员就有福了,一定能够学业有成,最终为己所用。

就这样,一来一往,直到结业发证。半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即使到现在,已将近三十年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个邮寄的地址和邮编: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75号《少男少女》杂志社,邮政编码:510030。

也就在那一年,我的处女作散文诗《思念(外一首)》终于发表在了广东省肇庆市《西江文艺》上。不久,一些诗歌作品陆续被韶关市《南叶》文学杂志选用刊发。

这些小小的成绩,更加激发了自己不断学习创作的热情。此外,我还写了一篇题为《我的“记者作家”梦想》的文章,发表在了《湛江文学》刊物上,还被附上了个人简介和照片,让自己兴奋了好一阵子。与此同时,我尝试着写新闻消息,先后被刊登在了《长江日报》和《文化报》上,由此更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几年后,我投奔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温州)工作的姐夫,凭着一腔青春热血与文字功底,特别是利用在《少男少女》学到的知识,以及颁发的相关证件,我有幸被一家鞋类行业刊物聘用,从采、写、编到广告、发行,一步一个脚印。随着文章发表转载增多,我渐渐在同行圈内颇有名气,之后辗转任职一些报刊做记者编辑,不久服务于民营企业,负责宣传工作,主编企业报刊……

这么多年来,从外地到家乡,从媒体到企业,从自由职业到机关单位,我一直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新闻和文字工作。在工作之余,我将所有的空闲时间用于专心写作,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新闻、评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一行行带着记忆与思考的文字,见诸全国各级报刊,先后有数百余篇文章,获得国内外各类征文奖项,入选多种文集、中学教辅读本、考试卷题,并被各级作协、媒体吸收为会员、理事或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一些当地媒体还对我的个人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回想往昔,正是因为结缘《少男少女》,令我曾经的苦涩青春不再迷茫,由此找到了光明出路和奋斗目标,更让我获得了许多:作品获奖,书籍出版,加入党组织,参加青创会,做编导摄制微电影……可以说,《少男少女》就像一道閃亮的光芒,照耀了我的前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让我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和作家,我也终于圆了曾经的那个“年少青春梦”。

廖辉军,中共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评员,大陆多家媒体刊物特约记者、通讯员。现为大陆知名策划专家,互联网专家,城市文化专家,曾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剧和职业经理人。迄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世界文艺》《意林》《格言》《国学》《时代青年》《当代青年》等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新闻、专业论文等作品上千余篇。目前,代表作有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国家秘方》和同名改编电视剧本,中篇儿童小说《进城记》和同名改编戏剧剧本,中篇小说《雕王》和同名改编电影剧本,与北大硕士、温大教授合著有报告文学集《潮起鞋都》(皇家出版社)、“作家领读系列”典藏丛书之作品合集《错出来的美丽时光》(福建教育出版社,获“2013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猜你喜欢
杂志社
杂志社宣传页
金属加工杂志社
杂志社宣传页
《食品科技》杂志社
杂志社广告
焊接杂志社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金属加工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