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线上课程的优势、劣势及对策研究

2022-05-30 03:29孙帅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线上教学初中体育

孙帅

摘  要:体育线上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索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初中体育线上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劣、劣势并提出对策,旨在丰富初中线上体育课堂的练习内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体育;高强度间歇训练;线上教学

运动密度和负荷强度是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两项重要指标,传统体育课堂存在运动密度小、负荷强度低的问题。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是一种在短时间内进行全力、快速、爆发式锻炼的技术,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负荷强度、负荷时间、间歇强度和间歇时间。这种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如在开始阶段可以调整强度用以热身练习,热身之后可以提高负荷强度起到提升体能的作用。因此,这种练习形式高效、简洁,且适用性强,是体育线上锻炼的最佳选择。

一、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于体育线上课程的优势

1. 摆脱运动场地和器材的束缚

传统的体育训练对运动场地的依赖和需求较大,而在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中,没有热闹的球场和跑道,学生无法进行团体项目及一些隔网对抗类体育运动项目。高强度间歇训练多以原地动作练习为主,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既可以徒手练习,又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锻炼。例如,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可以用水桶代替哑铃;在进行协调性训练时,可以用一次性纸杯或者瓶盖作为标志物,便于学生随时进行体育锻炼;在进行速度训练时,可以原地进行快速的高抬腿练习;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可以原地进行各种动作的组合交叉练习,严格控制间歇时间。

2. 时间短,效率高

在线上授课期间,体育课程的总体时长相比线下授课要减少许多,因此保证体育锻炼的效率和质量尤为重要。如何在短时间内保持或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高强度间歇训练通常要求在20秒内完成一个练习,间歇10秒,10次练习为一组,组间间歇2 ~ 3分钟(根据强度间歇时间可以变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调动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于体育线上课程的劣势

1. 练习内容不系统,评价措施不健全

体育练习动作之间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或内在联系。高强度间歇训练是多个动作的组合练习,动作之间的衔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会产生影响,仅依靠教师的基本常识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动作设计很难做到系统、科学。例如,在进行组合动作训练时,如果全部集中进行下肢力量练习,那么由于高强度的局部区域的肌肉刺激,会导致学生练习的动作质量下降,甚至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除此之外,动作评价是规范练习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于指导学生以正确的动作进行练习。当前的线上高强度间歇训练还未形成健全的动作练习评价措施,学生的动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地监督与指导,学生的练习动作长期不规范同样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并且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2. 无法准确控制间歇时间

运动训练学通常把心率恢复到120次 / 分进行下一次训练作为最佳的间歇形式。由于初中生的身体发育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生发育速度滞缓,因此在运动能力方面的表现落后于其他学生。在进行同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时,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所需的间歇时间各不相同。在线上授课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做到逐一观察、记录,于是对于间歇时间的把控存在困难。

3. 不能有效保障动作质量

高强度间歇训练多数为基础动作,除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为学生学习其他运动项目奠定了基础。因此,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动作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监督,保障学生的动作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能与技能的双重提升。正确的体育项目技术动作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为学生学习其他运动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错误的技术动作则会增加学生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时也会对学生学习其他运动项目造成消极影响。在体育线上教学期间,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开启摄像头进行体育锻炼,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动作练习质量进行监督、指导与评价。

三、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于体育线上课程的对策分析

1. 形成系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动作练习方案和评价措施

系统性是指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不同维度的指标处于不同层级,形成一定的秩序,同层级指标之间、指标层与指标层之间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初中体育线上课程中的应用,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运动项目需求,以及中考专项训练需求等方面出发,技术动作的设计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运动项目。为此,教师首先要制定适合初中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并围绕总目标筛选出合适的、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针对这些运动项目设计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练习动作。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发展,并产生正向迁移。其次,教师要制定系统的评价标准。技术动作的学习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动作完成质量要有较为详细、客观的量化指标。例如,对于原地弓步跳练习,前脚、大腿、小腿之间的角度,躯干角度,下探的深度等都可以作为衡量动作质量的指标。

2. 运用智能化穿戴设备监督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运用智能化设备进行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保障体育锻炼的效率。应用智能化穿戴设备,可以合理把握学生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提高学生的运动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运动风险。例如,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心率一般要达到最大心率的85%以上,心率较低达不到理想的运动强度;心率过高则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在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穿戴设备对学生的心率变化情况进行监督,进而有效控制间歇时间和运动强度,提升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3. 线上线下结合,提高训练质量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初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提高身体素质,还要求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要学会,还要常练、勤赛,仅靠校内体育课上练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需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习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巩固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通过线上教学,学生既可以直观地学习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模式,又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错误动作,进而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运动技能。

四、结束语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都需要遵循科学的手段和系統的方法。在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系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动作练习方案和评价措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动作练习质量;借助智能化穿戴设备科学监督学生的身体状态,形成课堂、家庭一体化体育锻炼模式,促进学生有效练习和深度体育学习的发生,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葛小雨,黄谦,刘天彧,等. 场所是否重要?体育锻炼场所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探索性研究:基于疫情期间居家锻炼者的访谈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5).

[2]舒宗礼,夏贵霞.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青少年家校合作体育共育模式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20(9).

[3]秦洪敏. 普通高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体育教学,2020,40(5).

猜你喜欢
线上教学初中体育
高职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工艺美术设计情境驱动教学方法探索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