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于养成教育视角开展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5-30 08:31何萍
南北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养成教育双减

[ 摘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盼子成才的真实内心写照,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孩子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这样有时不仅无法提供孩子成才的有效途径,反而损害了孩子的健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减”教育政策落地,为新时代人才培育模式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双减”教育政策的要求,在养成教育的视角下,就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措施,以此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够在正确的教育活动引导下,顺利走向成才之路。

[ 关键词 ]“双减”;养成教育;家校共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44

“双减”教育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人才选拔方式,尤其是对于义务阶段的人才教育模式的变革,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并完成人才的初步划分和选拔。所以,在“双减”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阵地不再完全依靠学校,而是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实现家校共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创新优化更好的教育途径。

1    “双减”教育政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指引

1.1  明确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时代的变化很难对此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在“双减”教育政策中,要想有效引导学生走入更顺畅的成才之路,需要凸显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双减”教育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绝不是降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相反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双减”教育政策为学校教育活动进行了明确的指引,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拥有更充足的时间探索、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1.2  对家庭教育活动提出了新要求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比较重视,但是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文化知识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家长在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引导上,往往是通过报补习班、增加作业数量的方式,让学生在放学后一直处在培训班补课中,或者在练习巩固文化知识。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家长的学习安排,休息的时间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才。“双减”教育政策要求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而这种参与不再只是“作业练习”相关内容,而是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贡献应有的力量。

1.3  对学生的学习指引了新方向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双减”教育政策并不是排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效率更高,從而更有效地掌握文化课程知识内容。例如,在有关英语知识的学习中,“双减”教育政策重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让学生摒弃传统死记硬背、题海练习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多说、多写、多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口语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保障学生在掌握文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文化知识学习效果的升华。所以,“双减”教育政策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向,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将优势发扬,在本领知识学习中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相关的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1]。

2    当前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2.1  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较高水平的家庭教育质量。当前在实际的家校共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很多家长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孩子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上,不少家长要么采用“严管”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要么对孩子的行为秉持自由的原则,这两种方式都无法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根本的作用。总之,如果家长不具有系统、科学的教育本领,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就不容易营造,无法对孩子的成长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影响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2]。

2.2  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足

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家长和教师的良好沟通基础上的,但是在实际的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并不顺利。有关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够了解,在面对学生的“个性”表现时,也无法从家长方面获得有效的信息。在家长与家长的沟通中,更多地是围绕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上,对于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特征等方面的问题根本没有交流,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掌握不是很全面,更不准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不畅,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无法通过沟通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3  家校育人合作立场不一致

在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家长和教师在共同育人的内容上存在不小的差异,家长和教师所站的立场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种差异导致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上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两股教育力量也无法形成合力。例如,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时,往往会为学生布置大量作业,而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不能有效得到跟踪,甚至教师将学生在家完成作业情况的监督任务转移给了家长,使得学生和家长都身心疲惫,在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上没有明显的效果。另外,家长将文化知识教育视作学校的专属,认为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情况,主要责任在学校和教师,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自然是学校的问题[3]。

3   “双减”背景下基于养成教育视角开展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3.1  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

健康的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柱,在变幻莫测的社会形态中,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品格,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培养并不重视,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上。在“双减”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教师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减轻学生的课外辅导压力,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程知识学习任务,教师不得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且让学生保持健康的人格。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活动之后,才能在自我发展上找准方向,并且能够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4]。

例如,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思考中完成文化课程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不端正,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正确的认知,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学生消极心态加重,甚至自信心丧失。这时,教师要主动和家长积极沟通,在引导学生的人格培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家长也积极参与进来,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家长与学生积极进行心理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症结进行综合分析,共同制定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案,并且在方案实施中互相合作和交流。

3.2  致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能够有效限制学生的行为,并且增强人的意志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为学生的成才之路铺平道路。在以往的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活动中,也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时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家长和教师采用的习惯养成策略不同,两者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方面无法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很多习惯需要在学校和家庭进行同样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能够坚持。而家长和教师不统一的培养策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处在不同的行为状态下,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5]。

例如,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长期的坚持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时,家长和教师应当给学生的体育锻炼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分为小目标和大目标。小目标就是每一天需要坚持的体育锻炼目标,像每天走10000步,每天半小时的跳绳等等,这些小目标的完成能实现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大目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为学生制定体育锻炼目标时,教师应当与家长主动沟通交流,通过交换意见,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身体素质情况,并征询学生的同意之后,形成一个体育锻炼目标。在目标制定之后,家长和教师要共同致力于在学生身上落实,在学校里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并且了解学生每天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家长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体育锻炼活动中,为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温和的监督方式,并且适时给予学生科学的鼓励,让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体育锻炼的目标。这样通过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就能够让学生保持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能持之以恒,逐步提升。

3.3  致力于学生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水平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活动中,也应当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实践中,不少教师采用理论讲述的形式,将课本上的思想道德内容向学生简单进行陈述,这种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对一些思想道德知识的感知也不够深刻。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导致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甚至很多家长将自己的价值观念转移给学生,并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家长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通有无,共同将德育培养措施落实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培养环境[6]。

例如,在学校里为学生讲述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理论知识等内容向学生介绍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学生在学校里将这些德育理论知识掌握好之后,学生的德育水平也不会必然提升,因为这些德育理论知识并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更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将课堂上的德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家庭,从而在德育培养上实现学校和家庭的无缝隙对接,为学生提供“理念+实践”的德育培养途径。教师在讲述完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内容时,为学生布置一个“参加红色教育”的实践活动,并且将这个实践活动的组织责任交给家长,让家长带领学生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接受红色教育,让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知到爱国主义的现实性,学生的感触会更深,爱国主义精神也能获得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内容不仅仅包含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尊老爱幼、和谐友善、礼貌待人、爱护公物等等,这些内容通过家校共育人才培养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对接,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德育培养环境。

4    结束语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素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更有利于创造人才培养路径,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叶娟娟.家校共育,提升学生养成教育[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1):242-243.

[2]陈莉.关于家校合作共促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调查报告——基于长春光华学院家校合作共促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调查问卷分析[J].山西青年,2019(23):29-30.

[3]王萍.家校合作共促“流动子女”养成教育[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995.

[4]陈丽燕.以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探究[J].少男少女,2020,4(6):85-86.

[5]李彦.家校共育愿景下的小学生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1(21):104.

[6]叶祯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养成策略[J].公关世界,2021(22):117-118.

[ 作者简介 ]何萍,女,广西桂平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范教育、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养成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