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普 “谁来普”“普什么”“怎么普”

2022-05-30 10:48廖丹凤
科学导报 2022年61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高素质科普

廖丹凤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基层科普服务”。如何以创新形式开展农村科普,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是摆在新时代农村科普事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科普,首先要解决“谁来普”的问题。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村科普必须紧紧抓住农民这个主体,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如何动员、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科普,激发乡村本土人才科普内生动力,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以志愿精神和科学精神引领广大农民,尤其是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广泛开展以科技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活动,在无须政府投资、不占国家资源的情况下,实现自觉自愿无偿服务农村农民,是今后做好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

农村科普,其次要解决“普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科普以农业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技能指导为主,面向农村生活的科学思想、先进文化、精神文明、遵纪守法等内容较少。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必然要求新时代农村科普工作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从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农民生活、服务农村文化、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治理的需求出发,打破当前农村科普工作的边界,实现科普与产业发展、科普与文化建设、科普与农民教育、科普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因此,农村科普要实现从以技术服务为主向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科普的深度转变。

农村科普,最后要解决“怎么普”的问题。以往,农村科普主要依靠农业科研及农技推广人员、基层科协以及乡镇干部等体制内人员。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人员主要利用下乡方式科普,农民们常常面临“专家走了,技术忘了”的困扰。基层科普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让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人员把知识技术传授给高素质农民,培养其成为科普工作的“二传手”,再由这些源于基层、了解基层、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农民,也就是土专家们,将先进的科技文化传授给当地农户。通过构建大专家帶土专家、土专家带小农户的农村科普新模式,真正培养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常驻村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在有力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落地应用的同时,也将有力促进土专家与小农户技能与素质的双提升。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高素质科普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科普达人养成记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