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长大的女孩

2022-05-30 10:48李欣泽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诗朗诵聚光灯丽丽

李欣泽

“什么都做不好”的完美女孩

其实在丽丽来找我之前,我早就认识她了。甚至可以说,在学校里,她比我更出名:学生会的干部、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大合唱的领唱……她有无数闪耀的头衔,还有漂亮的容貌、好听的嗓音、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家长们口中当之无愧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平时开朗大方,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和同学们相处也特别融洽,大家对她是一致好评。当然了,这样优秀的女孩,免不了让一些青春懵懂的男孩对她产生好感,偷偷给她塞小纸条。但她总是能妥善处理,既不让对方尴尬,又不越雷池半步。

我本来觉得,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内心阳光、无忧无虑,才出落得如此自信和大方。直到那天放学后,她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里,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和忧愁。

“老师,我能和您聊聊吗?”

我当时的反应,用“受宠若惊”来形容绝不为过。我并非专业的心理老师,也不是她的班主任,只是曾经帮助她排练过节目,那时候她是女一号,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

这个在大家面前完美得像一颗钻石的姑娘,居然在脆弱、困惑的时候选择向我求助,我不禁在心里问自己:我真的能帮助她解决问题吗?

我拿出抽屉里的巧克力和芝士棒,这是我为了防止自己低血糖备下的。我剥开一块巧克力递给她,又帮她拉开椅子,尽量用轻松的语气说:“当然可以,坐下,咱们边吃边聊。”

她坐下了,接过了巧克力,但是还没等送进嘴里,眼泪就扑簌扑簌地掉下来。

“老师,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

“薛定谔的错误”

丽丽这句话一出,我着实吓了一跳。她对自己的定义实在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难道那个光芒万丈、万众瞩目的她,在她自己的眼里居然是“什么都做不好”?

“你怎么会这么想呢,发生什么事了?”我柔声问。

“老师,前两天的诗朗诵比赛,我们班的节目拿了二等奖,和一等奖只差了0.2分。”

那个比赛我去看了,她们班的诗朗诵效果很好,如果不是另一个班级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沙画”的表演形式,她们班肯定会获得一等奖的。

我想也许因为她是班长,所以对此感到很遗憾,于是安慰她:“你们班的节目非常棒了,听说是你一直组织大家排练的,可见你的组织能力和节目编排能力都非常强呀。”

谁知,我这话一出,她哭得更厉害了:“老师,那0.2分是因为我才丢的,是我害得大家只拿到二等奖。”

我感到疑惑,这是个集体诗朗诵比赛,怎么可能因为她一个人丢分呢?而且大家公认这个节目非常好,尤其是丽丽的领诵部分堪称“专业水准”。

在丽丽带着哭腔的讲述中,我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在诗朗诵的开头,他们本来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但由于麦克风数量不够,这个环节不得不在上场前被临时删去了。在沟通麦克风问题的过程中,音响老师曾无意间说了一句:“需要麦克风应该提前一天打招呼啊,你们怎么没有提前来信息媒体中心说一声?”

就是这句话,让丽丽觉得自己作为班长,也作为这个节目的编排负责人,存在着严重的失职。她认为如果保留了互动环节,就能多得0.2分,斩获一等奖。

丽丽讲述到这里时,已经因为哭泣而面色通红、声音沙哑。她的无助和崩溃,让我完全无法把她和舞台上那个风采卓群的女孩联系起来。我拿出湿纸巾让她擦擦脸,问道:“同学们因此责怪你了吗?”

“没有。”她在湿纸巾下面闷闷地说,“大家好像还挺开心的。”

“那你为什么还要这么难过呢?”

“如果不是因为我,大家一定会更开心,都是我的错。”

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一件事只有“搞砸了”才需要追究责任。这场比赛明明成功了,可丽丽却偏偏要揪着自己的一点点“小疏漏”不放——更何况,谁说加上了互动环节就一定能得一等奖呢?麦克风问题根本就是个“薛定谔的错误”啊!

她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眼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这只是一件小事情、小插曲,没有人会在意的。大家更享受得奖的快乐,哪怕是二等奖,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你也应该享受这个成果呀。”我安慰着丽丽,虽然我心里知道,对于眼前这个“完美主义者”,我的话也许太过苍白了。

丽丽摇摇头,说:“老師,不只是这一件小事,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过太多次了,我什么也做不好。”

接下来,丽丽给我讲述了几件在她看来“无法原谅”的错事,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因为这样的“错事”,我这个当老师的,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做了多少。

“上次我给团委老师打完电话,我想也没想直接就挂断了。和师长通话应该让对方先挂断的,我的做法太不礼貌了,老师一定很生气……”

“去年我们参与主题团日评比,我应该拿最新的那面团旗,因为旧的那面颜色不够鲜艳,拍摄效果不好。可出发前,我一着急拿错了,大家一定都在心里怪我。”

“上学期我主持年级的艺术节,有个节目应该是先拉幕布再报幕。可是我弄错了,直接上去报幕了,同学们肯定觉得我笨死了。”

丽丽细数的回忆让我感到震惊:“你到底是怎么记住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小细节的?”

“这很难记不住啊。每次犯了错,我都翻来覆去睡不着,有好几次甚至失眠了一整夜。我问自己怎么这么蠢,大家一定都在偷偷嘲笑我,我觉得又愧疚又丢脸。”丽丽说着,眼睛里又噙满了泪水。

我看着她的大眼睛,在心里问自己:这么好看的一双眼睛,难道只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吗?

都是“聚光灯”惹的祸

谈话进行到这里,我总算是有了点方向。我认为丽丽痛苦的来源,一是“总希望满足他人期待”的讨好型人格,二是“过度放大自身错误”的聚光灯效应。现在后者对她的影响更大,因为她已经在各方面得到大家的好评,让她在心理上确认自己满足了他人的期待,或者至少拥有满足他人期待的能力。如果不加干预和疏导,任由这样的情绪发酵,她很有可能形成“自我评价过低”的抑郁症倾向。

丽丽的优秀特质不是一天养成的,那聚光灯效应也不是朝夕之间产生的。在后续的聊天中,我逐渐了解到丽丽的成长经历:她从小就被送到“才艺兴趣班”学习钢琴、舞蹈、声乐和主持等各种技能,也参加了许多比赛和演出,斩获了从校级到国际级的各种大奖。

她妈妈对她的期待很高,她每次获奖都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和奖励,同样地,每次失误也都会被妈妈批评。长此以往,优秀对她而言已经不只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什么事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且在她的概念里,“不够完美”就等同于失败。

鲜花和掌声塑造了舞台上自信的她,却也让她误以为生活是一场演出。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她放在幻想中的“聚光灯”下,任何一个小的差错,都被她放大成“演出事故”。

对一位演员来说,演出事故的确足以让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了。可是对一个正处于心理发育关键期的花季女孩来说,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对她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一个无法面对现实、无法悦纳自己的孩子,拿什么来迎接未来的人生挑战呢?

“聚光灯效应”缘起何处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汤姆·季洛维奇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在期刊上发表“聚光灯效应”的实验:他们要求受试者穿上印有过气歌星头像的T恤,走进已有5人的房间。研究人员先询问穿T恤的受试者,觉得有多少人注意到他身上这件有点丑的T恤,再去问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走进房间的人穿的T恤上的头像。结果显示,“穿T恤的人”觉得基本所有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但是其他5人几乎没有谁看清楚T恤上的图案。

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由此推论:人们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对于像丽丽一样的中学生来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原本就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十分在意。而像丽丽这样的“学生领袖”,又在集体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于是他们时刻在自己的头顶上竖起一盏“聚光灯”,夸大了自己的重要性,以至于本来微不足道的错误被人为地套上了“放大镜”。

然后 ,去中心化、个体紧密连接的互联网时代,不仅提高了个体的曝光度,也推动了标签化的形成,让中学生着意塑造自己的“人设”。许多家长喜欢在微信群、朋友圈或者短视频平台发布孩子的各种成绩和奖项,从获得的反馈中让孩子逐渐形成学霸、才子才女、小主持人等“人设”,使得学生在不经意间按照“人设”的要求来呈现与展示自己,争取时刻保持一种“聚光灯”之下的完美状态。一旦出现失误,他们便会产生一种“人设崩塌”的危机感,从而焦虑、紧张、自我否定甚至崩溃,极度缺乏抗挫能力和容错能力。

最后,当今“内卷”的社会竞争环境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过度在意自己的成绩,形成了“唯强”的错误价值观。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聚光灯”下的优秀学生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自信、从容与轻松。相反,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一个始终将自己视为人群的中心、要求自己保持完美而绝不能犯错的人,怎么可能轻松呢?

击碎头顶的“聚光灯”

对这个在中学生群体中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该如何进行疏导和干预,从而让学生达到“脱敏”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或者就短期目标而言,是为了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这都是正确的。但是,学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维持“学霸人设”,更不是为了“不被嘲笑”。同样地,参加兴趣班、参加校园活动、与同学交朋友等,目的都是丰富校园生活、锻炼自身能力,而不是展示“完美人设”。

第二,帮助学生击碎头顶的“聚光灯”。可以问问学生:你是否还记得上次踢足球时谁摔倒了?上次在食堂谁把菜洒在身上了?上次课堂上谁答不出老师的问题了?回忆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会对他人的失误念念不忘,往往是转头就忘了。

同理,在你眼中让你觉得丢脸、愧疚甚至不可原谅的失误、错误,在他人看来也是不值一提的。在你為此彻夜难眠的时候,他人早已经把你犯过的错、出过的丑忘得一干二净了——“聚光灯”完全来源于你的臆想。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失误、错误的积极态度。对待自己偶尔的失误或者不小心犯的错误,适当的反思是有必要的,但过度的纠结和自责大可不必。因为它除了带给你内心的煎熬外,对你的成长、进步并无益处。

犯错后应该做的是复盘总结,反思失误产生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还是疏忽大意?以后应该如何避免?从这个失误中,能得到怎样的教训和经验?做完了这些,这个失误的“使命”就到此结束了,你应该大大方方地和它告别,然后开启学习和生活的新一页;而不是揣测别人是如何“嘲笑”自己,后悔当初“如果怎样就好了”。反复咀嚼这次失误带来的痛苦回忆,会给你带来持续的负能量,甚至影响身心的健康。

别让“小失误”操控“大未来”

在我和几位心理老师的共同帮助下,丽丽对自己犯过的“错”不再那么介怀了。虽然我知道要改变她从小养成的心态并非易事,但我很庆幸的是,她愿意在陷入黑暗时向我求助,给我一个“拉她一把”的机会。

莎士比亚曾在《一报还一报》中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是成长的必修课。当一个人能够坦诚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勇敢地从“聚光灯”之下走出来,走进真实而温暖的生活,他才会发现,他的未来大有可为,而眼前的,不过是小小的失误。

没人会盯着丽丽的失误,因为欣赏过她的美好之后,大家都忙着努力学习,努力生活,努力奔赴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诗朗诵聚光灯丽丽
诗朗诵 我们庄严宣誓
趋利与避害:聚光灯式运动员发展启示研究
欢度国庆主题班会
影视聚光灯集合罩的创新性研究
画一画
山西省忻州市云中路小学校园活动掠影
I love my family
赖丽丽
丽丽的周末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