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么看一些地方兴起的“发帽风”?

2022-05-30 10:48
党员生活·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帽子精准

矛盾调解员、基层网格员、法制宣传员、信息排查员、治安巡查员、防火护林员、禁烧协理员……继“一个村委百块牌,仨俩干部撑场面”的“挂牌风”之后,一些地方又兴起了“乡村涌进各大员,人少帽多分不完”的“发帽风”。而在某些地方领导眼中,“帽子”发下去,名单报上来,就成了共建共享、精细治理、延伸服务;若再开发个网络平台,就成了云上服务、智慧管理、精准治理……对《新华每日电讯》评论中所说的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

“发帽”之风不可长

撑起“面子”没有“里子”

“人少帽多分不完”反映的是基层“人少事多压力大”。“发帽子”下移了责任,让上级部门成了“溜肩膀”,对事业发展有害。一方面加重了基层负担,以“发帽子”代替增派人手,看似“事事有人干”,实则一人分饰多角,让基层干部分身乏术、身心俱疲,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实事中。另一方面助长了形式主义,“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让责任压实、压力传导沦为“空转”,撑起了“面子”却没有筑牢“里子”,经不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保康  王哲)

该摘的摘、该甩的甩

从“百张牌”到“系列帽”,说明治理和服务的触角正在不断地向基层延伸。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层干部人少,年轻干部更少,帽多、牌多容易造成接待多、会议多、检查多、应付多等偏离主责主业的现象。“牌子”该不该挂、“帽子”该不该戴?如何挂、如何戴?应以能否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群众是否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标准,凡属形式主义的“冒牌”“花帽”、只摆盆景不务实事的“贴牌”“假帽”、劳民伤财的“假牌”“虚帽”,该摘的要摘,该甩的要甩。

(荆州  桑椤)

发不发“帽子”工作都要做

基层干的就是“琐碎事”。上级部门发不发“帽子”,工作都是要做的。有的时候,开展工作发个“帽子”其实更好。有利于增强仪式感。办什么事戴什么帽,服务对象一看便知,可增加人民群众的信任感、获得感。有利于增强责任感。帽子名称定位角色行业,要求基层工作人员言行相符。“戴帽子”有利于基层工作人员适应角色转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增强资料的完整性。“戴帽子”有利于工作开展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避免工作干了一大堆,向上汇报、年终总结时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亮点不突出。                                               (秭归  王华)

为基层放权赋能

“发帽”同时要充实“里子”

“发帽子”看似给基层发名号、给身份,实则是甩包袱、压责任、加担子。在“发帽”的同时要充实“里子”。要推动力量下沉,壮大基层队伍,确保有人可用;要推动资源下沉,为基层放权赋能,夯实基层为民办事底气;要推动平台下沉,点燃基层激情,确保基层干部“脚下有路、眼中有光”。身边有同志、背后有资源、眼中有希望,这样才能让“发帽子”变成发动,更好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激情。(鄂州  余茜)

让资源、服务、平台真正下沉

破除基层“帽多压身”困境,要抓住主要矛盾,破除体制机制壁垒,着力建立健全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机制,将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基层,真正做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要明晰权责事项,厘清基层权利边界,细化完善村(社区)依法履职、依法协助事项清单,将高频便民事项下放延伸到村(社区),推动基层赋能减负常态长效。只有上下齐心、协同发力,才能让不良风气不再“按下葫芦浮起瓢”。

(宜昌  周文林)

减负、免责、强权、赋能

“挂牌风”刚走,“发帽风”又来,究其原因,还是形式主义换了一副新“皮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须在减负、免责、强权、赋能上做文章。要“减负”,力求实事求是。分清旧帽、新帽、坏帽、好帽,对没有用处、重复的帽子,进行摘除。要“免责”,完善考核机制。上级工作安排部署要突出问题导向,避免将“帽子”发没发下去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依据。要“强权”,优化用人导向。选人用人,坚决杜绝唯上不唯下,加大群众评议在干部考核中的得分占比。要“赋能”,持续深化改革。要加大基层改革力度,持续放权赋能,要在人员、编制、财力等方面给基层更多保障。                                (荆州  邹熊)

精准“发帽” 动态“摘帽”

多措并举“管帽子”

基层治理要精细化,更要精准化、科学化。要精准“发帽子”、从严“管帽子”、动态“摘帽子”。要聚焦基层治理需要,结合上级工作安排和群众需求,因事制宜、精准设岗,明晰权责、分工协作,提升服务能力。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统筹运用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年终考核以及群众评价、民主测评、暗访督导等方式,加强对“各大员”的日常管理。要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对已经完成了的臨时性、阶段性工作,要“收帽子”;对名不副实、工作跑偏的,要“扶帽子”;对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称职、不胜任的,要“摘帽子”。             (房县  叶勇)

多方发力破解“发帽风”

“发帽风”泛滥,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在作祟。解决基层干部“帽多压身、分身乏力”困局,需要多方发力。在数量上做“减法”。要从源头抓起,以上率下清理规范,认真梳理整合各职能部门责任,摘掉基层不必要的“帽子”。在减负免责上发力。把党中央关于为基层减负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民服务上,真抓实干、轻装上阵。为基层强基赋能。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推动各方资源下沉,夯实基础,让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多办实事。                                (随县  黄婉)

让人才真正用在“刀刃”上

“人少帽多分不完”加重了基层负担,矛盾还得从根上解决。要量身定制“专属政策”,力破“人少”困局。要放宽引进条件、加强保障服务、倾斜资源扶持、释放强劲红利,让“天下英才”奔赴基层。要严格规范岗位设置,谨防“帽多”虚功。要立足基层实际,因事设岗、因需设岗、以岗定责,给虚设的岗位“瘦身”,避免重复作业,让人才真正用在“刀刃”上。要精准定位职能职责,严格落实“分帽”。要明确分工、统筹安排、压实责任,确保每一项实事落地有声,每一声回响尽显民“声”。

(谷城  张彧然)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帽子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