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义王氏鳄化石修复技术介绍及修复成果展示

2022-05-30 03:03吕波
东方收藏 2022年7期
关键词:修复技术化石

吕波

摘要:山西地质博物馆于2010年在山西榆社二马营组地层中采集到的择义王氏鳄化石标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化石中,个体最多、完整程度最高的标本。本文针对该化石标本,详细介绍了择义王氏鳄化石所采用的修复技术,展示了择义王氏鳄的修复成果,较好地呈现出择义王氏鳄的形态特征,为古生物研究提供化石标本。

关键词:择义王氏鳄;化石;修复技术

一、修复背景和化石介绍

择义王氏鳄生存于三叠纪中期,是一种身长约1.5米的小型肉食性爬行动物,分类位置上属于主龙形类。它虽然以“鳄”命名,但其实是比恐龙和鳄类更为原始的爬行动物,是“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中的重要一员,身上具有甲板,四足行走,比同时期的山西鳄灵活很多。

而本次修复的化石标本是山西地质博物馆于2010年在山西榆社二马营组地层中采集到的,乃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化石中,个体最多、完整程度最高的标本。

本次的化石修复工作涉及到两块标本,其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紧邻产出。1号标本在不足1m2的岩板上密集地布满了11个个体,其骨骼保存完整、關联性好,每一条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细小的牙齿、极细的腹肋都非常清晰,立体感十足,反映了瞬间死亡、原地埋藏的过程。2号标本则以大量的肢骨、趾骨(爪子)以及不完整的头骨、零碎的椎体为主。

此外,这两块标本的骨骼细小,复杂程度世界罕见,对修复工作要求极高。笔者前后历时两年之久,是在显微镜下用极细的剔针一点一点完成的。这两块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还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择义王氏鳄化石的修复工具及使用介绍

化石修复主要用到的工具有气动风刻笔、剔针、锤子、錾子、毛刷、吹耳球、黏结剂(502、加固液、云石胶)、体视显微镜等。

锤子和錾子是传统的化石修复工具,能比较容易地剥离大型化石上的围岩。

现普遍使用的是气动风刻笔,它是通过气泵空压机使风刻笔精密的笔尖高速震动,与围岩碰撞,使围岩脱落。气动风刻笔体积小、易操作、动力强,用它修复出的化石精度非常高,但其噪音相对较大且会产生较多粉尘。

剔针的针头是用碳化物做的,具有高硬度和强耐磨的特点。针头一般要磨成鸭舌状,针的粗细要根据化石的大小来进行选择。

黏结剂也是化石修复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常用的黏结剂主要有502胶、云石胶、加固液等。小块断裂化石的黏结,需沿其裂缝滴加少量的502胶,可使断裂化石迅速粘牢。石化程度较高、黏结面较大的化石适合用云石胶进行黏结;石化程度较低的化石适合用石膏来黏结。对于风化严重的化石,则需喷洒加固剂。加固剂是现在比较常用的一种无色的颗粒胶,其主要成分是丙稀酸树脂。将颗粒胶溶于丙酮中,均匀涂于化石表面,颗粒胶溶液会通过化石的孔隙渗入,丙酮易挥发,挥发后颗粒胶留在化石内,直到胶结产生作用,从而加固化石[1]。

体视显微镜,适用于辅助修复化石的细小部分,或因化石结构复杂肉眼无法正常观察的细微部分,如牙齿、头骨等。在体式显微镜下,可将化石待修复部分放大至几十倍,提高化石修复的精确性,尽可能地还原化石的细微结构。

三、择义王氏鳄化石修复步骤介绍

(一)“皮劳克”开包

在野外发现化石后,通常应先制作“皮劳克”。“皮劳克”是为保护化石标本而制作的一种包裹着化石标本的麻布石膏结合体。皮劳克一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源自俄文пироr(馅饼),音译为“别洛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又从英语block(木块、块、分段)引进,音译“皮劳克”。不管是“别洛克”还是“皮劳克”,用中国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指一个包裹着化石标本的石膏包[2]。

“皮劳克”能够减小化石在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本次制作的两个择义王氏鳄的“皮劳克”,大小均约1.5㎡。在运输至实验室后,即开始进行开包工作,用锯条沿其四周在包的2/3处慢慢锯开,此操作务必判断出“皮劳克”的厚度,防止锯条切割时损坏化石。锯开后,小心地将“皮劳克”的盖子去掉,使岩石暴露出来,这样开包工作就完成了。

(二)化石清理加固

化石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是生物死亡后被迅速埋藏,然后经历漫长且复杂的石化作用而成为化石;如果生物死后被迅速埋藏,但不久又由于冲刷等原因被暴露出来,就容易遭受破坏,难以形成完整的、反映其原貌的化石[3]。

对择义王氏鳄化石进行加固前,我们先用毛刷轻轻地将其表面尘土去掉,使化石尽量暴露出来。对风化严重的地方进行加固修复时,需滴上稀稠不同的加固剂,一般配比比例为10∶1。先使用较稀的加固剂,使其渗入化石,以此来进行加固,再逐渐增加加固剂的浓度,多次使用达到饱和即可完成加固。待加固剂晾干后,会在化石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化石再次风化。

对断裂的小块化石进行加固修复时,需用502胶进行黏结,将掉落的小块化石对茬后,沿其裂缝滴加少量的502即可黏结。对破碎的大块化石进行加固时,需用云石胶来加固。择义王氏鳄化石周边有几块比较大的化石断开,可先用剔针将破碎化石的断截面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再用调刀将云石胶和固化剂配合调匀。如需快速黏结凝固,则可适量增加固化剂,要将调配好的胶抹在化石断面下的1/2至2/3处,对准断茬按压,可使黏结更为牢固以及缩小裂缝,将挤出来的多余的胶及时清理干净,以增加化石的美观性。

(三)锤子錾子清理围岩

待清理加固工作完成后,即展开修复工作。首先观察原石的断面和暴露在外化石的位置,选择适合的工具进行修复。该择义王氏鳄化石上面覆盖着约20cm厚的坚硬围岩,需使用锤子、錾子去除围岩。锤子和錾子大小需根据覆盖在化石上围岩的硬度来选择,将锋利的錾子底端对准围岩,与围岩所成的角度保持在30°—45°,用锤子不断地敲打錾子,将围岩一层层剔除,随时用刷子清理剔除下来的围岩碎渣,还要观察是否有化石暴露出来。期间可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角度,但不可垂直于围岩,避免围岩从中间断裂,破坏化石标本的完整性。

(四)使用气动风刻笔清理围岩

当外围围岩被去除后,通过判断化石围岩的颜色变化可知化石是否即将暴露。当化石周围的围岩颜色明显变浅时,可知再往下就是化石了。此时应改用气动风刻笔来继续修复,因气动风刻笔精度较高、动力较强,操作时可使其动力作用于小范围化石,避免造成大面积震动使化石受损。使用时应注意笔尖不可垂直接触化石,需作用于围岩上,使笔尖与围岩大致成30°—45°角,通过高速震动使内层围岩脱落。

(五)用剔针在显微镜下修复

剔针是化石修复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剔针既可以剔除化石上的围岩,也可以修复化石上较为复杂的结构,如孔洞等。剔针的针尖一般需磨成鸭舌状,剔针是由碳化物所制,硬度高而且耐磨,使用时非常灵活,与握笔相似。常用的剔针有粗、细两种规格,粗剔针大约1.5mm,多用于修复较软厚的化石围岩;细剔针大约0.8mm,多用于修复较软小化石和化石的细微部位。使用剔针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注意要随时清理修理出来的粉末,可用洗耳球将灰尘吹走,避免影响后续操作;二是注意操作力度,因用剔针修理的都是细小部位,修理时要适度用力;三是要及时对修复完成的化石刷干净并喷洒加固剂,可对化石起到更好的加固作用,尽量做到修复一块加固一块。

该择义王氏鳄的头骨结构极为复杂,头骨上的化石部位都较薄,最长的牙齿才1.5cm,最短的牙齿都不及0.5cm,并且齿尖两端有细小锯齿,还有很多如绣花针一般粗的腹肋,用肉眼观察进行修复极为困难。因此,需在体视显微镜下使用剔针来进行纯手工的精细修复,利用高倍放大镜头可达到最佳修复效果。用剔针操作时务必保持手的稳定,控制操作力度。若在修复时不慎将化石牙齿掉落,可通过镊子夹起细小牙齿部位,然后将其放回原位,并滴上少量的502胶将其粘牢,用镊子夹时注意用力得当,避免造成牙齿破碎。

四、修复成果展示

择义王氏鳄化石最好的保存状态就是依然让它埋在围岩里,通过修复,暴露出化石的2/3即算完成,可展示出化石埋藏时的原始状态,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和较高的科研价值。

(一)1号化石标本修复成果

1号标本中,密集地布满了11个择义王氏鳄个体,其骨骼保存完整、清晰、关联性好。

其中一只择义王氏鳄位于标本左下方,经修复发现,虽缺头骨前部,但仍可见其立体头骨,约10cm,较好地呈现未变形择义王氏鳄之头骨形态。另可见其清晰、完整的颈椎和颈肋。

第二只择义王氏鳄位于标本右下方,无头骨,但颈椎、背椎、尾椎齐全,在其椎体两侧依次可见肩胛骨、肱骨、尺桡骨、肠骨、股骨、胫腓骨、坐骨。椎体上还覆盖有甲板,椎体两侧清晰可见对称分布的13根肋条,在其右侧肋条下,还可见10余根细小的腹肋。

第三、第四、第五只择义王氏鳄位于标本右侧中部,三只并列分布,其身体大部分相挨或重叠,以侧身示人。其中两只可见其侧方锥体整齐排列,头骨均被正面压扁;另一只仅见侧身被压头骨及部分颈椎,其腹肋多达40余条,较为密集。

第六、第七只择义王氏鳄位于标本右上方,可见二者头骨相对,头骨侧面结构清晰,可直观呈现择义王氏鳄牙齿形态。其中一只牙齿约有16颗,另一只牙齿约有20颗,最长的牙齿约1.5cm,最短的牙齿不及0.5cm。在显微镜下,还可观察到牙齿尖端两侧分别布有细小的锯齿。

其余择义王氏鳄个体或不完整、或扎堆分布,有些可见其单侧肋骨,有些则被压在下方,仅露出部分头骨,有些互相重合无法清晰辨别。

(二)2号化石标本修复成果

2号标本中,可判断择义王氏鳄化石标本有4个头骨,其中一个位于标本左下方,呈仰视体态,其余3个头骨较不完整。

该标本可呈现较多择义王氏鳄腿骨与爪子形态。在标本左下方,可见两片密集腹肋,在其旁边分布着两组择义王氏鳄的肱骨、尺桡骨、指骨。标本右下方,可见择义王氏鳄的股骨、胫腓骨、趾骨。在标本上方,分布着择义王氏鳄6—7个爪子形态。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修复类似择义王氏鳄这样较为复杂的化石标本时,为了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以供后续的学术研究,必须综合利用多种修复工具,对化石的围岩进行剥离。其中,锤子进行大体的粗修,气动风刻笔承担主要的修复工作,而剔针則配合显微镜对重点和较为精细的区域进行精修,例如头骨和牙齿等。在整体修复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配合加固材料,对化石进行整饰和加固。化石修复不仅是一项技术工艺,其本质上也属于科学研究的一个必须前置环节,同时还带有艺术的特征。因此,总结起来其大体应遵循科学稳妥、耐心细致、完整无缺、兼顾美观的十六字原则。

参考文献:

[1]盛益明,丁明,杜天明.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修理及案例分析[J].地球,2013(01):90-95.

[2]付华林.化石修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上)[J].化石,2012(02):61-65.

[3]王少彬,王敏,高伟,龙潜,周红娇,刘伟,曹秀成.化石的形成、发掘及标本制作——以鸟类化石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1,46(03):7-9+64.

猜你喜欢
修复技术化石
来和化石捉迷藏
和化石“打个招呼”
零件修复技术在企业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措施
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