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诗教学策略例谈

2022-05-30 01:38唐晓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语文教学

唐晓莉

内容摘要:咏柳诗是小学古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咏柳诗要能感知绘景的生动和咏物的妙趣。教学实施要依策而行,吟咏音韵以达涵泳效果,感知画面以体味情致,激发想象以提升审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咏柳诗 教学研究 小学古诗教学

咏柳,最先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古诗中最美的诗句。诗人咏柳,悲喜各有。桓温悲柳:“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贺知章《咏柳》优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周邦彦深情赞柳:“烟里丝丝弄碧”,咏柳一直是诗人所嗜。在搜韵网检索,含有“柳”字诗词多达59311首,仅唐朝就有3391首,柳诗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咏“柳”诗共8首,分别是:二年级的高鼎《村居》、贺知章《咏柳》和杜甫《绝句》,四年级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刘禹锡《竹枝词》,五年级的王之涣《凉州词》和六年级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翃《寒食》。咏“柳”诗教学,应从三端努力:吟诵、体味和想象。

一.沉潜涵泳,吟诵音韵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舜典》),诗歌的语言不仅凝练优美,同时还具有音乐性。诗歌魅力有一半藏在声音里,可从声律角度来品读古诗,重在韵脚、声调和节奏,形成优美旋律,以解诗歌之妙趣。诵读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策略,温儒敏指出:要想教好古诗,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

1.读准字音。一要读准声韵。朱熹主张:“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看清拼音方能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鼻边音等难区分易出错的字音。如贺知章《咏柳》“万条垂下绿丝绦”句,要注意区分“条”与“绦”的读音。二要读准声调。如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句,“长”表生长之意,不念“cháng”,念zhǎng。有如“一行白鹭上青天”,“行”表数量,不念“xíng”,念“háng”。三要读准韵脚。如韩翃《寒食》,“花”“斜”“家”属平声麻韵,用现代汉语念为“huā”、“xié”和“jiā”,明显不是同韵字,唐代“斜”字读sia(xia),和今天上海话“斜”字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的音韵是和谐的。斜,一般作韵脚,读作“xiá”,“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2.读清节奏。一是平仄相协。有规律的平仄在诗中构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的,如王维:“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句中平仄是交替出现的,似竹节一样,一节一节而成;句间平仄是对应相反的,形成整饬有力。如晏殊名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上句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二是节奏相应。律诗基本句式为五言和七言,可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可分为二/三、七字句可分为四/三。七言句节奏,杜甫《绝句》属四一二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高鼎《村居》属四二一、四一二节奏混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3.读美韵律。其一,读响韵脚。押韵是将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安排在同一位置上反复出现,使诗歌具有铿锵婉转、流畅回环的韵律美。韵的发音不同,形成的情感也不同,朗读时要注意随情读韵、以声传情。一是随情读韵。如贺知章的《咏柳》,“高”“绦”“刀”以“ao”为韵脚,押豪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回环往复之美。开口呼发音气流不受阻,声音洪亮雄厚,表达诗人爱柳、赞春的喜悦心情。二是以声传情。如王之涣《凉州词》,“间”“天”“关”押韵,韵中介母婉转,表达委婉,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成为“唐音”代表。韵脚也暗示着情感,要依韵读出情致。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前两句仄声字,撮口呼,暗示着冬的冰雪凝滞;后两句平声字,开口呼,预示着春的春暖花开。

其二,吟誦韵律。古诗把声调四声分成平、仄两类,用“—”“|”代表平声长,仄声短,除了入声字,一首诗就可以简单地标出平仄符号。吟诵原则是“平声读长仄声短,声调准确音饱满。入声短促急收藏,韵字拖音意绵长。”小学生若按照平声长音仄声短促去诵读,诵读能变得更加有趣。如白皛老师在《咏柳》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诗句朗朗上口的特点,采用吟诵的方式,来感受到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平仄之后,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节奏起伏波动,前半句节奏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地情绪,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是苍劲有力地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自然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因此可以用吟诵的方法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在吟咏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慢慢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诗的意境。

二.体味情致,陶冶性情

叶圣陶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咏柳诗绘景精妙,要让学生想象画面,想象场景。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融入画面,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带情入境,体味场景或细节,增强吟咏效果。

1.在画面中领会情境。教学中,可充分利用音乐与图画结合的方式,想象诗的画面,领略意境。如想象《咏柳》场景:高大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柳叶,柔柔的柳枝从高处垂落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飞舞的绿色丝带一样。通过多媒体图画结合,呈现画面,在场景中理解诗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绘画的方式,让学生拿起画笔,想象画面,画下心中之“柳”,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在画面中领会情境的能力。又如戴建荣教《送元二使安西》,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带领学生学习诗句的同时,利用诗句呈现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所处的环境。移情入境,让学生回忆与好朋友离别时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巧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理解中学古诗。

2.在情境中想象场景。在“柳”诗教学中,根据展现的画面,能使情境逼真化,学习趣味性增强。如教《凉州词》,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悲愤之情让学生理解。通过场景再现,将诗中复杂难懂的语句用图画展现出来,把诗句描写的场景变得更加直观,理解起来更容易,再配合情景音乐来烘托气氛,给学生一个大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出更丰富的情感。

杨晓敏老师在分析情境教学时,通过场景教学法在“柳”诗教学中的应用,把诗句中的景象生动地描绘,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杨老师让小学生在“柳”诗描写的情景中,陶冶情感去感悟生活的美好,同时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厚实的情感基础。

三.品悟意象,提升审美

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内足以撼己,外足以感人,意境二者而已。”意即主观情意,象即客观物象,意象是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意的审美形象。“柳”意象是我国古典诗词意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其内蕴丰富,是离愁别恨的代表,是故乡愁怨的象征,也是年华易逝的感慨,有时也指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和借代小人等等。因此,品味咏柳意象,需进行多端思维展开想象。

1.穷形尽相品“柳”形。一是柳姿动人。“柳”在古代人的诗句中有着绝佳意象,能表达出诗句的美感。如贺知章《咏柳》动人。前两句状柳为“碧玉”,美貌动人。描写柳树,柳树不是碧玉,柳枝也不是丝带,诗人却偏要说它是,除了形态特征的相似外,更主要的是诗人想借珍贵的物品来寄托珍贵的感情。后两句摹柳为人情,细腻感人。柳丝柳叶之美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是诗人觉得这么精致的美用毫无心机的大自然来解释是不够的,应该是有意裁剪、精心加工的结果,这就是诗人想要表达的审美价值。“不知”句换话语为疑问,属转句之妙,绝句上品,往往在第三句变换为祈使、否定、疑问,或者感叹,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柳的美,还感受到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柳色清新。王维《渭城曲》“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绽新,一者春天到来,柳芽吐绿,二者雨后春色更清新,“柳”色之新暗示着“留”客之心,愈是清新,更是伤心。杨柳愁人,“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柳色撩人愁怨,“青青南陌柳如丝,柳色莺声晚日迟”(武元衡),“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陆游)。三是柳态优雅。苏轼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全诗内容的凝聚点,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某个字。扣“诗眼”教学能事半功倍,如高鼎《村居》,“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原野上的杨柳,“拂”与“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紧扣“醉”字,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万种风情的柳树,想象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的春天,想象春光明媚之中孩童天真灿烂的笑脸,想象互相追逐放飞风筝的笑声。

2.悠远无尽咏“柳”情。“诗缘情而绮靡”,咏柳诗语言细腻,情感更丰富。一样的柳却蕴含着不一样的情。柳色清新。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烟柳碧草春正好。柳条无情。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柳条飘拂不解情。前者柳色清新暗示风调雨顺生机勃勃的一年之春,满含希冀与期待;后一首柳枝无奈却是繁华如梦的感伤,怨柳无情,任朝代变化,依旧翠绿婆娑,仿佛无动于衷地面对一切幻灭的悲哀。柳诗教学的灵魂在于激发情感,挖掘柳诗背后隐藏着的作者浓烈的情感。于杨柳的关切,只不过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内蕴的一个借口或托辞,“柳”是诗人心情表露的直接载体。柳知晓离愁,李白《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刘禹锡《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别离”。柳理解别恨,如《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是作者对边境士兵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昏庸无道的愤恨之情。玉门关外难折柳,笛声似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学生通过这首“柳”诗可以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折柳送别,“留”情无限。“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柳成为了离别的代称。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最为经典,阳关三叠以吟唱,饮酒相送以壮行,折柳相赠以留别,以柳示“留”表牵挂显惜别。戴建荣执教《送元二使安西》,以“读、唱、吟、舞”来理解这首柳诗。先引着学生们有层次地读: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用古诗平仄声调的规律诵读;再领着学生深情地唱,和着古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唱诗;然后与学生一同水到渠成地吟诗,半读半唱,读唱联合,如痴如醉表达古诗特有的音韵美;最后,“言之不足,舞之蹈之”,在吟诵的同时又通过形体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抒发情感。如此激情飞扬的教学课堂,把孩子学习古诗的踊跃性极大的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想象之门被开启,个性情感被唤醒,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吟咏中,既读懂了诗句,又充分地感受到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3.遗貌取神品“柳”韵。咏柳,诗人未太追求细致刻画,工巧形似,很多时候重在描绘“柳”的神态,表现“柳”的内在精神和神韵情趣。诗人咏柳,只在乎自己刹那间所感受的景致气象,有点中国写意画味道,追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咏柳情致各异,“柳”诗情趣不一。柳有身份,如韩翃《寒食》。“御柳”,虽是普通柳树,却因载种皇家院落而成“御柳”,非柳使然而是人为分别,柳树冷眼旁观“中官走马传烛”,等级森严,纯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柳有情趣,如刘禹锡《竹枝词》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柳青青江水平”,杨柳不管愛情,只顾自己青绿,“道是无情却有情”,有心之人即能听懂《竹枝词》;“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点赞张籍,是“春草”非“烟柳”,为比德之语,是对张籍清新诗风的赞誉。柳爱憎分明。王之涣《凉州词》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寓情深。一者,指《杨柳枝》曲调,其音凄苦,听之令人黯然。一者,实指杨柳,杨柳何苦被怨恨,杨柳也似情感分明,替人受“泪”,也写出了边塞的凄苦,所以,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也是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应晓琴.诗韵律之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3]王崧舟.美在此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杨晓敏.情境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6(3).

[6]白皛.古诗吟诵教学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项目: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课题项目“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分类教学研究”(编号:HBJSJY2020-075)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语文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