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05-30 10:48光彦强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光彦强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人民至上”为中心,落实“双减”政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高校应加强统编教材“课程思政化”建设,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培育能担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化;人民至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要办好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并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推进课程思政化工作,以先进的理论做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课程思政化之政治敏锐度高低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之深度;课程思政化之思维广度取决于关于国内外时政新闻把握及理论分析水平之高低。课程的思政化是中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形成的助推器,是中学生人生路上价值观形成的灯塔。人民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政治站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并熟练学习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理想信念。对此,学校应引导广大师生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学校思想稳定、风清气正,进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崇高的理想信念来自对学校学情的准确把握,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学校要做好统编教材落实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课程思政化”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少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人民至上”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工作路线,亦是生命线,是从艰难困苦走向胜利的法宝。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也是共产党人永不衰竭的动力。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逐渐打破了以往落后挨打的局面,真正实现了“站起来”,后又实现了“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群众路线,秉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便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也是中国共产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核心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指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人民至上”这一观点,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人民至上”这一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否则,脱离群众是极危险的。坚持“人民至上”,就是指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知晓人民群众对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从而办好教育事业,让教育改革真正做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向往”,让教育改革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事情,造福人民群众。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抓好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之民族工程,以青春之锐意进取、青春之开拓创新、青春之雄心壮志,满怀民族希望、祖国前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人才,坚定“四个自信”,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加强“四个自信"建设的文化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能够为人的发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促使人类发展的“强大内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服务理念。“人民至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当中,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当中,体现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

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变动。其中,明确提出了“双减”目标,对于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以及课外培训负担作出明确规定。

“双减”政策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减轻学生课内外负担以及家长教育负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学生,提出要压减他们的作业总量,减少校外培训,禁止提前结课备考、考试排名行为等;对教师,提出可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对媒体,则对媒体的广告刊登行为明确指出——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等不刊登校外培训广告……

“双减”政策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关切与期盼的,对于减轻家长以及社会压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双减”工作的持續推进,也有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双减”前的教育现状是学校与家长负担过重,严重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家长焦虑,引起教育内卷,商业资本开始逐利教育行业,严重影响到教育的长期发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积极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贯彻落实“双减”工作,促进教育实现良性发展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决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双减”工作作为事关学生全面发展、事关家长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与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的工作思路,坚持近期远期整体统筹、校内校外双管齐下、线上线下同步治理、教育内外齐抓共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强国的实现需要的不是只会“刷分”的应试机器,不是只会竞争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而是有辩证思考能力的人,是有审美情操、创新思维的人。对此,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价值观上要达成一致,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从而构建更好的教育生态。而教育生态的优化以及全社会理性教育价值观的构筑并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目标。

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是承载“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课后服务更有利于“五育并举”的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用好每天课后两小时,辩证地看,同样为不同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契机。家长要在双减政策下理性思考,家校应当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扫除家校关系障碍,实现家校共育。五育并举,尤其是劳动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培育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并锤炼他们的劳动意志;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浸式學习,在实践中、开放式学习中、团队合作中、任务驱动中、职业体验中完成课程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得以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科学评价能力。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有效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紧抓百年党史教育契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学党史主题教育往深走、往实走的一项重要内容,扎实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激励广大党员教师干部和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初心力量,不断增强为群众办实事的行动自觉和责任担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缩小区域内城乡、校际差距,解决好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全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建立良好沟通平台,引导家长树立健康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扫清家校合作障碍,实现有效沟通。建立家校信息共享平台,让家长掌握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制定共同认可的目标,引导学生建立生涯规划,以确保家长参与合作沟通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育领域要贯彻“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坚持教育教学工作为人民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四有新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同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强党对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待,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难点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如何培育“四有新人”,在学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因为,教育是培育民族灵魂的基础工程,学校是育人阵地,因此,学校应积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物窗口与主阵地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而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基础,承担着青少年知识能力提升和正确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任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和增强学生认知能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发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信息资源。国家教材局组织编写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编教材——语文、政治、历史教材,为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了教材支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全体学生中传承,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媒介。

语文教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利用好统编语文教材的课程内容,挖掘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其在语文课堂中赓续文化血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诗词、文言文中爱国、友善、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磅礴情感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的启迪永在,精神的价值永存。借百年党史学习之契机,结合统编教材语文和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热爱中华历史文化,防止文化上的虚无主义,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引领青少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培养青少年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努力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培养、树立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从而在语文教学中,以文化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好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落实“人民至上”“立德树人”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