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路径探究

2022-05-30 03:10李鹏
关键词:话语体系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李鹏

摘 要: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高校不仅可获得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正确方向引领,还能进一步提升创新实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同时完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育人目标。但在当前环境下,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还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话语主体文化自信程度的不足、话语内容的单一、话语方式的落后及话语场域的固定等,都严重阻碍话语体系创新的进程。所以,高校应首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自信水平,助力教育者有效引领话语体系创新的正确方向,并致力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变革教育话语方式及拓展话语场域,从多角度全方位推动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2)03-0107-06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致力于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其能否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对话语体系进行创新,展现出其培育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及话语场域等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只有深化文化自信对构建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引领,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重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新形势,大学生主体特征及习惯的变化、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目标的变化等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而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话语体系可得到方向的引领、内容的深化、形式的变革,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2]。

一、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可获得正确的创新方向和更多样的创新资源,保障创新的实效,同时在此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还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及深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进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坚持正确创新方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效力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属于两种体系,但二者在教育性质层面极为相似。文化自信可为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使其实现更高效的发展。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展现出国家在文化发展层面的方向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文化自信既是重要教育内容,又是发展方向,

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

在展现文化自信与话语体系之间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深化话语体系创新内涵,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话语形式,拓展大学生接受文化自信影响的范围,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教育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只有依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话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完成教育任务,传播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在接受话语内容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全面发展。但当前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多种多样的非主流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高校及教育者应在文化自信引领下创新话语体系,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提升话语体系传播效力,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高水平发展。

(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展现教育话语体系先进性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展现着国家进步和时代变化的特征,再加上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00后”,其在个人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等层面表现出较多新特征,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如还依照传统模式开展,便会表现出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等多种状况,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而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教育话语体系,便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展现话语体系的先进性,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完成新形势下的立德树人任务。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话语内容和更为多样的话语形式,同时还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富有生机活力,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便可实现更有效率的创新,同时借助话语体系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进步,在符合时代变化和要求的基础上展现育人价值,为大学生带来丰富的话语内容和多样化的教育体验,也逐步在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4]。此外,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高校还可在整体范围内拓展文化自信影响,通过教育话语体系营造文化自信氛围,并发挥环境塑造人、影响人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实效。

(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通过话语体系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需要。只有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话语中多样化展现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才能带领学生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培育其文化自信,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身上,所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应以大学生学习实际为主要依据。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在保持文化自信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实现话语体系的有效转化,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展现文化自信对学生的影响,以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接受教育者话语传播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大学生学情实际之间联系不密切,以此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坚定理想信念便缺乏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受到严重影响。而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便可有效突破上述困境,增强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在转变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思想价值观的重任[5]。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存困境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关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及话语场域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高校在话语体系一重或多重层面表现出各类问题,影响话语体系的有效性,也难以实现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创新。

(一)教育者文化自信程度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教育话语的传播主体在话语体系创新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其个人文化自信程度及文化自觉水平,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高校能否完成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教育话语体系任务也带来一定影响。当前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文化自信程度普遍存在短板,也难以有效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一方面,高校在考核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状态及教育实践时,较少涉及教育者文化自信程度,也并未发现教育者在文化自信层面存在的不足。同时,高校还缺少对教育者文化自信的相关培训,教育者缺少深入系统了解文化自信发展要求、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有效途径,提升其文化自信水平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教学育人活动中对文化自信的了解不够深入,自身强化文化自信程度缺乏指导和帮助,便严重限制其提升文化自信水平的效果,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缺乏正确的方向引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多为教材知识、相关政策指导及部分热点信息,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不仅难以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效性,大学生主体也难以形成对教育话语的认同,以此类教育话语内容为基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便难以顺利開展。一方面,当前高校教育者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时,多以教材、教学大纲、相关政策指导等为依据,尚未充分关注学生主体学情实际,此类话语内容不仅难以吸引学生主体的关注,话语内容也难以真正为学生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接受话语内容的效果也有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育人工作时,对其中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难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以此为依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缺乏必要基础,便会形成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阻碍。此外,教育者缺少对学情实际与文化自信要求联系不够,影响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兴趣,以教育话语内容为基础提升育人效果也受到阻碍。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有待创新

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时,未充分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习惯也缺乏重视,导致教育内容多以单一化的方式呈现,难以以此为依据深化教育话语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者对应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的重视程度不足,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难以吸引学生关注,从而影响创新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形成,同时对以此类教育话语展现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造成一定阻碍。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设计话语方式时,也缺乏学生主体的共同参与,导致话语方式与学生主体存在较远距离,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难以以此为依据实现文化自信视角下教育话语体系的有效创新。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有待拓展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多依靠教室、报告厅等固定化场域,教育时间也较为固定,难以持续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深化对学生主体的影响,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教育话语体系也缺乏系统支撑。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教育较为固定,高校难以与家庭及社会形成教育密切联系,教育话语对学生的影响受时间和空间双重限制,鉴于教育话语场域在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较为固定的话语场域便成为创新话语体系的阻碍因素。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环境中人文关怀氛围营造不足。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环境时,文化自信深刻内涵及多重形式融入较少,难以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随处可见的影响,也难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学生的影响,进而成为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教育话语体系的阻碍因素。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

为有效解决各类问题、突破现存困境,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共同努力,从密切联系文化自信与教育话语体系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各类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探寻创新路径,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及话语场域等多层面实现变革,为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整体性创新奠定基础。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文化自信,引领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传播教育话语的重要主体,其自身文化自信意识和程度对教育话语体系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教育者是否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直接影响着教育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创新。所以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效力,高校应关注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并注重提升教育者文化自信水平。首先,高校应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文化自信水平和育人能力的考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设置专门的考核机制,全面真实地反映教育者在文化自信层面的素养。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完善教育者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在保证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从多角度考察教育者在育人活动中的表现,及其在日常育人过程中对教育话语的传播情况,并通过创建动态化监管机制充分反映教育者文化自信涵养,明确教育者队伍在文化自信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在引领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过程中的不足,为后续设计培训体系、开展指导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提供文化自信相关培训及学习交流机会,为教育者提供深入了解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之间联系的便利途径,并结合当前教育者文化自信涵养及现实水平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者文化自信,帮助教育者真正成长为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话语体系的有效引领者[6]。在培训中,高校应结合本校教育者队伍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既要关注文化自信总体要求,又要联系本校办学实际,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切实有效的系统培训,帮助教育者全面系统了解文化自信要求及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话语体系的策略。同时高校还应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训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互动及合作探究中完成培训任务,并为教育者提供创新教育话语体系的锻炼和指导,切实帮助教育者提升文化自信水平,也强化其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话语体系的能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在日常教学育人工作中时刻以文化自信传播者及培育者为引领,并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培训及学习交流,明确自身与文化自信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发现自身在构建及创新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自信育人能力,也切实引领话语体系创新。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以文化自信提升的话语吸引力

话语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创新话语体系,必须重视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和优化,以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内容深化学生主体对文化自信的认知和认同,并在此过程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首先,在选择及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时,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调查研究本校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学情调查,充分掌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用的内容基础。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高校及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先进且科学的方式收集学生相关信息,调查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了解程度及学生思想观念层面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度,为后续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话语体系提供有效参考。其次,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学情基础及文化自信发展要求,高校及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以此支撑教育话语体系在内容层面的创新,也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面性。为此,教育者应在文化自信深刻内涵的引领下,重点挖掘教育中多样化的中华文化内容,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从各类课程教材中挖掘多种文化元素,辅导员可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留意文化自信资源,如此通过多种多样的挖掘及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便可得到更全面的优化和创新。最后,高校及教育者可在依据学情实际、文化资源等基础上优化话语内容,在文化自信角度下展现教育话语的吸引力,既发挥文化自信对话语体系创新的引领作用,又以文化自信吸引大学生对教育话语内容的关注。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密切联系学生学情实际,在以文化自信深刻内涵优化教育话语内容的同时,引领话语内容满足学生主体需求,进而提升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在奠定话语体系创新内容基础的同时强化教育话语的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多样化融合文化自信提升话语亲和力

话语方式是话语内容的有效载体,话语内容需借助话语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高校还需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变革,在教育话语多样化展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展现教育亲和力,也积极推进话语体系的有效创新[8]。首先,高校及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习惯,为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提供参考和依据。教育者应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深入学生主体的学习生活,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发现其话语习惯和特征,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明确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话语习惯。其次,教育者应参考大学生主体话语习惯,密切联系文化自信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教育实际的多种话语方式。为此,教育者应树立创新意识,在全面认识话语方式对传播效果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变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多样化发展,也为文化自信在教育中的融合提供多重载体,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可有效被学生接受,并蕴含较深刻的文化内涵,能真正在传播过程中达到思想政治育人效果。最后,教育者应吸引学生主体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变革,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升话语方式亲和力,提升文化自信多样化内容的传播效果,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整体创新提供多重支撑。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不仅应从学生主体角度考虑教育话语方式的变革,还应将学生主体融入话语形式设计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丰富内容进行多样化输出[9]。为此教育者可采用信息技术变革话语方式,采用短视频、动漫、表情包等方式承载具有文化自信深刻内涵的教育话语内容,以此展现教育话语的生动性,也展现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话语形式的变革。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全方位展现文化自信对话语体系创新的影响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对话语场域的拓展也是重要环节,只有突破常规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固定化的场域,高校才能全方位深化文化自信影响,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话语体系才能获得更有利的环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也可在人文关怀浓厚的氛围中实现新型话语体系的有效落实。首先,高校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学校、家庭、社会及网络,确保文化自信对学生影响的全面性。为此,高校应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三方协作共同构建育人文化场域,促进教育话语对学生影响的全方位性,同时高校还应指导教育者占领网络空间,教育者应结合文化自信的方向引领和高校的帮助,积极开创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将教育话语影响深入网络空间,在学生主体网络生活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为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方向引领,也增强话语传播效力。其次,高校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场域,提升教育话语对学生影响的持续性。高校应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安排时,注重大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确保其在校学习期间都可接受教育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育话语,持续深化教育话语的育人效力,保障学生接受教育话语的时间,也提升话语的影响力。最后,高校还应关注校园环境中人文关怀的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既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人文关怀,又展现文化自信的深入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场域支撑,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即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也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10]。

参考文献:

[1]陆风.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119-128.

[2]田佳佳.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新创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7):52-54.

[3]胡刚.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融合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92-98.

[4]毛延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提升的语用向度[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176-180.

[5]张九童,张金福.高校思想政治课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省思、应然优势、话语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40-42.

[6]李超民,茹奕蓓.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17,40(5):172-180.

[7]汤亚玲.基于价值观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4):50-53,59.

[8]王晶.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40-43.

[9]朱婕.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话语的生成、逻辑及创新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20,41(8):23-28.

[10]吴琼,林冬芳.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89-94.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I Pe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 China)

Abstract:Innova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obtain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but als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promote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owever,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fac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single content of discourse, the backwardness of discourse methods, and the fixed discourse field, all of which seriously hinder the discourse system innovation.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help educators effectively to lead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devote themselves to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changing the way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and expanding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編辑:邹蕊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