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角下高中地理核心备课组建设的校本化研究

2022-05-30 10:48胡锋训
高考·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本化高中地理

胡锋训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理念的驱动下,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建构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化备课组织体系,在整合优质师资力量、提升教学研究工作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當下高中学情与“三新”课改实施背景,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视角对核心备课组的价值引领导向与目标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要求与现存问题,分别聚焦整合目标动力因素、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回归教学本位思想三个层面,探讨关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备课组建设的校本化实施路径,以期为学校一线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升以及校本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地理;群体动力学;核心备课组;校本化

在新课程、新高考与新教材全面实施背景下,原有的高中地理备课模式已无法满足课程资源开发与备课效果要求。通过探索核心备课组的校本化建设路径,能够从根本意义上落实新课改目标,引领教师在集体讨论与经验交流的过程中转换自身角色身份,结合校情、学情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不仅为核心备课组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校本化探索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也能够为教学实践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导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涉及政府管理、军队后勤管理、社会心理学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现代工业培训等多个领域,但在备课组建设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少。

在国外研究成果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 M.Senge曾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当一个群体组织身处于复杂性、不确定性环境中时,其自身需伴随环境变化进行不断学习、做出有效调整,方可在特性环境中形成准确识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为群体动力学理论在学校备课组建设中的适用提供有效借鉴思路,通过以终身学习理念作为群体动力产生的根源,根据学情变化与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备课组工作方向、工作模式与沟通重点的调整,能够从根源增强核心备课组的凝聚力,达成一致的群体目标。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建者、行为科学家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依据层次高低划分为五个层级,其中最高维度的需求为自我实现需要,并由此为管理学中激励考核机制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备课组建设及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工具[2]。将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维度自我实现需要做出引申,该理念为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备课组建设提供核心价值引领,以自我价值实现为驱动力凝聚群体共识,以教学目标作为目标动力推进备课组的校本化建设,能够为核心备课组确定目标动力、形成共识以及增强集体荣誉与个体价值的联系提供良好借鉴思路。

在国内研究成果方面,刘玮(2020)以高中地理学科为研究视域,在继承群体动力学理论基础的同时,联系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研学方案的设计,对教研组在研学活动前期的方案论证、中期组织管理与后期反思提升进行系统研究,致力于依托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整合促使学生实现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3]。耿建峰(2021)以新高考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基于备课组教师视角进行备课思路、备课途径、教学资源整合策略,以及后续加工创作思路的分析,致力于依托备课体系与方案的系统化设计服务于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基础与重要资源,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终极目标[4]。

基于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与核心备课组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致力于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整合核心备课组资源,推动核心备课组的校本化转型,使其收获“1+1>2”的效果,依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发挥核心备课组效能,服务于中学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提升与教研工作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Kurt Lewi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群体动力学理论,他借用“力场”这一物理学概念对群体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及交互作用,由此指出群体的本质是个体之间通过建立关系形成一个“动力整体”,在此群体内部任一成员发生状态变化均会影响到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群体,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体动力,即群体中每一名成员的思维认知、知识结构、智慧经验等形成的互补效应。

2.相关核心概念

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进行校本化内涵的解读,以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在成员组织、信息沟通、情感生成以及激励动机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为核心备课组中每一名参与协作的教师开展学习及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并且有助于优化核心备课组中学习与研究共同体的内部成员组织结构、信息交流与沟通工具,增强成员认同感与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保证群体目标的科学合理,促使个体动机得到激活与延续。

在核心备课组的校本化建设上,主要指从学校教学管理主体角度出发,要求备课组以团队合作形式整合优质师资力量,经由多角度、多渠道的交流沟通形成一种集合作、探究、发展于一体的教学研共同体,应注重确保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均处于一种交流互动的状态中,实现知识经验与学情信息的共享,借此有效提升核心备课组的内聚力,为教研工作发展及水平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学校备课组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以下四点问题:1.管理意识薄弱,核心备课组组长未能意识到备课组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集体组织,缺乏对群体不同成员间内外关系的系统分析,难以保证每一名成员之间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群体目标的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指导、激励、团结与考核机制建设等方面缺乏独立性、系统性统筹能力,由此影响到集体目标的实现。2.未明确制订核心备课组的目标动力,备课组中不同成员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情况存在一定失衡现象,尚未形成有效共识。3.成员在参与备课、研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价值观引领与指导,尚未形成资源共享理念,且未与学校集体荣誉感、教师团队价值等理念进行有机融合。4.考核环境建设失衡,局限于应试教育理念,以教学成绩作为竞争和评价的主要参考,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备课组建设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及应用实践

(一)整合目标动力因素,健全组织结构与教研模式

1.确保符合校情,解决现有问题

为保证备课组建设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效果,应将群体动力学理论与教学研究内容相融合,根据群体动力推动群体不断向前发展这一重要观念,建构符合校情的核心备课组模型。首先,从群体动力生成机制入手,群体动力建立在个体依赖与认可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深层、稳定关系,而同一备课组内的教师在教学任务、课程内容、教研方向上往往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一致性联系,为群体动力的生成提供有利的先天条件。其次,从群体动力形成的条件——群体规范入手,回归中学备课组研究视域下主要教学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内容,要求在备课组建设上密切结合实际校情、学情特征,整合备课组内每一名成员的意见进行教学纲要、目标计划的编制,保证各成员均形成对群体规范的共识与认可,同时兼顾学科特色进行制度、准则的设计,保证可实现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最后从群体动力的发展维度入手,侧重于强化备课组成员日常沟通交流渠道的建设,使每一名教师参与到日常集体备课、听评课、学术交流、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输出意见、交换观点,借此增进彼此了解、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团队配合默契、建立工作共识,为核心备课组的校本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2.健全组织结构,优化教研模式

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思路,针对中学原有核心备课组的内部结构、组织形式进行变革,引入三角形结构进行中学备课组三大支点的设计,即“群体动力——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由此构成稳定的教研工作框架。在具体工作模式设计上,首先应从备课组组长入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地理学科课程纲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进行统一教学目标的设计,由备课组成员通过共同商议、讨论完成教学纲要和教学计划的编写,明确校本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基本任务,以及具体要求,由此形成群体规范与共识,保证每一名教师都遵循统一方法指导参与到集体备课环节,通过彼此听课、评课进行问题归纳、提出具体建议,为群体动力的生成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在群体动力生成机制建设上,以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为主要途径,由备课组教师将听课环节发现的不足与意见反馈至授课教师处,授课教师通过总结、反思自身不足进行教学风格、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备课组定期组织的集体备课、评课活动中进行相关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集体协商过程中归纳出理想授课方法、总结授课规律,供备课组其他成员借鉴经验、弥补不足,为备课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最后,在群体压力平衡机制建设上,由组长汇总听评课过程中归纳的共性问题或学术研讨中热议的话题进行专题研讨项目的设计,引导不同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教学能力与研究方向进行课题项目的组织实施,在交流中培养个体成员之间的默契,增强彼此认可度,更好地推动核心备课组的长效运行。

(二)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深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育

1.培育教师共同体

将群体动力学理论延伸至教学实践环节,需要以备课组为中心推动教师共同体的培育与建设。首先,基于校本化建设理念进行备课组结构与成员构成的调整,改变现有偏重于青年教师的组织形态,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与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资深教师纳入备课组建设范畴中,在明确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融合备课组中每一名教师的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教师培训体系,根据教师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专属教学档案的建构,由学校统一划拨经费进行线上课程资源的购置与按需分配,借此改变原有备课组织形式下不同教师“单打独斗”“盲人摸象”的探索模式,随着网络教学的普及,也方便教师进行搜集备课素材,教师既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下载资料,也可以订阅地理学科核心刊物来辅助教学,还可以加入一些关于地理教研的QQ群,关注此类微信公众号等,借此来获取最新的资源,取长补短,丰富备课内容。也要积极地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教研,多看一些优秀教师、专家的精彩评课和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以此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优化教学设计。

2.落实保障激励措施

为增强核心备课组校本化建设的驱动力,应将备课组的实际教研工作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建立密切关联,将听课评课结果、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进步反馈情况,以及校本资源开发等均纳入教师考评机制中,以学期、年度为单位进行总结时,对备课组内每一名成员的贡献值进行量化处理与定性分析,并且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审等环节适当向一线备课教师倾斜,对积极参与校本化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传帮带”工作中的教师给予奖励,配合进修计划、轮岗模式的安排实现复合型核心备课组建设,借此更好地激活备课组内成员的教学工作热情,增强群体动力与核心凝聚力。

(三)回归教学本位思想,细化课程校本化开发策略

鉴于核心备课组校本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服务质量,通过回归教学本位、学生本位思想能够更好地凝聚群体动力这一根源性因素,实现素质教育理念倡导的育人目标。以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为例,应以学科素养培育为核心,在教学案例选择上进行系统优化。例如:在“区域认知”这一知识点设计上,教师可根据我国沿海、中部、西部、东北等典型分区特征,针对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分布特征、区际差异、彼此联系进行重点研究,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比例尺、准确识读地图进行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做好区域内不同要素的筛选与分类,提炼出一类要素的共有表征进行区域特征归纳分析;结合区域中不同要素的类型、结构、状态等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如沿海地区的主要发展思路为产业升级与开放创新等。通过选取教学资源与课程建设的恰当切入点进行校本化开发,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动态养成,从而有效践行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升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建设实效。

结束语

通过以原有备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围绕健全组织结构形态、培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编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三个层面,探索核心备课组的校本化建设路径,对备课效果的整体提升,以及地理学科校本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未来还可借鉴名师工作室的建构经驗,弥补核心备课组在制度建设、资金分配、活动组织、载体创新,以及成员流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纳入备课效果、课程资源开发质量的评价机制中,实现对核心备课组开发建设成效的客观反馈,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师资力量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根,杨爽.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11):7.

[2]李运福.群体动力学视域下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优化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20(4):9.

[3]刘玮.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研学方案设计[J].课堂内外(教师版),2020(12):207.

[4]耿建峰.新高考模式下农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3):2.

猜你喜欢
校本化高中地理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校本化”使用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