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浅析中医养生思想

2022-05-30 10:48沈小淞范小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2年5期

沈小淞 范小婷

【摘 要】 《黄帝内经》开篇便探讨“上古之人‘皆度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的原因,并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中医养生思想奠定基础。文章通过浅析“上古之人”的养生思想,从日常生活中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导引有度、情志舒畅及房事有节”五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健康养生的重要性,以达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最终以“度百岁乃去”。

【关键词】 上古之人;今时之人;健康养生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9-0020-03

A Brief Analysis on Comparison of Ancient People and Modern People

SHEN Xiaosong1 FAN Xiaoting2*

1.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China

2.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The canon of the internal medicine discussed the reason why ancient people would live a long and healthy life while the health of modern people would begin to decline at their fifties at the beginning and put forward healthy lifestyles,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oughts of health-preservin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and health-preserving through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s of ancient people and explores ways of health-preserving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regulating diet, working and resting regularly, exercising properly, easing emotions and controlling intercourses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rules of Yin and Yang, adopt methods of health-preservation and live a long life.

Key words:Ancient People;Modern People; Fitness and Health-Preservation

自古世人就重视“摄养于无疾”“防患于未然”,强调摄生保健的重要性,现今养生更是备受人们的瞩目。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也?将人失之也?”《黄帝内经》开篇便探讨“上古之人‘皆度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的健康问题,可见,关于养生是人类有史以来亘古不变的追求。那么,该如何运用中医养生思想来指导日常养生呢?笔者认为可参照“上古之人”“今时之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二者对比互参,提取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扬长避短,以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思想。

1 论“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

1.1 上古之人 《易经·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说明古人把生命之重放在天下之上。《吕氏春秋·贵生》进一步指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者弗为……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生,又况于他物乎?”文中提示了说明先秦的思想家极其珍惜生命,把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务,任何的行为均不可损伤生命。想必,正是贵生思想的产生,才有上古之人积极的养生态度。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上古之人度百岁乃去,是有方法可循的。

1.2 今时之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成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其所描述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的生活方式,不也正是我们当下人的生活写照吗?医圣仲景在其《伤寒卒病论》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说明“今时之人”贵生思想已经逐渐淡薄。

可见,遵循正确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日常养生,可“度百岁乃去”,否则,便是“半百而衰”。

2 从“上古之人”论中医养生观

2.1 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为中医饮食养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调养生的基础必须注重饮食养生[1]。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长有天命”。《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与补养需要饮食五味,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阐述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与活动依赖于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物质及气血,濡养四肢百骸。因此,人体的健康无疾,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重视对脾胃的顾护与调养,是饮食养生的核心,而食饮有节,又是顾护脾胃的基础。食饮有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饮食有节制。每日餐数应有节制,一日三餐,且每一餐都有讲究,“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二是饮食品的节制。《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合理的膳食结构应该是以五谷为主,以果、肉、菜类为辅,只有做到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2]。其次,饮食有时节。《论语·乡党第十篇》记载“不时不食”,强调饮食需应时节,将时节与食物紧密结合,如立春吃萝卜,谓之“咬春”;三月吃龙须菜,沾沾仙气等等。 这种应时节饮食的方法,早已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民俗,可见,人们早已将饮食养生融于日常生活,遵循着食饮有节的原则。

2.2 起居有常 众所周知,一切生命都必须依赖和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以达到“天人合一”。钱穆先生曾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华文明的终极思想”,可见,天人合一是人们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人们得以正常生存的基本法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简朴生活方式,是古人实现“天人合一”的典范。作息有规律,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生活,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关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古人早已顺应四时变化,调整作息规律来养生。《灵枢·惑论》中提出“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口问》中提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均强调人体通过规律作息以适应环境,并自我调节阴阳的平衡,因而良好的睡眠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前提;然而,现今通宵熬夜,不规律作息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们的生活常态,但也为机体的健康埋下隐患。据相关调查[3],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熬夜是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体质的重要因素。同时,有实验研究[4-5]表明,熬夜造成睡眠剥夺对机体的损伤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应激系统等的危害。可见,起居有常,规律作息,天人合一,可保证机体充足的睡眠,使人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并可养生防病。

2.3 导引有度 传统功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传统功法养生康复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6]。从陶唐氏、阴康氏时代的“作舞以宣导”,《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记载“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顺则生,逆则死”导引之法;及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东汉华佗的“五禽戏”到明代流传的“易筋经”等,均提倡导引养生,以祛病延年,导引养生源远流长。有研究[7-8] 表明,传统功法八段锦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运行训练,其动作要领通过“调宗气”改善患者的脏器功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有效康复方法。李青等[9]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可降低通气阻力,可以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肺通气功能,主要机制是呼吸深度增加而非呼吸频率加快。可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蕴涵了运动养生的深刻哲理,恰当的运动,是永葆健康的重要方法。

2.4 情志舒畅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与工作压力的加重,以及人们心态的改变,现今又要多少人能做到“恬淡虚无”呢?情志抑郁、急躁易怒等不正常的情绪变化日益严重,消极情志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导致情志致病的几率大幅度增加。如何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及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已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属于人们的情志活动,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是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之一,脏腑气血是情志变化的基础。《灵枢·平人绝谷》记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充足调和,则精神充沛,情绪稳定。而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机出入正常,故有“气和则神安,喜怒之所生,皆生于气”。因此,脏腑气血的温煦,对情志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而过度情志的产生则会伤害相应的内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邪下,则伤肝。”说明发怒太过伤肝;《灵枢·本神》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喜乐太过伤心;《灵枢·本神》曰:“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思虑过度伤脾;《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忧悲过度伤肺;《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恐惧太过伤肾。正所谓《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重视情志的调节,对于养生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2.5 房事有节 《礼记·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要认知天地间的大道理,先从认知夫妇道开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夫妇道不可小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在夫妇道中,最需要正确对待的问题,就是“性”的问题。性,又称为“入房”“房事”等,是道教一种重要的医学养生方法。《系辞下》云: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交感化生万物,古人将之引申为男女两性的交合。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言: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帝之作乐,所以节百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埙性命。”条文指出了男女交合是情性之极至,但要“乐而有节”,不仅能使人气血和平,还可延年益寿,反之,则轻者伤生,重者丧命。可见,房事有节,亦是摄生保健的关键,正如《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3 小结

上古之人“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上古之人深受先秦养生思想的影响,涌现出大量积极的养生方法。本文对上古之人的养生思想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导引有度、情志舒畅及房事有节”的日常养生方法,以树立健康的养生思想,指导今人如何健康养生,进而达到未病先防,以“度百岁乃去”。

参考文献

[1]

许敬生.简论黄帝内经的食疗思想[J].河南中医,2011,31(1):5-6.

[2]邓沂.《黄帝内经》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69.

[3]由娟.大學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6-797.

[4]丁琳,胡小波.睡眠剥夺对机体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6):45-48.

[5]蔡立英.睡眠剥夺:敲响健康警钟[J].世界科学,2013(7):26-28.

[6]郭争鸣,刘毅,王德瑜.推拿练功对大学生体质发展变化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6):57-59.

[7]魏亚东,惠爱武,陈涛.平喘固金颗粒对COPD肺脾肾三虚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2):185-187.

[8]谢天,张烨.补肺健脾益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23-125.

[9]李青,房卫华,刘翠.太极拳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9):825-828.

(收稿日期:2021-09-17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