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问题链的设计研究

2022-05-30 19:08汪倩羽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不强,很难保持整节课都认真听讲,对此,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思考,将问题链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逻辑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问题链的设计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关键问题链;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151-03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问题链的设计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不全面、教学过程衔接不流畅等方面,这些都对学生接受知识造成了困扰。

1   基于学情,找准问题链切入点

素质教育提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工作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而开展的。因此,教师要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学情,找准问题链的切入点,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链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1]。

小学阶段的新授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所有的数学知识点之间都具有内在关联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找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应用问题链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向学生发问。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学习过正数的有关知识,其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负数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呢?”这样的问题能够以正数为牵引,带动学生对负数的存在范围进行深入思考。首先,教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思考,启发学生进行第一次尝试,如在尺子上画刻度线、测量等,学生如果没有进展,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第二次尝试,如查询资料,发现某地冬天的温度是零度以下。虽然稍有进展,但学生对于负数定义的理解依然不明确,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一阶段找出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并引入问题链做准备。其次,教师适时提示:“正数是比零大的数,如数字2,那么负数是怎样的数?用数字怎样表示?”在这一提示下,有学生受到启发,继续进行思考,给出负数的表示方法,可见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有学生指出支出的钱可以用负数表示,这从侧面反映出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生活认知与生活经验较为丰富。这属于一种试探性教学,通过学生在导学课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然后以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为标准,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教学为了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基于教学要求,合理设计问题链内容

以教学要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每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教学要求直接决定着问题链的内容,因此,问题链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基于教学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应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的实际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链的

内容[2]。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进行折纸活动,并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内的课桌与椅子的特点,进而提出以下问题:“长方形有怎样的特点呢?”“正方形有怎样的特点的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点呢?”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涵盖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及异同点。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数学问题:“长方形的长是如何定义的?宽又是如何定义的呢?”“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特点与定义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问题链的内容也应包含这些问题,以引发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的拓展性思考。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链,可以指导學生依据这些问题链进行发散性思考,即指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同时在讨论学习阶段,学生通过深入地思考问题,可以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学习见解,在互动交流学习时,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与相互促进,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由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出问题链在教学中启发思维、拓展知识、内化方法的重要作用。

3   基于教学内容,明确问题链形式

问题链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出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链形式,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3]。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切忌“一刀切”,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学习进度,设置由易到难的递进式问题。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有层次性的,有的教学内容难度较高,有的教学内容难度较低;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课前提问,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提问。内容不同,问题链的形式自然不同。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就可以在课前提出“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多少支?”这一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即试探性教学,用于了解学情,这个问题属于导入型问题。教师接着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把12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这一问题难度较大,理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同时深化问题:“你是如何计算的?计算的意义是什么?”数学意义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意义描述类问题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教师可在课堂结束时设置小结类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4   基于教学目标,保证问题链环环相扣

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特征来看是环环相扣的。环环相扣是一种网格化的教学模式,它能将各种数学要素有效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在众多的数学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基础性问题:“你所听过、见过、学过的多边形都有哪些?”学生此时可对自己已经了解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内容进行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分析,并进行基本的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点以及自己擅长和喜欢的知识领域,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也是一种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第二阶段的问题:“在你所了解的多边形中,你能够计算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可以针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有的学生可能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比较熟悉,有的学生关注的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没有了解过的梯形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了解过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谁能通过我们已经学过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难以回答这一问题,表示无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小部分学生数学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已经开始尝试自己推导梯形的面积。针对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应该予以相应的指导,可以给那些无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学生一些提示:“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把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或者是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面积相加的方式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在教师的提示下,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就可以通过独立探索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既巩固了已学的数学知识,又探索了新的未知领域,能够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简单图形的面积为突破口,完成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教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链应该环环相扣,既顺应学生的现有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能够显著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5   基于教学评价,改进问题链

教育改革提倡开展公开课与评课,目的是让教师互相提意见、共同交流、取长补短。教学评价可以是由其他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提出的,是一种针对课堂教学的专业性评价,可能涉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速度等方面。因此,教师要以教学评价为基础,改进问题链,优化教学过程。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的教学为例,如部分教师在听课后给出的评价如下:导入性不强,在导入时应该以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形状的容器举例,如水杯、水壶、鱼缸、饮料瓶等,然后再拿两个形状大小相近的容器向学生询问哪个容器的容量更大一些。对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评价对问题链进行改进。

再如四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堂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给出评价如下:在进行竖式计算时,要让学生自己列出96除以20的竖式,而不是教师直接列出竖式,这里涉及数位对齐的考点。而且要让学生描述不同的数学意义,如果有两三个学生描述的内容相同,就不必继续提问,以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这个评价包含着问题链的形式以及数量等内容,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如随机提问五到八名学生竖式计算的意义,在提问时随机扩展,可以提问96中的9代表着什么等。

总之,设置问题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对此,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万华.小学数学“低阶问题链”的思维溯因及教学求解——兼谈儿童数学“高阶问题链”的内涵及特征[J].小学教学参考,2020(14).

[2]潘晓静.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要把握“三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8(4).

[3]周郁.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0.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Key Problem Chai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Qianyu Wang

(Xuejia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Xinbei District,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weak self-control,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keep listening carefully in the whole class. Therefor, teachers should drive students to think by asking questions, and insert the problem chain into the whole classroom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logic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acceptance to knowledg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key problem chain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key problem chain; design strategy

【作者簡介】

汪倩羽(199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