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钢琴小品《民间玩具》的音乐元素及其演奏

2022-05-30 10:48商亚格
音乐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汪立三;民族音乐元素;《民间玩具》

一、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一)民族音乐元素的概念

音乐元素从本身来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某一首歌曲作品或某一风格的音乐曲风,它对于音乐作品风格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影视、文化、音乐作品等产业对这个概念有所提及和引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文化与经济的繁荣,中国的音乐家与爱乐者开始从民族音乐中寻求灵感,中国钢琴作品在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影响下,有了其特有的韵律与味道,产生了独特的钢琴音响风格。民族音乐元素主要概括为: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中的旋律、调式、和声以及曲式等。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

中国音乐家最初就致力于充分展现中国民族特色元素,并通过改编西方艺术作品的方式进行创作。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的音乐作曲模式和传统音乐的束缚,开始逐步形成非传统的音乐表达新方式,并用以表达民族音调的旋律。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的变迁与发展,艺术作品也日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充分地展现出了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特点,钢琴艺术的发展也找到了新的方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朱践耳的《翻身的日子》、王建中的《浏阳河》,以及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三)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包括:旋律、和声、曲式、节奏和音色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下文也会从这五个方面出发,来对汪立三的钢琴小品《民间玩具》进行简单的分析。

1. 旋律元素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以及特征等都是从旋律中表现出来的。在我国的钢琴作品中,有一部分钢琴作品的旋律与特征是根据民歌的旋律元素进行改编或移植创作出来的,采用民歌的旋律特征作为创作来源的做法极为多见,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在钢琴键盘上演奏出来也尤为优美动听。

2. 和声元素

和声在音乐作品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和声几乎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方向,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拥有凝聚力和感染力。中国的音乐家最先致力于研究西方钢琴作品中的和声走向,然后逐渐地研究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和声元素。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音乐家打破了传统和声规律的束缚,研究出了一种非传统的和声方法。

本文所研究的《他山集》中的《民间玩具》采用了西洋音乐中的重要体裁—— 序曲与赋格,属于复调音乐作品。

3. 曲式元素

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复杂多样、变化多端,包含一段体、综合体、多段体、循环曲等。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有各式各样的曲式结构,而本文所研究的《民间玩具》属于多段体。

4. 节奏元素

节奏作为音乐元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将各个元素进行组织与整合,使音乐作品形成一个有序的统一整体。

本文研究的《民间玩具》中的节奏也相当独特,快速的等分型十六分音符及其灵巧的八分音符跳音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民间各种玩具的不同特性,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形象。

5. 音色元素

音色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可以模仿不同的意象。印象派音乐对音色的追求尤为细致。例如中国钢琴作品《百鸟朝凤》,演奏者必须在钢琴键盘上演奏乐谱中的颤音来表现鸟儿清脆清透的叫声,因此音色也要求是清脆清透的。再例如本文所要研究的《民间玩具》,作品开头就意在模仿一只吼叫着的老虎。在艺术作品中,尤其是对演奏者来说,掌握好优美的音色极为重要。作曲家在创作时会有意地在谱面上进行强调,所以演奏者要从指尖上奏出强力度的音色效果,丰富作品的内容,使作品形象化、生动化。

二、《他山集》中《民间玩具》的创作风格

(一)《他山集》简介

《他山集》是汪立三先生作于1980年的一部复调钢琴作品。他运用西洋复调音乐中的重要体裁——序曲与赋格,采取最能表现中国风格的民族调式——五声调式,完成了这部由五首钢琴小品组成的套曲。这五首带标题和题诗的序曲与赋格曲分别是:《书法与琴韵》《图案》《泥土的歌》《民间玩具》《山寨》 。

(二)《民间玩具》中的音乐元素及语汇分析

“你也喜欢布老虎、泥公鸡、糖关刀、纸风车吗?还有那不知疲倦的走马灯,傻里傻气的、傻里傻气的木偶人……啊!那是我童年的梦。”这是作品《民间玩具》的题词。

从题词中就不难发现,作品中所要描绘的音乐元素其实已经先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作者借用“布老虎”“泥公鸡”“糖关刀”“木偶人”“走马灯”以及“纸风车”等充满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玩具表征来纪念童年的游戏和玩偶,怀念美好的童年。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意图借用音符、节奏、和声、语汇来缅怀童年的纯真与趣味。这首《民间玩具》在表达内容上稚嫩、童趣、天真、可爱,在创作手法上考究、成熟。单从题词就能看出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是自然质朴的感情、诙谐幽默的韵律、充满幻想的旋律以及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音乐语汇。而要将如此丰富浓郁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一体并形成一首钢琴小品,实属不易,但汪立三先生却将其描写得惟妙惟肖。因此,这首钢琴小品着实是中国钢琴艺术曲库中的宝贵佳作,值得深入探索并进行研究。

作品的调式为G角调,由序曲与赋格两部分组成。

1. 序曲段(第1-71小节):序曲段诙谐、幽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9小节):强起,旋律与伴奏声部由合唱式的短小等分性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组成。这一连串的合唱式旋律是以音符环绕的形式先向下级进,后向下跳进,在听觉上会产生一种终止感。这种突变转折的写作手法,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布老虎”这一主题的幽默、诙谐之感。

在第四小节上,旋律声部在高音区出现了小二度音程,这就与伴奏织体在音区上有明显差别,不仅如此,在音程协和度上也有明显差异。在节奏安排上,小二度出现后又出现休止符,再加上小二度的音区相对于伴奏声部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程度的跳进,因此这个小二度在听觉上有“扬”起来的视听效果。作者的第二个音乐形象是“泥公鸡”,这些同音的重复与小二度和声音程可以理解为“泥公鸡”的拟声“咯咯咯咯哒”。而P的力度也可以证实,泥公鸡的叫声相对于布老虎会显得较为微弱,这就与“布老虎”的形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阶段(第10-57小节):这一阶段一直以G为主音。伴奏织体与旋律声部的节奏型一直以等分型的十六分音符交替进行为主。在第一个旋律动机中不难发现,连续的回旋式二度音程级进意在刻画“走马灯”的特征。小二度的音响较为单薄,而走马灯的运行原理是在中间放置一个转轮,在转轮下面摆放和点燃一支蜡烛,热空气上升时,便引起空气对流,使其轮子转动。“走马灯”的运行显得轻巧又动感,因此用流动的小二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二个旋律动机可以将其理解为“木偶人”主题。作者在旋律上多次运用连线,描写了一种活动的持续性和流通感。由于木偶人无法特别流利顺畅地做出一系列舞蹈动作,在每个动作转化的空隙,都会有短暂的停歇。作者抓住了“木偶人”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并利用这种特别的语汇使音乐更加传神、动人。

第三阶段(第58-71小节):这一阶段以大小调体系和五声调式相结合的调性形式作为音乐发展的主体。主题“木偶人”具有明显的五声调性风格,仿佛几只木偶人自己在舞蹈着。伴奏声部则是分解和弦的波音形式,升F使整个旋律充满了大调色彩,而快速的分解和弦的琶音形式就像一串串风铃。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响效果中,我们可以想象出童年玩闹时的情景:孩子们拿着木偶玩具奔跑,街边挂着的风铃随着微风摇曳发出的清脆欢乐的声响……这些音乐语汇及元素都以特定的含义表现出了作者孩童时期中国民间的人情风貌,也呈现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2. 赋格阶段(第72-172小节):这一阶段具有三部性特点,此阶段的内容主要在发展和强调序曲段落中的部分语汇,也具有诙谐、幽默、充满活力的特点。

2.1 呈示部(第72-102小节)

2.1.1 引子(第72-79小节):重复G音,以活泼、轻快的单音跳音形式出现,这个开头正好对应了序曲段的开头,这两段都在重复G音,不同的是改变了织体与重复方式。在这里为八分音符加空拍形式,保留了序曲段的基本情绪,也保留了主音的发展,但是少了序曲段的合唱形式,只有左右手交替的单音。因此,引子在音色上较为清透、单纯、简洁,这也是孩童心灵的最佳映射。

2.1.2 主题(第80-102小节):主题的发展经过“由简到繁”的过程,音响效果较为活泼、滑稽。开始多为简单的单音加点缀形式,到了中间部分,在旋律上增加了一个声部,最高声部由跳音形式变为连音,旋律声部为一个螺旋式进行。而左手声部也是另一个旋律声部,一直重复引子的主题动机,左右手相互交替鸣奏旋律。此阶段的音乐元素相对于之前变得复杂。仿“木偶人”“泥公鸡”“纸风车”“走马灯”这几种主题相互交替出现或是一起出现,在音响上是“小高潮”的表现,浓郁的民族风也非常明显。

2.2 中间部(第103-138小节)

转为E角调。其中调式有频繁的离调倾向,降E、降A在旋律中频繁出现。在材料上,前半部分重复发展了呈示部的后半部分的“小高潮”,唯一有变化的是左手声部有部分单音改为八度形式,重复又变化发展这种音乐元素意在巩固和强调主题。后半部分在第110小节达到高潮,随后变弱,材料上也变成单音的跳音形式,呼应P的情绪。这一阶段的音响效果最为突出,旋律较多且复杂,已经逐渐进入高潮,采用杂糅主题的方法,使音乐更加戏剧化。

2.3 再现部(第139-172小节)

调性又逐渐回到主调G角上。从开始的不太强,一直将音乐推到ff,直到第145小节推向高潮。旋律声部一直保持八度的跳进形式,伴奏织体出现特殊音型——以三和弦级进的三连音形式,再配合升高八度的八度和声音程,彻底形成高潮段落。随后逐渐改变旋律、伴奏织体与强度,音乐逐渐平静下来。到第170小节又变为单音形式,仿佛作者做了一场关于童年的梦,而梦境也逐渐消失。

三、《他山集》之《民间玩具》的演奏研析

(一)同音的快速重复

《民间玩具》整首曲风快速、活泼、轻巧、清晰,因此拥有干净的触键技巧和灵巧的手指运动是极为重要的。作品一开始即合唱形式的等分型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作为动机发展,如下图:

这看似简单的单音,实际上包含许多技术要点与难点。首先,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重复增加了技术的难度,因此演奏者必须采用轮指的方式演奏。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手指条件采用4321或321的指法进行演奏。在演奏时,必须使音响效果干净,具有颗粒性,节奏也要均匀整齐。演奏者可以想象拍皮球的感觉,将力气更多地发挥在手腕处,并学会放松手腕,减少胳膊的力量,主要采取手指尖触键,为保持整齐和均匀感要保持手腕的平衡,幅度要小。演奏者要先慢练,稳定节奏后,方可加快。

(二)连续的分解和弦

分解和弦在钢琴作品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在钢琴演奏中也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巧。纵观钢琴演奏中的各种难点与技巧,分解和弦的练习往往容易被演奏者忽视。要弹出等分又清晰的分解和弦,演奏者必须下功夫。在作品中,序曲段的结尾部分出现了大篇幅的分解和弦,一开始是作为伴奏织体出现,结尾处又转化为合唱式的左右手同时进行,这就增加了演奏者的演奏难度。如下图:

首先,要找准和弦音的位置。因为每拍的间隔很短暂,因此要熟记和弦的位置;其次,因为是分解和弦,所以要轮换用到一、二、三、四指,相对于其他3个指头来说四指是比较弱的。为了追求分解音的每个音都稳定,实现等分的音响效果,要先慢练,先将每一个音用同等的力量流畅地弹出来,再慢慢增加速度,以达到流畅、清晰的效果。最后,要重视手腕与手臂的作用。持续的分解和弦不仅要靠灵巧的手指,还有由手臂带动手腕,再将力量传给指尖,用指尖弹奏出干净、连贯、清晰的分解和弦。

(三)歌唱性的八度旋律

作曲家往往喜欢用八度来展现演奏者的技术,也用来体现作品的完整。但是八度音型通常用在伴奏声部,达到声音更饱满、音响更扎实的效果。

由于一指和五指的伸张,对于手小的人會有一定的手腕肌肉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过分紧绷则无法继续演奏下去。因此,演奏者在练习时可以想象自己伸手去拿东西的状态,其他手指稍微弯曲并离开键盘,在下键的时候将力气均匀地用在一指与五指上;掌关节要呈自然放松的状态,手腕与手掌保持基本的统一平面或是稍微高于手掌的高度,肘关节自然下垂、不外翻,运用手臂的重量来演奏八度,会给演奏者带来动作上的惯性,并从惯性中减轻技术的难度,这才是弹奏八度的合理姿势。

圆滑而平稳的歌唱性演奏的旋律是连贯的,并且带有连线。但是八度与八度之间缺乏音的联系,因此弹奏出来是断奏的效果,如何弹奏出圆滑平稳而又连贯的八度是八度技巧中的另一个难点。如下图:

这一练习的要点是在准确地演奏八度的同时,将手指始终贴在键盘,手掌与指尖应该保持积极的演奏状态,但下键要慢,速度要均匀,声音要柔和。手腕带动手臂是很重要的,要感觉手腕手臂同时带动手指,呈画外半圆的形态,只有手指、手腕、手臂同时运动、同时协作,将力气最后传送到键盘上,再加上干净又恰到好处的踏板,就能将连线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汪立三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其钢琴创作不仅为中国钢琴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民间玩具》这首钢琴小品的演奏需要技巧与情感的融合,演奏者要想完美地演奏该作品,就必须要磨练乐曲中的技术难点,并且正确地理解音乐风格,做到技术与情感的兼并。

学习钢琴的演奏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技术运用必须要服从于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只有技术和风格相结合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①张春霞:《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美学研究》,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②刘茂松:《汪立三五部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③郑远:《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作者简介

商亚格,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钢琴教育。

责任编辑 任丽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