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定向的中职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探究

2022-05-30 17:12张文婷
师道·教研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教师

张文婷

一、引言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为不了解未来可从事的职业方向及其发展路径而对专业学习抱有消极心态。中职生的专业已经定型(大多数学校不允许学生改选专业),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如果确实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又提不起对未来职业的兴趣,是不是就意味着要放弃专业学习呢?作为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师,如果能对他们进行专业定向下的开放式职业生涯教育,打破“学前教育就是做幼师”的错误思维定势,指引她们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兴趣、能力去选择与专业相符/相近的职业,她们肯定会重燃对专业的兴趣。

二、专业定向的含义及过程分析

专业定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专业意识的养成,二是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定向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中职生对专业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还影响了他们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在校的行为表现。

专业定向过程,一般包括专业选择、专业意识培养和专业学习社会化三个阶段。中职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选择了所学专业,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选择,这个结果已经是确定的。专业意识培养阶段,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形成稳定的专业意识。专业社会化阶段,是指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方式,使专业学习和行动走向职业化的阶段。

三、基于专业定向的中职生涯规划教学案例实践探究

下面,本文将以笔者荣获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教学能力比赛中职组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的作品《点兴趣之灯,亮职业之路——兴趣及其培养》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特色与改进四个方面来阐述教学思路。

(一)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2课。本课教学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课前调查发现,70.1%的学生对本专业感兴趣,但缺乏职业体验,还没形成职业兴趣意识。学生的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擅长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初步了解兴趣和职业兴趣的涵义及类型,理解职业兴趣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2.激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念。3.掌握培养职业兴趣的方法,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结合学情,我对两个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如下:对于那些本身就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她们需要达成以上三层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目前暂不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她们侧重完成教学目标1和3即可。

(二)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是感知、行动、领悟、运用的过程,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去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流程。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本专业感兴趣的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分层,确定各分层目标对应的教学阶段。本次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法进行学习。本次教学过程采用了微课、UMU互动平台、智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课前导学、课中实施、课后拓展三部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趣”“知趣”“探趣”“悟趣”“养趣”为主线展开教学。

1.“感趣”——引起对兴趣的好奇(课前)

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教师通过UMU互动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和小组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选我所爱VS爱我所选》产生探索职业兴趣的好奇心,初識职业兴趣模型;同时完成问卷调查及职业兴趣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我的理想职业”情景剧活动拍摄,上传视频及投票。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本课任务聚焦于以下两个问题的解决:一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的大部分同学(70.1%),该如何培养职业兴趣?二是针对由于其他原因而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29.9)%),又该如何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及职业兴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教师设计了课中“知趣”“探趣”“悟趣”三个环节。

2.“知趣”——认识兴趣及职业兴趣的类型(25分钟)

首先,教师点评课前作业情况,公布“最佳职业角色表演奖”,学生现场演绎。教师通过情景剧引出主题,用生活例子帮助学生认识兴趣。

其次,教师通过分析调查问卷讲述职业与兴趣的联系,结合职业兴趣测试结果,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类型。学生虽然已经选择了本专业,但不清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方向,结合学情,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1)回顾职业群知识;(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种职业兴趣类型所对应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用平板上传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其他组的成果;(3)学生在专业方向上寻找符合职业兴趣倾向的职业作为职业目标,同时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图。此外,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职业兴趣类型测试:测试只是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去探索职业兴趣。

3.“探趣”——探索培养职业兴趣的方法(25分钟)

该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部分,包括以下三步骤: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故事《从“舞蹈仙子”到动漫“画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观点“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职业兴趣呢?

(2)任务驱动,岗位体验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教师派发任务书并指导小组做好查阅资料、拟定计划等准备工作。按照任务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亲身体验或观察职场实况,采访不同职业兴趣对应的职业生涯人物,完成相关采访记录、工作视频、感想等作业。该任务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所对应的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条件、成长历程等,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如何培养职业兴趣”的问题。

按照任务书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结束后,要到企业亲身观察体验职场,完成任务书,把采访、体验视频等作业上传到互动平台。

(3)小组讨论,分享展示

各小组展示岗位观察体验后形成的作品,小组互评、发表感想。结合活动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话题“培养职业兴趣的途径”,各小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在互动平台上交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悟趣”——寻找适合自我的职业兴趣(15分钟)

(1)连线专家,解答疑惑

经过上述步骤,依然有学生无法在专业内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现场答疑,实时微信连线著名职业生涯导师(某人才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导师通过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可“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同时可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去发展相近职业。

(2)榜样激励,情感升华

教师播放优秀毕业生的工作感悟视频,通过往届毕业生利用本专业优势成功转行、最终获得理想工作的经历,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3)教师点拨,感悟内化

结合专家意见和优秀毕业生案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专业与职业兴趣不一致时,如何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个人特点等因素,利用专业优势去发展适合自我的职业兴趣,及早做好生涯规划。

5.“养趣”——实践运用,培养兴趣(课后)

该环节包括两个内容:(1)课后评价及拓展运用。学生通过写职业兴趣分析及培养计划的报告书来检测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家长及职业生涯导师(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作为导师)均参与投票,选出最优秀作品并进行评价。为跟进学生的实践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培养计划进行尝试,把培养职业兴趣的行动过程拍成小视频,并上传到平台,一个月后线上完成效果评估测试,通过这种方式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2)课后个性化辅导。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以多种方式探索适合基于本专业的符合个人职业兴趣的职业方向,为有需要的学生做职业心理辅导(本授课老师为心理老师),同时邀请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后疫情时期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JKDY089)、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重点课题“后疫情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时间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教师
最美教师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