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业多元化设计方法研究

2022-05-30 10:48王君金雪莲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设计研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王君 金雪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日益深入,在学科教学中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高中地理作业的优化设计中,需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发展导向,实现在作业练习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培养。地理作业是联结课堂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多元化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巩固、实践练习、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转化应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多元化作业;设计研究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对地理作业的设计,强调的是学生背诵记忆的学习,或者是基础知识技能的书面训练。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却无法进行灵活地转化应用。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只是流于概念化的记忆,难以理解地理核心概念的深层内涵,不利于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地理多元作业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地理作业练习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作业多元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下,地理作业并没有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我们知道,作业练习是联结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把核心素养的发展理念作为地理作业设计的核心。通过多元化作业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体验感悟、实验探究,以及实践创新应用。一方面,在作业练习中,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概念,让学生在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现实,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地理作业的设计中,强调的是以实践应用为指导,围绕地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在多元作业的设计中,应注重作业练习的体验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少用传统的枯燥书面训练,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实现自主参与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应用。在多元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让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认知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概念化记忆,而是在真实的情境认知、生活体验实践中建立完善的空间模型,并能够在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多元化作业设计,实现对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和生活实践的全面培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的应用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有思维差异的客观制约,有的学生擅长地理实验,有的学生喜欢人文地理。学生喜欢、擅长的方面各不相同,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多样性原则。对于地理作业的设计并不一定是书面训练,可以设置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地理实验,或者是对地理知识的口语讲解。教师的作业设计并不局限于地理学科,而是通过开放、多元的作业设计理念,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二)生活化原则

地理作业的设计有着明确的区域特征,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都是地理作业设计的重要延伸。首先,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认知经验,对生活现象、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生活化作业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论认知,完成对抽象知识概念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基础的知识概念。其次,教师以生活问题为延伸,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在生活化作业设计中,教师鼓励学生加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让学生对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生活认知中,分析局部特征和整体结构之间的关联,以及各个地理要素对区域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的体验感悟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三)综合性原则

学生的结构性认知和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理论概念和实践应用的一体化训练,以及在综合性作业的设计中,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的综合性培养。教师的作业练习设计,并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还要在知识技能和方法经验的练习实践中,实现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塑造,为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发展观念。让学生能够有效整合课堂学习、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认知,实现对学生理论实践,以及跨学科思维的综合培养。

(四)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地理作业的设计中需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作业练习的指向。让学生在知识语言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社会性的实践应用。在生活中观察、分析问题,并根据自身的综合认知,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在社会区域性地理作业的实践中,引导学生整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综合思维剖析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社会性的实践应用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多元化作业设计的方法

教师在多元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作业的延伸设计。首先,教师设置明确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地理时空环境的要素,以及地理区域的综合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有效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引导学生從单一要素的认知逐渐深入到综合要素的全面分析。教师在问题情境、内容和作业设计时,需要引导学生对区域情境问题的综合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在地理区域认知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区域比较,可围绕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展开。让学生在生活的观察分析中,通过对比分析和类比归纳,加深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综合认知。教师启发学生在作业练习中,通过对地理区域事物现象和地理环境的认知分析,引导学生能够对区域特征、区域联系进行推理论证,提升学生对区域差异的认知和学习。还有在人地关系的生活实践作业设计中,教师以生活现实作为指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社会生活的实践报告,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人地价值观念。教师通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创新设计,促进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多元化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并不是几次理论教学和作业练习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在学生结构性认知的基础上,围绕地理核心知识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各个地理要素,并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作业练习设计,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巩固、技能训练,以及创造拓展。同时,注重将地理作业的设计转变为生活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知识,在生活中创新应用。另外,需要加强对学生潜在发展水平的培养。教师在地理作业设计中,还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个性化的差异认知,在作业练习中深化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发掘自身潜在学习能力。教师通过科学化、系统性的作业设计,实施对学生的科学发展培养。

五、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多元化作业设计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实验作业,促进学生巩固训练

教师在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之后,可以布置趣味性的实验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趣味性的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巩固训练。教师并不是强制性地让学生进行枯燥的作业训练,而是通过趣味性的实验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原理概念[1]。例如,在“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操作,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并认识冷暖空气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过后对局部气压的影响。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通过任务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基本原理。学生在课后实验环节,找到生活中常见的纸箱,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放到纸箱的两侧,并把上部开口封严,前面掏空,通过塑料薄膜进行密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点燃的蚊香放到纸盒内部,重新密封纸箱,并在正面观察烟雾的垂直运动方向和运动特征。之后,进行对照实验,将蚊香分别放到热水旁边和冰块旁边,观察烟雾的运动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作业的体验中,自主总结出归纳出基本的理论知识概念。教师在课后布置趣味实验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冷暖空气的运动规律。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作业中进行多个方向的探究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环节利用综合思维,通过动态的实验探究,对地理成因进行推论假设,同时在地理现象演化的过程中,对地理要素和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如是,可以促进学生在巩固训练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学习。

(二)利用生活化作业,深化学生的认知理解

在生活化作业的布置中,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自身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生活化的情境认知学习,以及区域特征的生活化调查。引导学生立足区域生活情境,认识了解区域地理要素、概念原理。教师让学生立足自身熟悉的生活环境,完成对抽象知识概念的解构,深化学生对区域特征的深刻理解[2]。例如,在“人口迁移”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调查作业,分析所在区域的大学生就业意向,是选择留在小城市,还是前往大城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这两种意向选择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教师在生活化作业的布置中,设置开放性的生活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完成对生活化作业的调查和利弊分析。在生活调查中,学生可以对大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调查,记录离开家乡及外出工作的原因,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进行分类。通过生活调查活动,让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区域联系,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时空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剖析,认识到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在生活调查作业中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认知。在生活调查作业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作业进行综合剖析,客观全面地进行说明讲解,让学生在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中提升认知理解能力。

(三)利用社会性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作业训练中,可以将社会问题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论知识,对社会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建议。在社会性实践作业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在观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例如教师设置区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观察报告分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或者立足自身所在的地理区域,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提出自己的特色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报告。譬如:有的学生选择自己的故乡进行分析,首先在社会性实践中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基本要素。随后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特征,在数据整理分析中明晰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影响。让学生根据区域特征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进行可行性发展推论,学生在推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成熟城市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特色化区域经济发展建议。在社会性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进行详细罗列,推论特色农业发展的可行性,或者是通过外部政策经济的引导,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业比重。最后,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思考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商业前景。鼓励学生在区域特征认知的过程中展开对地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特色发展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应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个性拓展作业,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教师可在地理作业的设计中设置个性化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反向思考,为学生树立积极的科学发展理念。传统的作业设计都是围绕正常的逻辑进行推理论证。因此,需要教师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在反向推论中发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工业环境污染问题和过度砍伐带来的连锁反应,在个性拓展作业中引导学生围绕理论知识对工业污染放任不管会产生何种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个性拓展作业中教师不必进行生硬的价值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理论认知,自主推导论证出人地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拓展作业实践中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原因、后果、强度和方式。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加強对自己的个性化作业的拓展,可采取自主模型推演、口头环境宣传讲解等形式,完成环境保护分析、生活报告等,从而树立积极的科学发展价值观念。

结束语

教师需要把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导向作为多元化作业设计的基础,在巩固练习和实践应用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同时注重发挥作业练习的积极意义,让学生在结构性认知学习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实践应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宾.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2):41-42.

[2]侯敬娟,李林,徐义,等.地理实践力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案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4):42-43.

[3]鄢如英.内化知识提升素养:高中地理课后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102-104.

[4]张静.略论艺术高中地理学科拓展性作业的应用价值[J].新课程研究,2020(33):134-136.

猜你喜欢
设计研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校园中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