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数学绘本课程 助推学科素养提升

2022-05-30 01:05李辉燕彭卫东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学绘本数学素养

李辉燕 彭卫东

[摘  要] 数学绘本具有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直观感知与思维分析相结合的独特优势,是数学知识、文化、思想的载体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的优秀素材和平台。文章以“寻找放屁王”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开发绘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文化、感悟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数学素养的理念思路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数学绘本;数学素养;集合思想

[?]一、教学背景说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1]。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一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活动、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等的总和。数学虽包罗万象,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抽象且严谨,若教不得法,则容易产生数学枯燥而难以亲近的偏见,出现数学教学不能匹配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需求和身心特点的现象。

布鲁纳认为,“学习建构过程本身就是叙事,如果把学习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便可实现对概念的螺旋式理解”[2]。数学绘本采用了“叙事”的方法,它将丰富的数学内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呈现给学生,成为数学知识、文化、思想的载体之一,利用图文并茂、童真童趣的特点,提升其趣味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在与“图”“文”对话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思想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选择对“紧扣教学内容、蕴含数学思想”的优质数学绘本进行筛选、整合和改编,尝试用绘本引领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力,实现数学素养落地。以下,笔者就以“数学小达人”系列中的“寻找放屁王(集合)”二年级绘本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

[?]二、教学过程解读

【片段1】

伴随着紧张急促的音乐,课件出示绘本内容:

夜黑风高的晚上,小英雄放屁王救了一位被歹徒攻击的老爷爷。这个小英雄做好事不留名,只说自己是咕噜咕噜学校新闻社的小记者。老爷爷想感谢小英雄,打电话给校长提供寻找线索……

第二天,校长接到老爷爷的电话,“超级放屁王是我们学校新闻社的小记者?”校长非常惊讶,“我们学校新闻社一共有20名小记者呢,还有别的特征吗?”“我还记得他的声音,是个男孩子。”

师:听到这条线索后,校长赶紧在地上画了一个圈。你们猜,校长想干吗?(教师画圈)

生(齐):想请男孩子走进圈里。

师:谁来帮校长,把男孩子请进去?(学生上台操作)

师:男孩子全都站进了男孩子的圈里,这里剩下来的都是女孩子,校长给女孩子也画了一个圈。

小结:刚才,我们和校长一起,按性别特征,把男孩子聚集在一起,把女孩子聚集在一起,在数学上也叫作集合。

设计意图:数学绘本画面精美、文字生动,与常规的数学教材相比较,其故事背景生动连贯、充满戏剧张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伊始,教师就利用绘本创设了一个趣味化的情境,起到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而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石,具有抽象、深刻、高度概括性的特点。运用数学绘本有利于学生感知“集合”的概念,在充满童趣的直观的故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显的“性别特征”对小记者们进行分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感知“集合”之奥义,即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汇总而成的集体。

【片段2】

绘本内容:在这11名男孩子中谁才是超级放屁王呢?校长又给老爷爷打电话,问他还能不能想起其他的明显特征。“嘴边有痣,嗯……还戴着眼镜。”老爷爷想了想,又告诉了校长两个特征。

师:如果你是校长,你会怎么做?

生1:把嘴边有痣的男孩子集合在一起,还要把戴眼镜的男孩子集合在一起。

师:想动手做一做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具,注意操作要求:校长让嘴边有痣的男孩子全部站在红色集合圈里,让戴眼镜的男孩子全部站在蓝色集合圈里。(学生同桌合作探究)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摆的过程中皱起了眉头,是碰到新问题了吗?

生2:万基和波波既嘴边有痣又戴眼镜,他们应该在哪边呢?

师:这是一个好问题!那这两个人到底该去哪里呢?

生3:摆在红色集合圈和蓝色集合圈的中间(图1)。

师:这个位置既没在红色集合圈里、又没在蓝色集合圈里,既不能表示嘴边有痣、又不能表示戴眼镜。看来这样摆不行!再想想?

生4:把两个集合圈交叉起来,万基和波波待在两个集合圈的重叠部分(图2)。

师:是这样吗?为什么要待在重疊部分呢?

生4:因为他们既嘴边有痣,又戴了眼镜。他们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师:刚才大家将既嘴边有痣、又戴着眼镜的男孩子集合在了一起,寻找放屁王的范围又变小了。现在就在这两名男孩子中寻找超级放屁王吧。

绘本内容:校长叫来了同属于这两个集合的2名男孩子,问他们昨晚在干什么。这时万基突然放了个屁,他不好意思地脸红了起来……

设计意图: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通过问题的不断驱动,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产生了新的矛盾,提出了新的问题——万基和波波既嘴边有痣又戴着眼镜,他们应该在哪边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正是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最终深刻体会到“同时具有两个特征的波波和万基应该被放在两个集合圈的重叠部分”,学生充分经历了“交集”发生的全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操作实践和思考分析有效地融入了数学课堂,学生在故事的推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建构,加深了对数学集合思想的理解,有效地运用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等数学素养。

【片段3】

师:咕噜咕噜学校的小记者非常喜欢运动,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喜欢跳绳、有的喜欢跑步……校长用集合圈整理了大家喜欢的运动,你们看得懂吗?

1. 集体读图(2个集合圈)

学生用关键词准确介绍每个小记者喜欢的运动:喜欢打乒乓球的有乐乐和马可;喜欢踢足球的有丁丁、冬冬和马可;马可既喜欢打乒乓球,又喜欢踢足球;乐乐只喜欢打乒乓球……

2. 独立读图(3个集合圈、4个集合圈、5个集合圈)

师:2个集合圈组成的集合图你们看懂了,那3个呢?4个呢?5个呢?请把你看懂的填在学习单上。

(1)喜欢踢足球的有马可、冬冬和(       )。

(2)只喜欢跳绳的有可可和(    )。

(3)(       )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

(4)喜欢打乒乓球运动的人数最少,有(     )人。

(5)喜欢(       )運动的人数最多,有(     )人。

3. 小结

师:我们能从集合图里解读出很多条文字信息,集合图里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那你们是更喜欢看文字信息,还是看集合图呢?

生5:更喜欢看集合图,因为看起来很清楚、一目了然。

生6:它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既要关注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要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学习集合知识,初步掌握集合思想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相应的练习活动,从读懂简单的集合图开始,逐步提升知识的运用难度,最后回归到感悟集合图直观、简洁、含义丰富的特点,靶向于学生几何直观、应用意识等素养的锻炼提升。

【片段4】

师:操场上的小记者,不仅爱运动,他们还喜欢唱歌跳舞。校长说,“今天晚上七时,请新闻社小记者里喜欢唱歌的4人和喜欢跳舞的6人,到学校大礼堂参加文艺晚会。”校长打算给这些小记者制作入场券,请你猜一猜,校长需要制作多少张呢?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图,那你能不能用画集合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7:喜欢唱歌的有4人,喜欢跳舞的有6人。校长需要做10张入场券。

师:和他一样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的意思是,每个小记者都只有一项爱好,要么只喜欢唱歌,要么只喜欢跳舞。

生8:还有可能出现1个人既会唱歌又会跳舞,那这时交叉重叠部分只画1个人。

生9:有可能出现2个人既会唱歌又会跳舞。

生10:有可能出现3个人既会唱歌又会跳舞。

……

师:展开想象,把你能想到的情况都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实现了对知识从直接性应用到创造性运用的跃迁。学生以教学主体者的地位,通过对集合与集合之间交集元素个数的分析与推断,严密有序地认识了集合间的并列、重叠和包含关系。而这里的拓展练习也正是教师对绘本进行的大胆续编,旨在通过对学生批判思维、创造思维、逻辑思维的运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理清集合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反向结构化地建构与运用知识,指向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目标的落实。

【片段5】

绘本拓展:我想知道更多。

教师将与集合有关的数学故事录制成微课。

(集合、并集与交集、全集与子集、韦恩图、理发师的悖论)

设计意图:数学离不开数学历史,数学历史是数学文化的源头[3]。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史实,让学生在惊叹数学家巧妙的问题解决方法中,领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加深对集合思想理解的同时,渗透对于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教育。

[?]三、课后教学反思

1.数学绘本教学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了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熏陶

数学绘本通过绘画和少量文字既为学生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又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本节数学绘本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是校长帮助老爷爷寻找放屁王的故事线;另一条暗线是校长利用集合思想把寻找范围逐步缩小的思想线。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同时,又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感悟到“放屁王做好事不留名,低调又正义”的人文价值观。此外,在一次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中,实现了从明线向暗线的转变,教师自然地引出了集合及交集,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作用于生活。

2.数学绘本教学在思行结合中,增强了对数学思想的感知体验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神内核,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生搬硬套的单独讲解,而是应该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步骤来引导学生领悟和内化[4]。童趣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绘本创设了一个个开放性、情境性、探究性的“现实问题”,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游戏。学生通过“角色代入式”的阅读感知和动手操作帮助校长“解决问题”,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逐步“悟”出数学故事蕴含的集合知识和符号化思想。在“寻找放屁王”一课中通过“想一想、摆一摆、问一问”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具有两个特征的人应该被放在两个集合圈的重叠部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经历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增强了对数学思想的感知体验。

3.数学绘本教学在深度学习中,实现了数学素养的提升锻造

数学绘本的情感性、艺术性和戏剧性的特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被“还原”到充满张力的故事中主动帮助主人公解决问题,教师逐步退居二线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绘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可视化思想化抽象为直观,在逻辑推理分析当中不断深入学科内核。而绘本故事“寻找放屁王”情节引人入胜,校长根据老爷爷给的线索,利用集合思想,一步步把范围缩小,通过高阶任务的引领带动,学生在批判反思当中,实现了对于集合意识的深度理解,运用并提升了推理意识和几何直观、符号意识等数学素养。总而言之,学生习得的数学知识未来可能会遗忘,但对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和锻造,必然会对他们的现实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向眉. 布鲁纳叙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14(11):115-121.

[3]  熊妍茜.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西南大学,2016.

[4]  方岚. 数学绘本: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新可能[J]. 江苏教育,2013(11):36-39.

猜你喜欢
数学绘本数学素养
谈数学绘本融入数学教学的策略
浅谈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运用
童眼“读”绘本,童心“涂”绘本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巧用趣味绘本,玩转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