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戏:胶东半岛的弋阳腔

2022-05-30 10:48李世惠
走向世界 2022年25期
关键词:弋阳腔高腔莱州

李世惠

蓝关戏是流传于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元代形成的江西弋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开创了一个光辉的新纪元,与昆曲并称为“剧坛两大盟主”。明代末年,弋阳腔发展到高腔,风靡全国,也传入莱州境内。后几经演变,蓝关戏逐步形成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与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胶东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的戏曲剧种。这古老的民间戏曲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关戏的渊源流变

蓝关戏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传说:一说是“蓝关戏”主要剧目以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祖韩愈,一生坎坷,处处过难关,遂取难关的谐音“蓝关”;另一说是“蓝关戏”的帮腔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称之为“南官戏”。

据有关记载和著述表明,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在莱州的萌生与兴起,坊间有两种传说:一是明末清初,外地高腔戏班常来此地演出,影响深广,后经当地人的照搬、模仿,逐步形成了蓝关戏;二是清初,弋阳高腔传入北京,莱州金城镇的龙埠、东季两村在北京做“估衣行”的生意人从那里学来高腔(生意人卖估衣唱高腔,以此招徕顾客),由此传回老家而渐次发展起来。上述传说虽有不同,但蓝关戏是在明末清初受弋阳腔影响孕育而成的起因却是一致的。正如莱州籍戏剧家马少波所言:“南官(蓝关)戏也是高腔的一种……在明代末年已经流行,其流行地区是我的家乡——山东掖县龙埠、马回沟、李家疃以及与招远县相毗连的一带村庄。” 此后,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以及木偶戏、皮影戏等剧种的熏陶影响,又经过与当地语言、民歌、小调、海号的结合,产生易语、易调而歌的变化,蓝关戏终于演变成一种新的地方戏曲剧种。

据莱州东季艺人季风仪回忆,当年他在绘制“蓝关戏脸谱”时所参照的摹本扉页上有“清朝道光二年重绘”的落款。莱州龙埠张春吉等老艺人介绍:当年他们誊抄《罗网洞》等剧本时,原本上有“清朝道光五年”的字样。另有存留于今的盛服装道具的木箱上“清朝道光二年”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辨。凡此种种,有力证明了蓝关戏在道光年间已相当兴盛。

莱州民风,崇尚礼乐,由来已久。大凡庆典贺喜,酬神巫祀,必是鸣锣击鼓,笙箫管弦。明清以来,梆子、昆腔、柳子、皮簧等诸剧种相继流入莱境,争奇斗胜,各展异彩。同时,形形色色的流浪艺人也频频持琴到此献艺传艺。莱州人“好经术而矜功名……不贱商贾”,在外做官、经商者较多,其中有些人在北京做“估衣行”生意,免不了要唱高腔招徕顾客,对高腔的情有独钟便随着他们往返家乡而渐次发展成为当地人的习俗。这种内需与外因的交互融合,有力促进了莱州民间文艺的交流与发展。因而,弋阳高腔在明末风靡全国之时,能很快流传至莱州并扎根落户,也就不足为奇。

经过清初的兴起与发展,到了清代道光初年,蓝关戏已进入盛行时期,相继涌现出以龙埠、东季为代表的十几个“连字班”和一大批专攻此业的会唱者。东季班以演《东游记》为主,称“文蓝关”;龙埠班以演《西游记》为主,称“武蓝关”。这一文一武,轰动当时。蓝关戏由此蓬勃崛起,辐射四乡,一度遍布莱州境内。道光末年,招远艺人从莱州学去了《八仙过海》等剧目,从此,蓝关戏在招远境内开始流传。

光绪年间,每逢庙会、山会、喜庆活动时,各村艺人便云集一堂,切磋技艺,同台演出,这大大促进了艺人们艺术上的相互借鉴与提高。因地域的差异,蓝关戏逐渐形成了以龙埠、东季为代表的东、西两路。“十里蓝关音不同,音同唱不成”,正是蓝关戏风格多样的真實写照。至此,蓝关戏声名大噪,远近闻名。

流行在莱州民间的蓝关戏班社历代相沿,成为传统。其班社半农半艺,农忙务农,农闲授艺。班主称为“师傅”或“会长”,多为当地艺高望重的艺人或学员自己的父老长辈,学员则是当地的晚辈青少年儿童,往往是邻里相授、父子相传,年复一年,培养了一代代的蓝关名伶,衍生出一拨拨的艺术流派。

蓝关戏的表演特征及艺术价值

蓝关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出之多。剧目的来源一部分是根据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主要演唐僧取经的故事;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主要演八仙过海的故事。单本戏有《湘子出家》《湘子还家》《终南山》《下海要宝》《闹海》《火焰山》《闹天宫》等数十出之多。道光年间,龙埠艺人张君柴编写的《乌计国》一戏,光绪初年,龙埠文人张云贵写了三年的《刘全进瓜》一戏,成为蓝关戏久演不衰的经典保留剧目。

蓝关戏演唱形式为“帮、打、唱”三位一体,即一人在台上独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其伴奏只有打击乐。“帮、打、唱”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

唱腔是蓝关戏音乐的主体,由多种曲牌的联曲组成,常用的唱腔曲牌有:高腔、平腔、悲腔、老腔、昆调、赞子等。同时,还揉进许多乡土风味的民间小曲、民歌等,使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帮腔是蓝关戏“帮、打、唱”结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七分帮、三分唱”之艺诀。帮腔的演唱以真声和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既幽雅纤细,又粗犷豪放,给无伴奏干唱的蓝关戏增添了活力和光彩。

打击乐是蓝关戏音乐的另一显著特征,它以奔放的气势,鲜明的节奏,凸显出蓝关戏的艺术特色。只用打击乐伴奏,没有丝竹管弦应和,“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正是对打击乐在蓝关戏音乐中重要作用的形象诠释。

幾百年来,蓝关戏一直处于以“干唱为特点的徒歌形式”,形成了“帮、打、唱”三位一体的独特音乐风格。蓝关戏与当地民俗相依相随,通俗易懂,顺口可唱,诙谐有趣,深得当地人们的喜爱,得以日臻完善和世代相传。

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不同地域声腔剧种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坚持自己特色、汲取诸艺之长而融合发展的历史。源于古老弋阳腔的蓝关戏,至今不仅继承了弋阳腔之古风,而且带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存留于世,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蓝关戏的丰富内容与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全国其他高腔剧种中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民族音乐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蓝关戏绵延不止、生生不息的历史经验,对保护和传承民间文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借鉴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蓝关戏契合莱州民风民俗,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愉悦,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闺女外甥鸡,不如蓝关戏”等赞语,表达了当地民众对蓝关戏喜闻乐见的心声。大众爱蓝关,蓝关才发展。

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靡全国的弋阳腔,早已销声匿迹,几成绝响。然而,在美丽富饶的莱州北部边陲及周边地区至今仍活跃着弋阳腔的遗脉——蓝关戏。这是莱州历代艺人呕心沥血、艰苦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当地前辈先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更是胶东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

Languan Opera, an old high-pitch opera in Laizhou and Zhaoyuan among other places, evolves from Yiyang Pitch in Jiaodong. Yiyang Pitch was formed in Jiangxi in the Yuan Dynasty. It ushered in a new glorious epoch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s. It was called the “leaders of the theatrical circles”along with the Kun Oper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Yiyang Pitch developed into a high pitch and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China. It also spread in the territory of Laizhou. Through evolution, Languan Opera gradually shaped the pitch features of changing dialects, followed and imitated the representation form of Yiyang Pitch with drum-like rhythms and loud pitches, and absorbed the elements of folk tunes in Jiaodong and other operas. This old folk opera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the first group of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s centuries pass by, Yiyang Pitch has lost its national popularity and is almost extinct. However, Languan Opera, a descendent of Yiyang Pitch, is still active i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beautiful and abundant Laizhou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猜你喜欢
弋阳腔高腔莱州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劫后华夏再杨帆(弋阳腔)
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上市公司拟出资1950万美元整合莱州矿山及石材产业
山东莱州三个饰面用花岗岩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清代戏曲理论批评视野中的“弋阳腔”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弋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