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御路

2022-05-30 10:48刘秀云
北京纪事 2022年8期
关键词:元大都正阳门中轴线

刘秀云

虽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但是在人类城市起源的历史中,它也许并不十分起眼,然而,起源于元大都,发展完善于明、清的北京城市以南北向的经线为中轴、两侧有序对称的城市建筑群落布局,并且这个城市的空间布局是以凝聚、浸润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哲学思想为根基,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中却是独有的、唯一的、卓然的。

公元1215年,北方的蒙古军队攻陷金中都(即燕京地区,在今北京市莲花池一带)。深受汉族知识分子影响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懂汉法,信儒术,他重用信佛崇儒的汉人刘秉忠等人。1267年,令任职中书省高官的刘秉忠主持兴建新宫殿和京都城。

已有两千又数百年的中国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刘秉忠在修建元大都时以《考工记》为经典,根据中国2000多年前的周代确立的国中建都,都中立宫,居中为尊的思想,使元代都城主体建筑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的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向南的延伸线上。元大都的中轴线从都城的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池中间穿过,这是元大都城成为北京中轴线建筑格局的雏形。

元朝的外城共有11座城门,城门的名字绝大多数取自《周易》,比如健德门取自《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之意。

明成祖朱棣在元都城的基础上开始修筑北京城。当时为了避开什刹海将元朝的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正阳门、钟鼓楼也随之东移。明朝还将元大都都城北部比较空旷的地方放弃,把元朝的北城墙向南移动5里左右,将南城墙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皇城的选址也相应南移。

明朝,以中为基准,轴线对称的城市格局不断扩大完善,明朝的皇宫、皇城、内城、外城层层相扣,南北中轴线始终贯穿于四城的主体建筑中心。这条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如龙的脊梁,在主体建筑两侧,对称有序排列的空间设计如龙的两翼。例如,位于中轴线上雄伟壮观的紫禁城,在紫禁城的两侧,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又如位于中轴线上气魄宏伟的永定门城楼,左有天坛,右有先农坛;就是紫金城内部的建筑,也是取中为轴,左右有序地相对应排列的,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清军入关后的清朝,继承了明代的城市格局。

车来人往正阳桥

己有750多年的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群落,有规、有矩、有序、严谨,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都城建设中的体现,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它不仅是空间规划之轴,也是中国文化之轴,它不仅是北京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独自来到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南大街,站在街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像今天这样用双脚一步步行走在这片区域,一晃已是很久远的事了。这些年偶尔从这里经过,也是隔着车窗匆匆晃一眼,不曾停留片刻。

十多年前走在这条街上,车多,人多,街边小店多;街窄,路窄,视线窄。经过城市的区域环境治理,现在这里干净整齐,宽阔通达的道路把远处的景物一下拉近了,我站在复原的中轴线御道上,视线向北,穿过前门大街,能一眼望到正阳门。

明清时,皇帝从中轴线上的内城门——正阳门,向南出行到天坛祭天,或到先农坛祭先农及举行亲耕典礼,或出外城门——永定门,到郊外的皇家园林,所走的从正阳门到永定门的道路,被称为天街,又称为御路。

我脚下的御路是近年在中轴线原址上复原的,这条一直向南延伸、青白石铺砌、中部起拱、两边城砖墁地的御路,更像一条龙脊。我沿着这条龙脊,一路向南,进入了永定门公园。公园的正前方是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它似龙头,翘首在蓝天白云之下。公园里悠闲漫步的人、健身的人、放风筝的人,使得周遭弥漫着一片祥和气氛。我忽然想起有专家论证说,北京的中轴线空间布局,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和的理想追求。“中”:事物取其“中”,不偏不倚,不极端;“和”:和谐、协调、和美、求和。我想这也许是有道理的吧。

据悉,在北京市最新的城市规划中,北京的中轴线由北向南将包括:“时代轴线” “历史轴线”“未来轴线”三部分。北段的“时代轴线”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形成一个开放的运动休闲文化区;“历史轴线”则是传统的中轴线,包括钟楼、鼓楼、天安门广场、永定门等,形成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复古区域”;“未来轴线”将从永定门向南延伸。当代北京的城市建设,丰富了历史上的北京中轴线,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相信我们的这座城市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相信京城的脊梁更坚挺有力。

猜你喜欢
元大都正阳门中轴线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2号线前门站
北京中轴线掠影
射频感应电子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