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22-05-30 07:52钱承英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2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留守儿童农村小学

钱承英

摘 要:目前,在社会生存压力影响下,许多农村家庭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适龄儿童成为留守儿童,其心理在成长中因外界环境等影响而发生转变。为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可以健康成长,需要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在科学的心理教育引导下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小学教学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尤其是农村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重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心理引导,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渠道,使儿童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并在班级中建立健康中心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等策略,将会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帮助并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为表现

(一)性格孤僻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当中缺乏父母教育,导致其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告知其他人,而父母也因为一些原因,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由于其年龄原因,心智还不够成熟,不能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封闭的心理状态,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愿和同龄人一起玩耍。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产生了十分敏感以及自卑的心理状态,认为周围的人都会瞧不起自己,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都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正常地面对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儿童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形成不良的成长状态。

(二)逆反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导致其长期缺乏安全感,在社会中没有归属感。不良心理问题的长久积压,使留守儿童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课堂学习中,不认真听讲,甚至出现睡觉、逃课等不良现象,在学校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在自身出现问题时也不能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童年阶段对成长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童年时期所塑造的人格、交际能力、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儿童而言,童年阶段不仅是对人格塑造、心理承受能力、知识开发以及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还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空间拓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关系失衡等不良因素,当孩子长期缺乏父母关怀,就会对社会产生没有归属感的负面情绪,进而逐步疏远社会生活,封闭自己。

(二)倾诉对象方面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当他们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及时地与父母沟通、交流。因此,他们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朋友,然后是老师,最后才是监护人。当留守儿童与朋友进行分享时,由于朋友大多是同龄人,因此,朋友有时候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一部分朋友会将留守儿童倾诉的内容传递到其他人那里,而其他人会用这些事嘲笑他们,导致了留守儿童与朋友之间逐渐产生间隙,越来越不相信别人,逐步地封闭自己。向老师倾诉时,由于儿童对老师存在一定的畏惧感,当留守儿童真正遇到问题时,也不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只会把遇到的问题默默地藏在心里。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对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进一步导致留守儿童不愿意去上学,不仅影响了其对知识的学习,还无法有效树立留守儿童正确的价值观。

三、班级中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心理引导

在农村小学班级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此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项工作内容的有效开展,需要其重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而进行心理引导。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有语言的教育引导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总结,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的、趣味十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内心不良的思想状态,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例如,班级内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大抵相同时,班主任可以创建游戏活动,要清晰明了地设置游戏活动的规则,安排多样性、综合性的游戏内容,既符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具有非常强的教育特色,這样当留守儿童与班级内其他学生进行游戏互动时,会感觉到大家都一样,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找到努力的方向,从而积极端正心态,消除不良的想法,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二)重视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

在农村小学班级中,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不足,班主任需要重视在班级中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班级中经常开展的交流活动是主题班会。如开展学习交流班会。学生会在此次班会中将自己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心得与其他学生和班主任分享,这时,班主任会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解决。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设以“心里话交流会”为主题的班会[1]。其开展形式要与平时班会开展形式不同,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开展。班主任在班会开展前可以这样引导:“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心里话交流会,但并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以匿名信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对这样的班会形式感到好奇,而且是以匿名信的形式进行表达,让学生可以放心书写。在班会中,留守儿童也会放心地将心里话与疑问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可以让其感觉到没有被区别对待,并能让其安心、放心地进行文字记录,写出内心真实想法。最后,当所有“匿名信”都写完上交后,班主任要对每一封信进行细心、耐心阅读,最终发现留守儿童的内心渴望,以此做出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开展多样性体验性的心理成长活动

农村班主任在开展多样性、体验性心理成长活动时,要重视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性,以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设计不同的、个性化的心理成长活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知识[2]。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班主任充分结合教学经验,留意留守儿童性格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成长活动设计。例如,班主任可以设计活动让班级所有学生都“动”起来,每日有事情可做,有问题可解决,从而逐步体会到他人的困境,做到理解、沟通、体谅。如“值日生”的设计,这个值日生与平常的卫生值日生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说其管的内容更全面、涉及的学生个体行为更深入。这样的活动设计目标,可以使留守儿童在“值日”中,与其他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感受到有效交流互动的重要性,从而以此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敞开心扉,与父母多进行言语沟通、互动,最终使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建立班级心理健康中心

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学班级中的学生在40名左右,其中留守儿童占有一定比例。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时,难以从全班学生中精准找到需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学生,所以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有效。为此,必须将一对多的这种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模式转变为多对一。简单来讲,就是在留守儿童有心理疑惑想要和班主任沟通时,可以主动找到班主任进行语言交流,主动寻求帮助,这样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模式会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有效帮助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为此,需要班主任在班级中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例如,班主任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多种心理复杂影响因素,从而将班级内的“心理辅导中心”以“暗号”的形式开展。具体可以这样操作:班主任在讲台的一角,安置一个笑脸盒子。当学生有想要倾诉的想法时,需要班主任的帮助时,可以在笑脸盒子中留言。这样当班主任知道后,可以找合适的时机,与留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

(五)重视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开展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究其最终的成效结果,只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3]。若想获得更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缺少任何一方的辅助教育,都将会使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对学校而言,要重视积极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即使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到学校参加亲子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但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拍摄一段视频或录制一段音频,以此表达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心。对于社会教育力量而言,可以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向留守儿童传递关爱,使其知道在社会中也有很多叔叔、阿姨在关注他们,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其传递爱心。而对于父母而言,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需要父母在外工作的闲暇之余多与留守儿童沟通,将交流的内容多放在日常生活上,少一些对学习的督促,多一些心灵上的关心,使其感受到父母之爱、亲情之浓,最终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健康成长。

(六)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

农村小学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占比较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些心理问题:(1)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2)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容易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3)叛逆、逆反心理情况严重,虽然目前有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但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更敏感,常会因同龄人或长辈等的语言而产生对抗情绪。(4)电视、网络等娱乐成瘾。(5)行为不遵守规范,形成道德缺失,易形成消极心理。综上可以看出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纠正并转变其心理状态的主要手段是重视引导留守儿童,并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有研究调查,若一名学生长久地被贴上一个标签,那么其就会一直朝着标签的方向转变。例如,一名学生是优秀的、孝顺的人,其一直在这样的标签影响下会一直积极向上,做一名有正确“三观”的新时代少年。但若留守儿童留给外界的印象是存在以上五种心理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其长久在这样的标签影响下会逐渐转变为问题儿童。为此,农村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引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使其明确,在班主任眼中,在同学眼中,甚至在社会大众的眼中,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这时,班主任在开展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或心理辅导交流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是平和的,是愿意与人倾诉,与人和平沟通的。在这些基础工作开展并影响下,留守儿童的自信将会逐渐建立,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责任,明确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更多心灵激励,促进其全面、综合、健康成长。

(七)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科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其形式需要多样化、新鲜化和科学化。当班级中有留守儿童时,若班主任不注意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开展形式,还可能会引起留守儿童的心理误解,从而认为自己被区别对待,这种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严重偏离,甚至起到严重的反效果。为此,农村小学班主任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内容时,要慎之又慎,给予高度重视。学校是一个教育的大环境,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习多个学科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都是参考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专门设置并编写的教材,同时这些学科间也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为此,农村小学班主任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多个学科教学中,使其自然地植入留守儿童的心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和心理引导方向。例如,小学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是非常适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学科,其中涉及很多人文道德、法治观念和富有情感的社会交往等的引导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此外,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并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方便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在交流会中将阅读心得、心得体会畅所欲言,获得自信,这样班级中会营造一个轻松、向上的学习氛围,利于留守儿童成长。

总而言之,为了顺利开展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应当结合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留守儿童在班级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健康的身心狀态投入学习中积极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明,刘红.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45-146.

[2]刘金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2021(32):21-22.

[3]汪建祎.农村小学班主任留守儿童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J].学周刊,2020(8):169-170.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留守儿童农村小学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