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并行,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2022-05-30 10:48黄勇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思教学思路教学思考

黄勇

【摘   要】深层次的文本细读能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晰的教学思路支撑课堂实践,使教师生成教学思考。由学生负责撰写的“课堂学思”则能反馈课堂实践情况,诊断教学思路的偏正,促进教学思考提升,检验深度学习的成效。由此,理教学思路,作教学思考,写“课堂学思”,三者合力,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教学思路;教学思考;课堂学思;深度学习

深层次的文本细读能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晰的教学思路支撑课堂实践,使教师生成教学思考。由学生负责撰写的“课堂学思”则能反馈课堂实践情况,诊断教学思路的偏正,促进教学思考提升,检验深度学习的成效。由此,理教学思路,作教学思考,写“课堂学思”,三者合力,讓深度学习真实发生。下面笔者结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一思:做好文本细读,理清“教学思路”

读《小英雄雨来(节选)》,不单要“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还需渗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观念,增加文化自信。

《小英雄雨来(节选)》看似长,读起来却不难。设想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合上书,提问:“读了课文,你对文中哪些人、哪些事、哪些话还有印象?”学生的回答当在意料之中。这里就会涉及“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教师提问:“雨来与李大叔、鬼子军官等人物之间各发生了什么事?”这时需要勾连“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提炼不同部分的故事情节,拟成课后习题需要的小标题。可以说,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四年级上册中都学过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了解故事情节,即理清多个人物之间的叙事关系;先弄清每一部分的内容,然后运用连接词,把每个部分内容连起来。

接下来,聚焦《小英雄雨来(节选)》中的情感线索——十二岁的小雨来何以不惧凶残的日军?

雨来读夜校之前,扫荡就已经是晋察冀边区的常态了,雨来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的,他必定对侵略者充满了憎恨——这是雨来敢于面对凶残日军的精神底色。课文第二部分开头即写爸爸和妈妈商量要让雨来念书,上夜校,以免“将来闹个睁眼瞎”。这是爸爸听了区上的工作同志的意见后产生的想法——这为雨来的精神底色增加了厚度。

雨来拿到课本,第一反应是“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为什么是“一块红布”?为什么要有包书皮这个细节?红布比普通布匹珍贵,土纸油印的课本又比红布珍贵。这是小雨来精神底色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接着往后读,雨来学的第一课就两句话。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两句话在第二部分出现了两次,第四部分又出现了一次。

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从形式上说,这叫前后照应。从精神底色的角度看,雨来第一次读到那两句话,他明白了:原来芦花村是中国的芦花村,晋察冀边区是中国的晋察冀边区,自己、铁头、妈妈、女老师等都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而日军是不属于中国的。当自己的鲜血滴在那几行字上时,小雨来肯定看到了这个细节,于是,他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深深烙印在了心底。如此,他在鬼子军官面前可以那般坚强不屈。

课文第三、四部分对“书”的描写,同样引人深思。除开前面提到的鲜血滴在课本上,共五次写了书。预料到鬼子来扫荡,雨来下了炕的第一反应是把课本塞在怀里,这是任何客观原因都无法解释的。危险之际,印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课本与生命同等重要——这无疑是小雨来精神底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小雨来面对鬼子军官的威逼利诱、羞辱折磨而坦然应对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小雨来精神底色的加持下,课文第四部分的笔力用于刻画人物形象,两个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表1)。

从态度上看,扁鼻子军官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雨来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态度。变化层次越多,形象越虚伪,反之亦然。这是虚伪善变与坚守如一的对比。从内容上看,扁鼻子军官的神态、动作、语言详细而丰富,而雨来自始至终都进行了干脆的否认。笔墨越丰富,形象越丑恶,反之亦然。这是原形毕露与岿然不动的对比。

最后看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值得一提的环境描写有两处,一处在课文第一部分,另一处在课文第五部分。解读这两处环境描写,要把它们放在整体中看。课文开头对芦花村、还乡河的描写,交代了地点、人物。同时,能看到作者笔下芦花村和还乡河的安宁和美丽,一群朴实的村民就生活在那里。经过侵略者一次又一次扫荡后,安宁、美丽都被破坏了。正义之下,邪恶纤毫毕现。课文第五部分的环境描写,应该说与课文开头如出一辙,但更为清晰明显。傍晚时分,芦花村、还乡河的美丽与村民们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日军的残暴形象再次表露无遗。

二、二思:开展课堂实践,进行“教学思考”

(一)针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关注方法的运用

不作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可能也没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长文章都像《小英雄雨来(节选)》那么易读,更不是所有的长篇小说都只需读个节选。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简单易读的长文章的过程中,学习、提炼把握主要内容的常规方法,并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长文章的阅读中。

任务一:速读全文,说说“我还记得文中哪些人、事、话”。

任务二:默读部分,梳理雨来和其他次要人物间发生了什么事,试着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尝试拟小标题。

任务三:借助小标题,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本堂课用了哪些方法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发现,除了“速读”“拟小标题”,其他几点都是四年级上册学过的方法。而“速读”是专门针对长文章的,同时,“速读”并不是说任何时候、任何长文章都适用,好比“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就应该在速读之后进行细读。“拟小标题”则是在提炼、概括之上的延伸。

(二)针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感知”,加深认同和理解

“面对扁鼻子军官一次次的威逼利诱,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何以毫不屈服?”围绕这个大问题,学生的讨论贯穿了整个课堂。

感知一个人物的表层形象是很容易的,学生读了课文至少都会嘴上认同“小英雄”的定义。课堂上,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从感知人物表层形象到接受人物深层形象——从心里认同,进而生发崇敬之情。

◇聚焦细节一:一本书与一块红布

任务一:默读课文,提取信息——课文一共几次提到了课本?

任务二:讨论交流“何以要用红布包书皮”“课本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何以反复出现”,说说你的理解。

◇聚焦细节二:两处描写芦花村的景色

充分思考交流后,学生对第五部分环境描写的理解是景色凄美,并且有理有据,比如“‘红绸子是红色的,‘鸡冠花也是红的,这里的红色就像前面包书皮的红布一样,有特殊含义,它就是许多被日本人杀害的村民的血”。通过前后勾连,学生发现课文开头的景色描写真美,且渲染了一种和谐安宁的气氛,与后文的故事情节形成对比、冲突。

三、三思:撰写“课堂学思”,助力教学探索

“课堂学思”作为课堂的一部分,对教与学起直接的诊断、评价作用。学生主要从“课文内容”“课堂流程”“收获疑问”和“课堂练笔”四个方面写“课堂学思”。“课文内容”用几句话提炼概括,讲清楚即可;“课堂流程”相当于课堂教学记录,选取课堂上印象深刻的环节写,重点写质疑思考、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事例;“收获疑问”范围不限,从词句含义、修辞表达、学习方法等角度选取一两点写;“课堂练笔”内容因文而异,通常选取某个语言训练点写一个片段。崔允漷教授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提出:“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目标。”当堂写“课堂学思”,其实是一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课文内容”——检视学习方法的把握与运用

要写清本课的课文内容,需要用到“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弄清每个部分内容,再把它们连起来”等方法。从学生呈现的成果看,绝大部分学生能用恰当的方法把课文内容写清楚,同时也普遍出现了语序缺乏逻辑性和严密性的问题。比如,有个学生是这样概括文章内容的。

这篇小说讲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超。妈妈让雨来上夜校,雨来用红布包好了书皮,女老师教雨来爱国。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日本鬼子抓了,日本鬼子一直折磨雨来,可雨来就是不屈服。芦花村的人知道雨来“死了”,都很伤心,觉得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这么死了。可是,雨来凭借着高超的游泳本领自救了。

除了最后一句话中用到了转折词“可是”,与前一句话衔接起来了,其他各部分内容都是分散独立的。

(二)“课堂流程”——检视学生课堂思考和讨论的广度与深度

如果学生把“课堂流程”写得一片混乱,那说明他的注意力不集中。换言之,课堂教学对学生无效。学生若从头记到尾,却没有印象深刻的环节,那说明其处于一種被动接收的状态,缺乏自主思考。这类学生往往也把握不准教学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开课时明示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抛开以上部分,其他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师检视课堂思考和讨论广度与深度的来源。试看以下片段——

对于“小雨来没上夜校之前爱不爱国”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有很多。“为什么雨来的妈妈知道雨来游泳本领强,还是不让他去河里游泳呢?肯定是害怕河里的东西。什么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还能让人感到害怕呢?除了鬼魂,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因为当时还存在封建迷信,河里或河边一定死过很多被日本人杀害的人。课文中就说日军想把雨来拉到河边枪杀。另外,雨来的爸爸在当民兵,可他为什么要当兵呢?他痛恨日本人,要为村民报仇。那块包书皮的红布,好比国旗,意思是被很多人的鲜血染红了。它不仅代表中国的精神,也代表中国的尊严!”这些想法是我们十几个人一起讨论出来的。

(三)“收获疑问”——检视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与缺漏

谈“收获”,学生基本上是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写的,这说明“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到了有效落实。至于“疑问”,呈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什么都没写,也就是说学生自认为学懂了,没有疑问;第二种指向历史背景,比如“为什么日本鬼子要扫荡中国”;第三种指向语文阅读,比如“前面写扁鼻子军官压住火气,但‘说啊的‘啊后面是叹号,这是加强语气,表示他的火气马上要爆发出来吗?”梳理疑问,一方面提示教师对于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课前需要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在细读精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真实提问、提好问题,让提问指向深度阅读。

(四)“课堂练笔”——评价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与达成

“课堂练笔”的设置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紧扣文本要点,落实练写目标;二是结合课堂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真写、愿写。“课堂练笔”是习作的一部分,要求不宜过多,选取一两个点练写片段即可。

《小英雄雨来(节选)》设置的“课堂练笔”是“对雨来这个人物形象作出评价,要求用事例写清楚你的观点”。“评价雨来”是基于这篇课文的体裁和内容来考虑的,是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用事例写清楚”是整合“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而提出的。学生在评价人物时,往往只有概念性的词语而缺乏事例支撑,这就导致其评价容易概念化、浅层化。教师要精确练写目的,明确练写要求,让每一次“课堂练笔”做到一课一得。

“课堂学思”的四个部分都是围绕语文要素和文本要点展开的,既评价学生学的效率,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同时形成了一种课堂上师生、生生多向评价的机制,最终实现诊断、完善和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三思”既相互观照,又从不同角度精准发力,共同指向深度学习。教学中,有必要对每个方面给予同等重视。面对不同文体或群文阅读形式的阅读教学,“‘三思并行”模式是否适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芳芳.再现—经历—转化:深度教学的实现机制及其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2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豹澥第一小学   430206)

猜你喜欢
三思教学思路教学思考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三思法”直击平衡问题核心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