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价值追求和实施路径分析

2022-05-30 19:04郑荣璐王雪双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郑荣璐?王雪双

摘 要: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劳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地位边缘化、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英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劳动实践,强调劳动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实施路径上,英国劳动教育注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课外劳动教育实践,并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内外联合协作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英国劳动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英国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4-0033-11

作者简介:郑荣璐,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王雪双,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与比较教育,体育教育。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近年来,勞动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社会各界不断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积极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和举措。但总体上看,劳动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短板,在实施中面临着困难和阻碍。英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不断发展中以劳动教育价值追求为引领,内涵特征不断明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施路径。

一、英国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追求

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本质,而且改变着人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劳动逐渐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转变,因此,劳动者在从事相应生产活动的同时,必须接受相应的劳动教育。

(一)内涵特征不断明确

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劳动实践。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自立能力、生活技能和劳动观念,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积极进取的英国公民[3]。之后,英国政府发布了教育绿皮书《21世纪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21st Century Schools: A World-Class Education for Every Child),明确现代英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走向成功所需要的更广泛的个人技能、特质和态度,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享受一个充实和健康的童年。在苏格兰地区,政府发布的文件《卓越的课程:课程审查小组》(A Curriculum for Excellence:the Curriculum Review Group)强调,不仅要确保学生在考试方面取得好成绩,而且要确保儿童和青少年获得与在当代世界中成长、生活和工作有关的全部技能和能力[4]。整体上看,英国各地区的劳动教育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劳动意识,从而造就合格的英国公民。英国劳动教育围绕教育目的,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具备完成劳动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分阶段的劳动教育,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了解劳动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劳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兴趣;中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逐步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诚实劳动的态度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劳动教育紧紧围绕着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计划,提高了劳动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英国劳动教育强调劳动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性应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有价值的劳动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在家庭活动中,组织烹饪美食、园艺设计、艺术品制作等多种类型的活动,使劳动价值体验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英国劳动教育活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教导学生手脑合一,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幸福的生活、建设美好的世界。

英国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劳动教育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梳理现实需求和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教育发展提出进一步挑战。面对迅速更新的知识与信息,社会对人们所具备的劳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英国上议院数字技能特别委员会(the House of Lords Select Committee on Digital Skills)在2014—2015年年会报告“成功或失败:英国的数字未来”(Make or Break: The UKs Digital Future)中回顾了数字技术对英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当前影响以及预期的未来影响,强调对数字技能适应能力不足的劳动力给英国未来繁荣带来的风险。本报告提出英国的数字议程以九大目标为基础,其中之一即认为每个孩子在离开教育体系时都需具备基本的算术、识字和数位素养[5]。英国劳动教育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确保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进行劳动实践,掌握面向现在和未来时代发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并学会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英国劳动教育顺应时代的变革,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当前和未来就业所需的技能,为应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困难挑战做好充足准备。

(二)以价值追求为导向

在英国,大家普遍认为教育是精神、道德、文化等方面充分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民主社会理想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必须反映出这些价值追求。

首先,明确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全面发展的、有责任心的公民。英国中小学进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其最终目的应是培育全人。不论学生在家庭背景、种族、性别、能力上的差异,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责任心、合格的公民,传播自我完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

其次,明确劳动教育原则,将劳动价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英国中小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将劳动价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时,在理论中为学生补充劳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发扬劳动精神,从而提高劳动能力。同样,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入蔬菜种植、制作工具研究,或者前沿的科学探究性劳动,让学生在锻炼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会系统思考劳动的过程,真正体验劳动的快乐。当劳动成果和对劳动价值的体验相遇时,劳动的教育价值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无论是简单的常规劳动,还是复杂的创新劳动,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劳动价值都融入劳动过程中,使学生更加认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最后,明确劳动教育规律,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需要和能力,不管背景如何,都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进步。学校越来越多地通过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劳动,并确保他们享受劳动的乐趣。

二、英国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英国,各个地区的基础教育制度并不完全一致,英格兰地区和威尔士地区的基础教育学年主要分为小学的关键阶段1(5~7岁)和关键阶段2(7~11岁),中学的关键阶段3(11~14岁)和关键阶段4(14~16岁),此外还有专门为升学服务的第六学级教育阶段(16~18岁)。在劳动教育的实施方面,英国采取了诸多行动,注重劳动教育横向协同育人,不仅强调政府和学校层面的主导作用,也发挥了家庭和社区层面的协同作用。此外,在实施路径上,英国注重劳动教育的纵向衔接,科学、合理安排各个关键阶段的课程内容和目标,拓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技能、有创造性和热爱劳动的劳动者。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映衬

1.国家劳动教育课程

英国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为英格兰地区和威尔士地区5~16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统一的教育框架,包括教授的科目以及学生在每个科目中应达到的标准。国家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不仅了解所学科目的核心原理,而且学会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用这些知识。在课程结构上,国家课程有12门必修课程,不仅包括核心课程,如英语、数学、科学;还包括基础课程,如艺术与设计、公民课程、计算机、设计与技术、语言、地理、历史、音乐、体育[6]。英国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有艺术与设计课程、计算机课程和设计与技术课程[7],与我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相比,其覆盖面更加广泛。

艺术与设计课程旨在吸引和启发学生,让他们具备实验、发明和创作艺术以及设计作品的知识与技能。在关键阶段1,学生应创造性地使用一系列材料设计和制造产品,通过绘画和雕塑分享想法和经验,并发展想象力。在关键阶段2,学生们应继续通过创造性活动和实验,增进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工艺和设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包括对材料的使用和控制。在关键阶段3,学生应具备创造性思维,并提高执行能力。学生应具有对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批判性理解,学会表达自己合理的判断,从而为自己的作品提供参考。

计算机课程旨在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关键阶段1,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抽象、逻辑、算法和数据表达。在关键阶段2,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并有效地使用搜索技术和计算机专业术语分析问题,并且有编写计算机程序以完成特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可以评估和应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可以胜任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使用者。在关键阶段3,学生能够理解反映计算机思维的关键算法,学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编程语言(其中至少一种是文本语言)来解决各种计算问题,了解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件,开展创造性项目以实现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在关键阶段4,所有学生要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培养和应用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为之后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或职业生涯做准备。

1990年,设计与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英格兰和威尔士是最早让所有5~16岁儿童必须接受技术教育的地区,这具有里程碑意义和价值[8]。设计与技术课程试图将工艺、设计与技术、艺术与设计、国内科学和商业研究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到一个统一的学科领域。在这个日益科技化的世界里,设计与技术课程旨在确保所有学生具备日常工作所需的创造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专门知识,并且学生要对完成任务有信心,并积极参与进来。设计与技术课程要求活动覆盖中小学所有关键阶段,例如学会设计和交流想法,使用工具、设备、材料和零部件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具备对材料、组件、系统和控制的知识与理解。为满足这些课程要求,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学校开展专业设计活动,聘请来自校外的专家担任顾问,对学生制作的产品提供独立的测试和评估;一些小学还利用所在地的教育和商业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体验机会,拓宽学生获得资源的渠道。

烹饪与营养课程是设计与技术课程中的一个单独部分。2013年,经研究和调查,由餐馆经营者、营养师、学校厨师和教师组成的专家小组制定了“学校食品计划”(School Food Plan,SFP),建议对所有处于关键阶段1、关键阶段2和关键阶段3的学生进行食品教育[9]。随后,英国政府在其新課程中采用了“学校食品计划”的建议,将烹饪与营养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并阐述了课程总目标及关键阶段1、关键阶段2和关键阶段3的阶段目标。烹饪与营养课程旨在教会学生们烹饪菜肴,并遵循健康营养的饮食原则。学生们在课程中观察食物的形态,了解食物的来源和加工方式,并且可以根据特定的概念自己设计菜肴,例如要求学生为一套设计标准制定食谱,并建议包装食品的方法,完善食品的营养信息。

总之,国家劳动教育课程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和公众阐明各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与要求,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建立了国家标准。这些标准有利于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可用来对学生和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国家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关键阶段之间进行衔接,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计划性和连续性,为英国建立连续一致的劳动教育体系作出了贡献。

2.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大多数英国公立学校必须服从国家课程的要求,而私立学校并不受此限制,不必遵循国家课程的每一个细节。不遵循国家课程的学校对學校事务有更多的控制权,可以突破国家法定的课程,结合学校独特的场域优势,致力于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英国私立学校中最著名的是公学,主要面向13~18岁的青少年。圣保罗女校(St. Pauls Girls School)是英国“九大公学”中唯一一所女子学校,在专业人士的推动下革新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相信实践学习的成果会影响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乃至影响整个国家的审美和文化生活,因此希望学生在创造力和动手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中茁壮成长。在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和创意技术课程(Computer science and creative technology)中,低年级学生可以了解标准计算机架构、最新的芯片开发、当前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等,还能通过机器人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在关键阶段5,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为期一年的选修课程,每周有两小时与大学教授或行业专家一起工作。选修课程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建筑设计、3D环境创建、算法和声音编程、机器人技术等。在选修课中,学生和经验丰富的专家以符合学生兴趣的方式开创劳动技术实践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学生有机会使用各种材料和工艺,并独立工作或加入团队锻炼小组劳动合作能力。

虽然英国国家课程站在国家角度强调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为学校提供了广泛的指导,但学校课程的多样性传统也保留下来,学校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学生的方面,并基于学校的想法和专业知识进行补充。“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鼓励劳动教育发展的多元化。换言之,在国家对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的同时,也为地方和学校保留了自主权,从而维持国家统一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平衡。

(二)课外劳动教育实践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在英国,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在课外进行。在课外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组织各种俱乐部,开设多样的课程,并提供学生需要的各种设施。虽然会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总体来看,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习,为学生提供渠道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学生提供机会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生活性劳动中,学校开展的旅行活动通常与课程项目、集会主题或儿童的社会与健康教育有关,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视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参加寄宿旅行,例如在英国修道院学校,学生在七年级结束时,都有机会加入与布什克拉夫特公司合作的年度户外营地活动。在营地活动中,学生可以发展新的劳动技能,如营地建设和户外烹饪。通过劳动在大自然中生存,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还可以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在服务性劳动中,社区服务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学校与当地组织建立联系,开展社区服务性劳动,例如学生可以在篮球比赛中担任裁判,整理花园或带视障儿童骑双人自行车。

在英国中小学,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也是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支持公立学校组织课外俱乐部,包括课后俱乐部、早餐俱乐部和假期俱乐部等。有些学校自己组织,有些学校外包给社会组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外俱乐部通常由当地政府的儿童保育和早期团队提供,此外有专门的课外俱乐部协会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建议。在英国圣尼古拉斯小学(St. Nicholas Primary School),每天下午3点15分至5点30分开放慈善性质的课后俱乐部,面向所有学生,并由理事机构管理,负责制定所有政策和安排程序。参加课后俱乐部的学生众多,他们在课后俱乐部体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学着自己制作三明治。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智力和精神的付出。从与自然接触的初级劳动开始,让学生们领悟劳动的本质与价值,再从生活性劳动扩大到生产性劳动,并向更高级的智力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劳动过渡。

(三)家庭—学校—社区内外联合协作

2009年,英国政府发布教育白皮书《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Your Child, Your Schools, Our Future),提出学校应注重与家长、当地社区和其他儿童服务机构合作,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为所有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10]。

1.营造家庭劳动教育氛围

家庭在孩子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家庭成员对劳动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聪明的家长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承担应尽的家庭责任与义务。为发挥家庭中劳动教育的优势,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有计划地开展家庭学习项目,组织一系列课外家庭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园艺活动、家庭烹饪、娱乐游戏活动、工艺品制作等。越来越多的英国家庭选择利用闲暇时间一起开展家庭学习,这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点:获得新技能,增强信心和理解力,改善沟通能力,培养习惯,改变社区和家庭的关系[11]。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发展的整体水平,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多方面受益,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表现得更稳定,改善与同龄人和教师的关系,提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12]。

此外,在放假期间,英国政府倡导家长组织和引导孩子参与丰富的假期活动,让孩子充分利用假期时光体验劳动的乐趣。2021年6月,英国教育部发起“重寻夏天运动”(Rediscover Summer Campaign),并印发活动指导手册。英国教育部建议暑期活动应涵盖6个主题,分别是阅读、创造力、运动、自然、遗产和社区。每个主题又包含许多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创造力主题中,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用在户外找到的东西创造一件艺术品,比如用树叶、羽毛、小树枝和野草进行创作;在自然主题中,孩子可以去邻居家或社区花园里帮忙种植花草;在遗产主题中,孩子可以试着用家里能找到的东西制作城市地标的雕塑模型;在社区主题中,孩子和家长可以去当地的公园捡拾垃圾[13]。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为孩子提供更多新颖的暑期实践活动和劳动项目,让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树立创造性劳动理念,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情怀。

2.拓展社区劳动教育空间

从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政策看,英国政府致力于将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发展,强调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借助社会力量开发校外教育场所,进一步放权社会力量直接经营和管理学校,构建一个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学校治理格局。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课程范围,甚至不应局限于学校空间,要拓展社区教育空间,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设多元的教育环境。

社会场地资源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学校可以根据地区特色,与社区共同发掘场域内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更加开放,从历史建筑、植物园、博物馆、主题公园到农场、户外营地、国外探险,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场所支持学校将劳动教育引入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比如,英国的霍尔希尔农场(Hall Hill Farm)此前获得了“最佳教育”奖,该农场与学校合作打造第二课堂,积极举办学校参观活动,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和完备的教育设施。此外,英国的社区劳动教育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体验式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创造出新颖的劳动成果,增强了自我理解和认同感,体会到了深刻的劳动价值。

三、总结与启示

从实施策略与路径看,劳动教育需从明晰内涵特征与价值、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与完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基于以上对英国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分析,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近年来,虽然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更加关注和重视劳动教育,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是从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看,部分学校和家长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的认识仍不充分,从而出现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错误倾向。从学校层面看,部分中小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时数较少,更有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劳动教育课,但实际上有名无实,并没有将课程落到实处;从家长层面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更重要,生活技能的培养无关紧要;从学生层面看,很多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薄弱,缺乏劳动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长期坚持的价值追求。学校和家庭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中小学劳动教育并非仅仅为了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终极价值是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一方面,学校要明确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避免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忽视;另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并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有意义的劳动价值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即在于此。

(二)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

劳动教育课程是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可有效增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循序渐进地安排劳动教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劳动教育国家课程上,一方面,应结合现实需求规划劳动教育课程时长和课时数量,以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小学一直开设劳动课程,直到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其中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不再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在小学、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中则代之以通用技术课程[14]。取消劳动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其他课程,低估了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仅以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形式存在,弱化了劳动教育,给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开足、办好劳动教育课程,对开展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科学、合理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整个过程和每个阶段的课程基本要求,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在不同年级间的有效衔接,为终身劳动教育奠定基础。如今,一些学校虽然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框架,但是各学段之间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有机衔接,只为了满足国家对劳动教育课和课时数的要求。英国分学段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和标准,我国可以统筹推进各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以确保中小学的课程框架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在低年级向中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课程内容应逐步递增,缩小学习的间距,实现上下学段的顺利过渡。

其次,《意见》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提倡开发劳动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应根据国家相關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并研究制订学校学年或学期劳动教育计划,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上的体验。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的教学,还与其他课程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因此,要注重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推动劳动教育向前发展

劳动教育取得好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各司其职、相互合作的整体环境。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将各方联合,才能最大化劳动教育效能。随着中小学生学业竞争持续激烈,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将劳动教育边缘化的现象,使劳动教育失去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劳动教育若想取得良好效果,不能只依靠学校内的劳动教育。英国劳动教育的经验中,既安排了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又通过家庭、社会活动实施劳动教育,将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由学校扩大到家庭和社会。

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在家庭中,家长的劳动教育观与认同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尊重和崇尚劳动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认同劳动和知识文化学习同样重要。深度认同劳动教育价值的家长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劳动观念,给予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生活劳动中,强化家庭责任感。其次,要鼓励家校合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学生从小习得满足生存发展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學校承担着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有序安排劳动教育课程,给予学生充足的劳动实践时间。同时,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

社会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补充,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支撑性作用。英国的中小学与校外的各种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户外营地教育机构、农场、工厂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引进专业人员的服务和提供专门的设施,这一做法很有借鉴意义。我国的劳动教育课教学基本局限于校内教育,我们应开阔视野,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社会生活,走进工厂、基地,体验和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劳动教育需要学生走出去,也需要将教师请进来,让更多有劳动实践经验的人进校园,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校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校内和校外形成教育合力,多方面弥补校内劳动教育在师资、器材及场地等方面的不足。

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是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立足本土教育实际,扎根中国大地,不断借鉴、吸取优秀的劳动教育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内化和转化,对深刻理解劳动教育价值和目标,丰富劳动教育实施策略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把劳动教育融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过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广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劳动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明峰,翟钦奇,胡婧怡,等.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N].人民日报,2022-05-03(1).

[2]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4(2).

[3] Education in England.Every child matters[EB/OL].[2022-06-16].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pdfs/2003-green-paper-every-child-matters.pdf.

[4] Education in England. A Curriculum for Excellence: The Curriculum Review Group[EB/OL].[2022-06-16].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pdfs/2004-scottish-curriculum-review.pdf.

[5] EM LawShare. Make or Break: The UKs Digital Future [EB/OL].[2022-07-05].https://emlawshare.co.uk/resource/make-break-uks-digital-future/#:~:text=The%20report%20of%20the%20House%20of%20Lords%20Select,and%20adaptability%2C%20and%20makes%20recommendations%20for%20urgent%20action.

[6]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for key stages 1 to 4[EB/OL].[2022-03-23].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framework-for-key-stages-1-to-4/the-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framework-for-key-stages-1-to-4#the-school-curriculum-in-england.

[7] 庄坚俍,高磊.劳动教育的国外模式与课程实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2):77-81.

[8] WILSON V, HARRIS  M. Designs on the curriculu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design and technology in schools in Engl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03(08):166-171.

[9]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The School Food Plan [EB/OL]. (2013-07-30).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936238/The_School_Food_Plan.pdf.

[10] Education in England.Your Child,Your Schools, Our Future[EB/OL].[2022-06-15].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pdfs/2009-white-paper-your-child.pdf.

[11] FAIRFAX-CHOLMELEY K, MEADE C. Family learning and progression: Planning and delivering skills for resilience[J].Basic Skills Bulletin,2009(75):10.

[12] UNESCO, HANEMANN U. Learning Families: Intergeneration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EB/OL].[2022-03-24].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42/234252e.pdf.

[13] 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Media&Sport and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Rediscover Summer[EB/OL].(2021-07-10).https://www.gov.uk/guidance/rediscover-summer.

[14] 趙蒙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实践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2(02):38-47.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Value Pursui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United Kingdom

ZHENG Rong-lu, WANG Xue-shuang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rreplaceable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Although labor education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t still has a marginal status in practice with monotonous content and certain formality. Labor education in Britis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 purposeful and planned practice, emphasizing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which very well reflec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its implementation, British labor education i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extra-curricular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a good promoter of joint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ies,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etenc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experien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pursuit of labor education, improve th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form a labor education model in which families,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would educate people with a joint effort.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British Basic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