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媒体传播机制

2022-05-30 03:17张睿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张睿

摘 要: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转移。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标下,研究基于社交媒体传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路径和方法,聚焦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传播实践,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机制,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规律,有利于推动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

伴随着媒介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媒介信息生成传播的重要渠道。针对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这种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在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人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应该在哪里的重要挑战。在立足课堂教育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如何借力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和阵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实践命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时代之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社交传播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和培养人离不开教育传播阵地和平台。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学校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平台,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的主渠道。但是,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平台和渠道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崛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平台带来颠覆性重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一)构建社交传播平台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形势是教育传播的阵地和平台发生着变化。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全年新增网民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较2020年底提升2.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4373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方式之一。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社交媒体使用偏好,刷微博、发朋友圈、看短视频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甚至出现社交媒体时间严重挤占课程学习时间的状况。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教育阵地和平台转移的重大挑战。也就是说,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下大学生除课堂外的另一个重要学习平台,也是他们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这种阵地、平台格局的变化,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拓展现有的教育平台和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向社交媒体平台转移,主动适应大学生群体生活学习平台迁移的现实情况。

(二)构建社交传播平台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教书育人的质量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重要体现。能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既然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转移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来。通过构建社交媒体平台,有效地聚合大学生群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以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传播抓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润物细无声”,从而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三)构建社交传播平台是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路径。从本质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曾令辉从工具论出发,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主体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社交媒体平台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教育方式的即时互动性,都是社交媒体思想政治传播的新特征,也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平台,探索适应社交网络传播教育的新方式,抢占网络宣传和思想引导的至高点,可以有效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到社交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媒体传播,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方向之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要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

从内容主题上来说,社交媒体传播内容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传播特征,需要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分类和用户画像,为大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内容呈现。从内容形态上来看,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丰富多样,短视频、直播、H5、3D动画和条漫等不拘一格,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内容呈现上不断强化产品形态创新。从传播平台上来看,社交媒体平台有商业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也有“学习强国”、人民日報、新华网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平台,还有高校自主研发的校园管理APP。无论是哪一种平台,都需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即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全媒体形态的内容产品形态。此外,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聚合了超大规模的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海量规模的用户群体,高校要迅速占领这些第三方平台,建立校园官方抖音号、快手号,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交传播平台体系。

(二)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规律

作为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具有鲜明特征。翟中杰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级传播式”过程,具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相互融合的多维传播效应。从社交媒体属性来看,它具有开放、连接和共享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教育传播的“主体间性”和交互性更加凸显,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环境下呈现出人机互动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应立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更好地利用算法推荐来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好,创造出更好地反映主流价值传播的教育内容。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还需要机制支撑,打造出主体多元、内容明确、协调联动、持续传播的常态化思想政治社交媒体传播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要坚持用户为中心、内容至上的传播理念

社交媒體平台是社会舆论的大广场,多元价值观念充斥是其重要特征。占领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升,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之路。

(一)确立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不同于传统媒介,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互联网的发展始终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用户需求出发,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移动互联网传播新形态,社交媒体传播同样需要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传播逻辑。利用社交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用户的内容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就是以用户内容需求为中心,尤其是以思想政治传播的内容需求为中心。在多元价值观念充斥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群体实际上面临着信息选择、价值选择的问题,高校教师有必要从大学生群体实际精神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的用户画像,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主流价值内容产品。

(二)树立内容至上的传播理念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是以内容产品的质量来聚合用户的。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传播力,必须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质量水平提升,真正生产出能够吸引、聚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来。没有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不可能实现网络大学生用户的聚合,更不可能实现价值引领、思想传播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要注重社交媒体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技术的有机融合,用新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运用H5、3D动画等更好地表现教育主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2]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2-2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

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3]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4]翟中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17.

[5]喻国明.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