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眼光关注学生个性

2022-05-30 10:48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王福强

全国优秀班主任郑英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天资聪颖,但冷傲轻慢,常常嘲讽别人的智商。同学们远离他,他认为同学是嫉妒他;老师疏远他,他认为是老师驾驭不了他。对此,我不动声色地给他一块玻璃,问他看见了什么,他说看到了对面的一切。我再给他一面镜子,他说看到他自己。我语带双关地说,镜子多了一层铝,你就只能看到自己,而用玻璃却可以看到世界。我又在他的眼镜片上抹了一点灰尘,让他看我。他说看不清楚,而且看上去很脏。我借机告诉他:“心灵也有一副眼镜,如果蒙了尘,那么看什么都是脏的。”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管严了,学生不耐烦;不管又不合适。那么,怎么看待学生的个性?又如何面对有个性的学生呢?

成功的教育主要在于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即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前提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与个性都被挖掘和发挥出来,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就是让他们在将来的社会职业和生活中,能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成功而快乐地度过美好的人生。

希望认同,渴求尊重,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尊重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尊重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宽容、积极参与。在个性充分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富于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相反,如果学生个性受到压抑,整日惴惴不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恐受到批评、指责,其性格必然受到扭曲,其创造性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对学生过分强求一律,抑制学生的爱好、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等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做到欣赏学生呢?

第一个关键词是“接纳”。对待有个性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充分接纳他们的个性。受遗传基因、成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性格与众不同,有的开朗活泼,有的沉默安静;有的大大咧咧,有的斯斯文文;有的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有的思维缓慢而有韧性;有的做事细致有耐心,有的行事粗糙性急;有的积极主动与人交往,有的孤僻固执总躲开人群,还有的总是调皮掏蛋……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他们的个性,努力发现他们的特质,理解他们的诉求,帮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自由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个关键词是“呵护”。教师不要随意批评、羞辱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而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如春风化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要有崇高的师德,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第三个关键词是“尊重”。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隐私。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不愿示人的秘密,而他也有保护这个秘密的权利,这就是隐私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要摒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观念,持平等和保护的态度对待学生。

第四个关键词是“支持”。教师要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学生有的上语文课精神兴奋,有的做数学题乐此不疲,有的做化学实验精神愉悦,有的制作生物标本专心致志,有的对艺术孜孜以求,还有的对体育情有独钟……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寻找他们自己的潜力、潜能和发展方向。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自在愉快地學习成长,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会迸发出来,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也将在他们的努力中诞生。

遇到有个性的学生,我们不妨这样做。

第一,投其所好,培养“师生情”。教师要认真分析有个性的学生,对其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交友状况等有深入了解。要去观察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对他的世界有所洞察,比如他喜欢的游戏,热爱的运动,经常读的书、看的电影等。多有意无意地和他去聊聊感兴趣的话题,往往能够轻松地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第二,善于迂回,拒绝“硬碰硬”。对有个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激烈冲突。太有个性的学生,一旦与之发生冲突,“针尖对麦芒”地硬来,往往只会使局面更糟。因此,教师千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及时“转身”,避其锋芒。可以暂时放一放,待大家冷静后再处理。

第三,学会示弱,成为“倾听者”。有个性的孩子,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才装得强硬,内心其实很柔软。教师只要与其真心相待,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交流,常常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四,环境影响,营造班级“家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学生置身于一个团结温暖的班集体,其个性也会慢慢改变。教师要致力于打造班集体中和谐、温暖的氛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

第五,向外求助,发挥“合作力”。就如同医生不能包治百病,教师也不能包化百心。所以教师要谋求团队合作,要学会思考“我能找什么人在什么时机帮我一把”,学会借力,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