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在阅读教学中的策略

2022-05-30 10:48赵志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游览自然段要素

赵志华

【摘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问题、关键句等,促进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掌握。

【关键词】单元语文要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围绕每篇课本的中心思想,结合学生的既有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通过抓住关键词、巧妙设置问题、利用关键句等方式,引领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去积极思考,以便让学生掌握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

一、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

每篇课文都有一些关键词,这些词汇流露出了作者对文章的构思,是意识有序化的显性体现。教师要让学生寻找高频出现的词汇,从而掌握作者表达的顺序;或者抓住关键语句,从中提炼出表现顺序或路线的词语。以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作者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有些词汇表现得非常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比如“外洞、孔隙、内洞”等隐藏在关键句中,不难找出来。但是对于其他的词语,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叶圣陶先生运用了“公路盘曲而上”“一路迎着溪流”等,可以由此概括出“路上”。对于最后一自然段的“出了洞”,则可以概括为“出洞”。如此一来,这篇文章的游览顺序就一目了然了。

二、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章法结构

课文的章法结构是作者的思维框架,有助于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驾驭课文。教师要设计这方面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知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意识,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掌握课文的章法结构,窥探作者的思维逻辑,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比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熟悉课文的总体结构,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具体交代了什么?开头交代了哪些要素并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尾表达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详尽地进行了叙述?有什么生动的细节描写?哪些自然段表达得比较简略,依然流露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个人品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深刻掌握这些阅读要领,便于他们更好地积累相关的阅读素材。如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4月14日”,地点“浙江金华北山双龙洞”,人物“我”。第一自然段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开头的叙述要素。第8自然段虽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交代了游览的结束,但是从“排队等候”一词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个人素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拓展育人主题。课文第5、6自然段,作者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描述,交代了游览的细节,引人入胜,仿佛使学生亲身经历一番。而第2、3、7自然段,叶圣陶先生虽然叙述简单,但是充分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并从不同感官角度进行了描写,同样十分出彩。总的来说,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对外洞和内洞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这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景物描写方法。

三、抓住关键句,引领学生掌握思考的角度与方法

在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之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课文中心句、段落中心句、过渡句、主题句,以及流露出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进行多角度的积极思考。这些句子都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意图的关键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课文的过渡句。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者在第5自然和第6自然段运用了过渡句。第5自然段的过渡句是“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句话既点出了游览的具体位置——外洞,又说明了泉水的源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章法结构的作用之外,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帮助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小组研讨、教师指导等方式得出“这样可以让上下文紧密衔接,让文章结构变得更完整”的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教师设置的阅读问题要灵活有趣,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如果太过于死板,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死胡同,导致他們思维僵化,反而不利于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调研和了解学生们的学情,课上和课下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深入掌握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并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避免他们思考时因过于紧张而导致思维受限。对于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领与纠正,避免他们走思考上的弯路,帮助他们掌握积极有效的阅读思考方法。

猜你喜欢
游览自然段要素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秋天
美术馆游览指南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美丽的秋天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