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素养课堂构建初探

2022-05-30 10:48郭晓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郭晓明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及中学各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重基础、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是将来高考命题的新常态,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继承创新、主动适应,积极探索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素养课堂的构建,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评价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2-0004-03

一、问题提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正式颁布,使高考成为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打造素养课堂。素养课堂是指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突破单纯的学科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质,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学科思想水平协调发展,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教师应充分挖掘所授学科内在的精神价值,真正体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铸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使学生具备现代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等。

二、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中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观点,为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借鉴。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过程,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和社会性。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强调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承认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特定的学习主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素养课堂构成要素

(一)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高中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处理好学科知识、学科思维与学科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开展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对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确定契合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设计《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时,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

(1)疏通词意,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体会词作的韵律美。

(3)抓住意象,赏析词作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

(1)厘清詞作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探究更多毛泽东的诗词。

(2)对比阅读同类作品,发现异同,尝试提出独到的见解。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

(1)领会本词的意蕴,理解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2)尝试写一篇札记,点评词中任意一处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

追寻革命者的足迹,点燃青春激情,感悟伟人的广阔胸襟。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情境创设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明了高考的考查载体为情境。笔者认为,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情境是学生认识知识的桥梁,也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新高考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最大特点是“三结合三情境”,即将作答要求与考生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生”考“熟”。事实证明,知识的过度符号化和抽象化必然导致教学的惰性化和僵化。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有效引导,体现在给学生“搭梯子、找支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寻学习认知的途径,并使教学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生动化,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课堂导入语要灵活、不拘一格,充分契合“引导”“设疑”“激趣”的目的。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知识对接

学生只有学习掌握了学科知识,才能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评价体系强调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但这并不是忽视基础知识,而是进一步明确巩固和融会贯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学科教学时要关注学科大概念、学科结构及学科本质,重视研究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高考命题中所处的地位,既致力于巩固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又聚焦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的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怀古类诗词的基本特点,梳理怀古类诗词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惯用的艺术手法,并在讲解怀古类诗词基础知识后,有目的地进行拓展延伸。课堂上,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而比较其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再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引导学生比较本词与前两首词的异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对比阅读和课外拓展阅读,达到知识迁移对接的目的,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与理解这类诗词,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的价值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其应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1.教的方面

教师所设的教学目标,所持的教育理念,所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2.学的方面

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状态、参与程度、素养培养情况。

师生应在评价中总结,在总结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升华,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积累经验。

四、素养课堂构建初探

素养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应成为素养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在素养课堂中,教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下面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环节一:阅读导学,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目的的对话。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策划者的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布置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文中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探究“故都的秋”的特点以及作者写江南之秋的目的,从而为下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环节二:思考互学,引导学生对话自我。这一环节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是该环节的关键任务。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教师应当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先提出“作者是如何展现‘故都之秋的特点的?”“这几幅图画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第十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等问题,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可通过生生或师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共享精神。

环节三:表达悟学,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表达意味着分享。教师要在学生落实深度阅读、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切实帮助他们构建新的审美通道,鼓励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如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为何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陪衬牵牛花的草为何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并将他们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一环节致力于解决教学中的生命体验问题,以助推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释放潜能并塑造个性,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环节四:应用研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必须围绕学科知识,巧设情境,巧妙拓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后,教师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江南的冬景》一文,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描绘了几幅展现江南冬景的图画?”,并尝试给每幅图画命名,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江南冬景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环节五:总结评学。在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通过“评学”,能让学生知长短、明得失,进而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来说,学习《故都的秋》一文的最大困难在于探究“‘悲凉与‘衰亡如何成为一种美”这一问题。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另一种不同的美,有效填补学生审美方面的空白。总结评学,从德性领域看,能够助推科学精神的弘扬;从智性领域看,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辨析事物的能力。

“阅读—思考—表达—应用—总结”这五个环节构成了素养课堂的基本范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了解高考评价体系和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运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立足于学科本质的课堂教学。

[   参   考   文   獻   ]

[1]  张团思.构建生命化语文课程体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生命化语文课程”综述[J].江苏教育,2019(59):12-15.

[2]  胡向东,杨怡.语文高考命题改革的形势、走向与应对:胡向东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7):4-13.

[3]  赵军,黄厚江.“入戏”与“出戏”:戏剧教学的应然追求(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4):17-20.

[4]  陆志平.以文化人的新境界:新时代的语文课程建设[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7-17.

[5]  乐晓峰.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高考备考[J].中学语文,2018(30):114-115.

[6]  乐晓峰.大道至简:从高考全国卷看五大逻辑思维[J].中学语文,2019(24):135-137.

[7]  丁洪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实践[J].语文月刊,2021(1):24-2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秉承理念 沿袭风格 导向素养 立德育人
立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