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语言传达与接受过程优化的思考

2022-05-30 10:48张园园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优化方法美术教学

【摘 要】美术教学语言的传达与接受过程影响并决定着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文章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分析影响美术教学语言的传达与接受过程的关键因素,并总结优化此过程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语言传达与接受;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17-03

语言是人们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师应用语言艺术的主要场合之一。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专门的工作用语[1]。由于学科之间性质的不同,其教学语言特点各不相同。本文在基础教育背景之下,基于美术教学语言的独特性,探讨美术教师语言传达与学生接受语言传达之间的有效过程,此过程主要包括传达者、接受者、美术教学语言三个关键要素(如图1),进而着重论述优化此过程的方法。

一、传达者应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知识修养

艺术的发展涉及历史、文化、风俗等多个领域,这对美术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美术教师应该从“专”向“博”发展,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美术技能知識,也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更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教师的知识储备往往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如教师在教学创意美术“房间的一角”时,用多媒体展示《在阿尔的卧室》这幅美术作品,可能有学生欣赏后向教师提问“‘阿尔是谁?”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难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虽然取巧应变的方法也有很多,但一名教师应该追求的是真才实学,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愈来愈多,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不仅会被时代淘汰,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二)提高思想修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这一前提下美术教师应加强人文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如某教师带领初中学生欣赏郑板桥《墨竹图》后进行了如下总结评价:“郑板桥对于竹的喜爱从他的诗句中可探寻一二,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除此之外,郑板桥不惧压力,将百姓置于首位,开官仓赈济灾民,这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其纯真品性也使得他笔下的竹闪烁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某幅美术作品时,如若语言显得过于直白与浅显,就体现不出美术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准,这也会使得学生的美术素养难以提升。“言为心声,语为人镜”,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传达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话语,助力学生思考。

(三)加强语言技能修养

教学语言在具备语言技能要素的基础上融合教育性,语言技能要素主要包括语言规范、吐字流畅、表达准确、详略得当和构思周密等。这里的教育性包括语言的教育性、语言的针对性和语言的启发性。

首先,确保语言的教育性。能否有效传达知识点是衡量语言教育性的标准之一。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之一,更是育人的手段之一,所以语言也应体现育人功能。如在“漫画欣赏”一课中,教师出示一张漫画作品《聚精会神》,并提问:“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作品,谁能告诉老师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这幅漫画描绘了两位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在考试中相互偷看的狼狈相。告诉我们平时要认真学习,不然就会像诗中所说的一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师选择这一漫画有一定的目的,将育人寓于教学之中,既培养学生观察识图能力,也告诫学生要认真学习。

其次,语言的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炼语言,确保围绕重难点进行讲解,并合理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授课。如在“纤维艺术画”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幅纤维艺术作品,与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它所表现的内容选取的是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在材料与色彩的选择上让人觉得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简单的裁减配合着一些巧妙的肌理设计,让图案更加生动。两个图形通过旋转、变形组合成圆形,创意十分巧妙,规整中带有变化。所以一幅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选材要契合主题,色彩搭配要和谐,肌理设计要有特点,形态组织要有韵律。”美术教师针对某一幅绘画作品进行讲解的时候,语言表述要全面、概括,具有逻辑性,并且要注意总结在制作作品时的相关要求。

最后,确保语言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进行,如带有引导性或疑问性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语言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等。如教学完“瓷器风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说道:“如果说造型是骨架,那么瓷面釉色便是肌肤,图案便是它漂亮的衣裳。今天我们用平阳鹤溪缸窑的泥土,你想赋予它怎样的骨架和肌肤,然后给它穿上怎样的衣裳?”类似这样的疑问句或引导句能引发学生思考,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关键。

二、美术教学语言的特点

美术是发现美、创造美、传达美、表现美的学科,也使得美术教学语言有着独特性。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能够感受美、欣赏美,所以教师的语言就要展现出美。美的语言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召力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

首先,美的语言是富有形式美的。这种形式美体现在语调上的抑扬顿挫,使学生在语调的高低错落间知晓重点内容,同时也不会觉得课堂过于沉闷。

其次,美的语言具备内容美。美术是感性因素超过理性因素的学科,感性语言在美术课堂占据主要地位,具体体现在教师赏析美术作品时语言的优美、生动。如教学“服饰欣赏”创意课程时,教师在介绍西藏服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藏族的文化,便说道:“印有佛经的经幡,每飘动一次,风就带着福祉传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老人手中的转经筒,每转动一次,就为世间生灵祈福一次。”美的语言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深化对讲授内容的感性认识。

最后,美的语言的传达要确保传递的直接有效性。美术是一种“可视性”的艺术,“可视”就决定美术教学语言应具有直接性。直接性的语言有利于学生获得信息,但不可过于直白,不能缺少专业术语的表达。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把握美术专业用词的深浅度。如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格尔尼卡》时,就可以用直白的语言介绍画中的形象:“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并进行深入的解释:“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描绘,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教师用直白的语言介绍了画面内容,并在其后解释了这种表现手法的专业名称,兼具言语上的直接和专业性术语的表达,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并且掌握专业的美术名词,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三、优化美术教学语言表达与接受过程的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情感情绪特点,确保语言的针对性

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2]。另外,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且能对其产生某种情绪。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表现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学生会因教师的教学方式、语言传达方式、肢体动作等因素产生某种积极投入心理或者消极排斥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状态良好的美术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会持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情绪的变化。面对初中生,美术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有所不同。初中生情绪稳定性较差,这也要求美术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使用偏理性的话语,并且要蕴含鲜明的教育性。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把握语言的深浅

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的语言传达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进行有效调整。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并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判断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一句话可以用三种不同方式表达:“黄宾虹的山水画浑厚华滋、黑密厚重。”“黄宾虹的山水画总是给人一种用笔浓

重、茂盛繁密的感觉。”“黄宾虹的山水画总是让人感觉到画面异常的丰富饱满。”这三句话由抽象到直接的表达方式对应着从高到低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学生的思維发展能力与对应的语言接受能力应同步,美术教师面对低年级学生,用语应该偏直白浅显;而面对高年级学生,用语应当深刻概括。

(三)了解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与态度,逐渐认识自我是个人成熟的表现之一。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以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我价值,或者以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自我与他人的对比产生自我评价。教师应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以表扬为主,让学生享受喜悦,以防出现厌学等情况。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较成熟,他们从对外的探索逐渐转向对内的探索,这要求美术教师重视学生关注的问题。如教学“认识自我形象”时,美术教师可以设计“在了解自我形象的基础上,能够树立合理的服饰管理观念,增强自信心,感受服饰搭配带来的乐趣以及多元文化的丰富性”的教学目标。高年级学生对自我形象有着极高的关注度,美术教师要抓住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并带入课堂,和学生共同讨论形象的重要性,教学生一些服饰搭配的技巧等。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美术教师可随意找一名学生,让他递一本书给自己,并让其他学生留意他递书的姿势,从而引出整节课的最后部分——基本礼仪,并告诉学生:“漂亮的衣服穿在一个没有修养的人身上会显得黯淡无光。外表美总会随岁月流逝,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才是他保持魅力的关键点。”教师巧妙设置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礼仪对于形象的重要性,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性。

四、思考与总结

学生如何通过一节美术课发展相关技能,获得相关知识,关键因素就是美术教学语言。美术教学语言的传达与接受过程主要包括传达者、接受者和美术教学语言三个关键要素。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要的传达者,学生是接受者。

传达者要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在互动的环节善于转换位置,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提问。但要明确传达与接受是两个主体共同进行的平等对话交流性活动,有了这个前提,交流才会有效开展。接受者有着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创造话题引发学生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中去。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多与教师交谈的机会,以此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美术教师在确保语言具有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前提下,要体现直接性、平等性等特点,以此丰富学生的感知,并促进其感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张园园(199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优化方法美术教学
基于知识元和有色Petri网的应急实施流程优化方法
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方法研究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查询优化方法研究 
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优化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