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的功能、问题与对策

2022-05-30 00:26许阿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价值观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在青年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结合高校志愿服务特征,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对青年学生的优势与意义,针对在志愿服务中还存在的瓶颈与不足,提出在志愿服务培育青年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清价值取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激发人生奉献激情。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青年学生;价值观

青年是高校志愿服务的主要承担对象,这个时期是人生中最具活力与热情、创造力与行动力,思维活跃又充满着求职探索精神,青年的价值观念与内发的实践活动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在时代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培育青少年使命感和价值观的重要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志愿服务应不断适应发展着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使学生立足实际,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鉴别和抵御各种意识形态下消极负面错误思潮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未来。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功能分析

实践教育是高校是对大学生展开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借助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对青年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发展阶段,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团组织将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发挥青年正向价值取向的重要保证,推动高校青年对政治体系的情感认同。

(一)高校志愿服务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途经

高校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年学生必须树立崇高目标和正确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有力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要进行思想建设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否则只抓住理论,囿于表面,将会使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成为无水之源和无土之木。高校志愿服务思想建设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将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拓宽大学生青年群体的思想维度,补足“精神之钙”。

在现实方面,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运用多媒体设备与平台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活动,并且将思政课教学实践学时安排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不断地了解最基本的国情民情社情,深刻体会时代和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以及纪律教育,增强民主参与意识、監督意识和法制意识,使高校青年群体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秩序,构建和谐校园和文明社会。

(二)是确保学生参与丰富实践劳动的重要载体

高校志愿服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是一类以自愿从事公益事业为主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社团,具有自身特殊性,具有明显的公益取向,秉持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寻求为学校和社会提供志愿服务[1]。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可有效满足高校青年志愿者不断发展的进步需求。

思想的引领要落实到实践,高校志愿组织通过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沉淀到规范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自身成长与社会行为相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社团组织通过组织鼓励学生参加各个级别和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开发出适合国情民情社情的服务项目,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并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会涌现先进学生代表和先进事迹,宣传模范服务标兵,进一步扩大高校志愿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主要就是指大学生利用课内或者课外时间,结合自身的所感、所想、所学,自愿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自觉性活动[2]。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觉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缩短了社会实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差距。

将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也会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挥青年志愿服务的多元价值,既肯定了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动态发展。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原因

高校志愿服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志愿者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影响高校志愿服务的质量与工作的推进。

(一)高校青年的思想行为缺乏正确引导

志愿者作为社会力量,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指标,志愿服务的完成度决定着志愿服务结果的好坏,首先表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不够。有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不感兴趣,会认为影响学业,存在大学生部分群体对志愿服务精神认知障碍的困境;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性不足。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养成阶段,控制力薄弱,容易出现浮躁心理,容易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后,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是影响高校志愿服务的毒瘤,许多同学参加志愿服务只是“走过场”,“重排场”,不仅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落实,还严重影响青年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培育。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创新形式程度不够

传统的志愿服务形式过于单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志愿服务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展,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需要,创新一些服务形式,例如,政策宣讲、西部计划、大型赛事会议等。一方面志愿服务形式仍较为单一,需要新的服务形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另一方面高校对志愿服务形式的组织形式、手段与方法变革仍然不够深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三)高校志愿服务的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现在许多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在招募、申请、培训、档案、审批、激励环节仍在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发布机制,活动流程机制也不够完善,高校学生获取志愿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高校志愿服务的上层设计不完善会影响志愿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影响高校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三、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路径

(一)以理想信念扶青年之思想

高校要明确新时代奉献服务精神应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弘扬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高校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指引,形成科学的系统的价值观,用强化高校青年志愿精神和价值认同,使精神价值内化,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逐渐渗透,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激發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群体情感认同。其次,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形式载体,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高度凝练在组织范围内,推进志愿服务教育的思想探索,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二)以实践劳动提青年之能力

劳动是第一生产力,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提高组织效能,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建立多方融入的参与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在课堂教学、实习研学、创业就业等。构建以课堂为核心、以网络为拓展、以实践为补充的三位一体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学校传统的从上到下层级化组织格局已经落后,志愿管理改革要构建各个层级间的联动机制,探索线上志愿服务和社团志愿服务以及科研志愿服务的交错的组织机制,实现信息传递最大化运用。

(三)以有效机制增青年之热情

一方面建立完善激励奖惩机制,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产生燃烧自我、奉献社会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满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交往、尊重、认同等多种需求,在志愿服务的招募宣传培训等机制中,重视志愿者产生的功利主义心理和思想不坚定者的自我调节,应及时给与心理干预,从正面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精神层面的崇高劳动,而不是免费劳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套有效完整的对接机制,赢得各方面有力的支持,提高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唤醒志愿者的服务自信和服务积极性,增加志愿者的劳动情怀。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志愿服务给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之一,进一步突出了青年的主体地位,增强了青年的组织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开展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学生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匹配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超越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导向。

参考文献:

[1] 李小兰. 高校公益服务类学生社团革新与扶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8(5):118-122.

[2] 商文成.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1):88-9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许阿娜,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