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2022-05-30 10:48曹阳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通辽乡村振兴战略集体经济

曹阳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立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通辽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通辽市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优质农畜产品供给不足,农牧业科技含量不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补齐这些短板,才能夠积极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集体经济;通辽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系。报告中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三农”问题成为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也体现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是应对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客观选择。“十三五”时期是通辽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攻坚阶段,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面临着许多发展的困难和压力,所以要求我们探索一条解决困难,消除压力之道。

一、通辽市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

通辽市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3.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7.41万人。2019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56元,分城乡来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127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23元。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辽市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节水农业走在全国的前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肉产量多年居全区首位,农村牧区面貌明显改善。

(一)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扎实做好产业扶贫。2014年以来,通辽市各级党政机关努力完成减贫任务,不仅在本地实现了上万居民的脱困,还使得本地的贫困产生概率显著下降,整个农区和牧区的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提升,为本市下一步任务开启了较为良好的势头。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贫困户收益,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贫困户脱贫后进行针对性后续扶持和跟踪观测,从而力保前期的减贫成果能够得到巩固,从源头上杜绝返贫概率,积极协调城区与村镇扶贫资源的调配,最终保证每一位处于困难状态中的居民获得实际的扶助。开展“扶智、扶志”教育活动,聚焦“领头雁”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在行动”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抓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举办“农民夜校”“讲习所”以及脱贫典型事例宣传,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二)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辽市全面打造“九链五都一市一城”发展思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围绕具有市场优势的农牧产品,比如肉牛、红干椒等,进行大量的产业资源投入;其次,进一步在全区域推广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的适用,从而使得第一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总量都处于稳步提升状态;再次,围绕核心产品进行产业加工链条的持续拓展,建设专门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园区,力主控制产业上游;最后,要结合目前的环保政策,运用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园区经营,积极引入环保科技和净化设备,使得产品的绿色属性得到消费群体的认可。目前,为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托本地42家农牧业龙头企业,努力推广“养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合作育肥猪场,余粮堡御景苑温泉等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中国旅游日暨世源养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旅游经济总量达到67.8亿元,增长6.3%。

(三)“精准”方略,振兴乡村

为了将扶贫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必须使其被精准运用到关键节点之上。通辽市积极把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以推进精准扶贫为抓手,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优化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围绕村镇居民的如厕问题,积极开展公共设施建设,委派专门的队伍进村指导和宣传,从而使得乡村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此外政府还积极投入人力和资源到基层进行矛盾调解工作,引导居民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最终使得绝大部分纠纷能够及时被化解。

二、新时期通辽市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通辽市的管理在精准扶贫、优化农村经营结构、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和风俗文明程度上有很大的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群众。应该说成绩来之不易,工作值得肯定,但是也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在具体实践中通辽市乡村振兴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化层级有待提升

通辽市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深度加工不足,例如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供应上,精深加工和再加工率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整体效益低下。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导致通辽市很难出现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产地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科技化程度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总量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下成为通辽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据统计,目前通辽市每万名农民中仅拥有2.21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辽市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先进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在人才建设方面,部分村的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后备年轻干部不足。

(三)农村产业发展能力欠缺

大部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创业成功率低,带动农民致富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创业创新氛围不浓。没能更好地依托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以及文化特色等自身优势打造出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都不强。

(四)制度支撑力度不够

农村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限制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例如,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妨碍了农业竞争力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村财政、金融体制配套滞后,特别是农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农业融资困难较为突出,多数农业产业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新时代通辽市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农村问题。

(一)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成熟优化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城区建设面积在积极进行扩充,周围的农村和乡镇也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规划之中,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盘活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使得城市和乡村能够在人员、资源、资金等方面进行良好交互对接,关键是要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最终实现这些区域的振兴目标,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基层社会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

为了加深融合程度,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转变统筹思路,不仅要将农村地区纳入整个区域的经济产业链条,还要积极改善村镇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运用城市行政管理服务模式改善农村地区的公共管理秩序;其次,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利用市场化改革机遇,设计较为科学合理的土地要素流转政策,使农区和牧区闲置土地被利用起来,吸引城区和外地的资本进入农牧产业;再次,要结合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情势和消费市场的特定,运用线上营销的模式,为本地优质农牧产品建立销售渠道,甚至直接吸引消费者到本地的农业园和牧场进行线下采购;最后,要鼓励农村地区的居民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比如建立生产小组、小规模工商企业等,聚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使得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更加现代化,价值链条进一步延展,最终为参与主体创造更多收入。

(二)明确乡村功能定位

虽然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已经显著下滑,但是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的地位始终是不会动摇的,我国城市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关注到边缘乡村的利益。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经营模式已经日臻成熟,因此“三农”问题需要再一次被提出,下一步各地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如何盘活这一基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力,如果不做好积极的政策法律准备,难以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充足的依据的,各党政机关应当在这次的扶贫工作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和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自20世纪8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农村地区为全国商品经济发展提供巨量的原材料和较为低廉的人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农村居民的伟大贡献值得被铭记,同时我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探索振兴策略,力图使得这些地区的居民获得回馈,帮助乡村融入市场化经济的发展生态之中。首先,應当明确在乡村地区引入市场发展理念和要素,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的,因为农村地区拥有实际存在的土地、人力以及环境资源等,因此在保证基础农牧产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将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理念融入新的发展规划之中,保证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将现代城市的元素稳妥地安排进入乡村环境之中。此外,要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各项服务支持,引入现代农业生产器械和农学科技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去,同时配备专业的农业研究员进行指导,从而使得本地的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能够显著提升。今后我国将以农村发展为主题,进行全方位的法律法规设计,在各地建立起规模化的乡村发展政策体系,从而使各种发展规划能够有直接规范依据,彻底将农村存在各种生产要素纳入到市场化经营的过程中,同时鼓励各地的农民和牧民成为经营主体,按照一定的商事组织形态,不断提高组织的集中程度,最终在各地建立农牧业公司,为本地农村居民创造更多收入。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重点突破。首先就是要将农村地区存在的资源进行转化,使之具有市场化发展的要素,围绕可行的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政策修改和法律规范调整。目前全国各地农村地区已经在开展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权分置制度,目的就是要对过去严格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这些土地参与到市场之中,吸引城市和外地资本,帮助本地农村发展农业和牧业,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发展理念和现代生产技术等。为了弥补当前农村地区的一般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力的不足,要围绕乡村农业和牧业发展设计一批新型职业,鼓励青年人到农村地区担任具体的管理职务,同时制定人才政策吸引农学人才到广大乡村开展实验和调研,为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各种建议和方案,最终使农村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

(三)以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健全农业结构调整的生产服务机制。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成果只能满足家庭需要,即便存有剩余,也没有对应的销售渠道来与之承接,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的理念,许多地区的农民和牧民并没有接触过市场经营理念,同时当地也没有建立起产业基础和服务支持体系。此外为了夯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需要引导本地的居民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创造新的附带价值,通过新增的利益回报,刺激这些生产者的劳动和经营观念,使新的技术和器械被引入到这些地区。新时代下,构建农业品牌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是极有必要的,为各地的农牧产品、农业企业、农业和牧业区域提供扶持,首先就是运用商标权利的知识,将具有地理特色的农牧产品进行专门登记,同时联合专业的农业研究机构,对产品进行质量认证,然后地方政府再为这类核心农产品提供各种支持,包括利用财政手段、政策手段、金融手段,最终为其建立完整的产品发展链条,成为全国市场上的特色产品。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农牧产品,仍需要严控质量的关口,利用信息传播技术以及精准营销的方式,为这些产品打开销路。

探索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的新模式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过往的农村地区的生产成果在经过层层的压价之后,农民所获得的收入有限,为了改变这种形势,让定价权掌握在农村居民的手中,同时也为了城市的物价有所下降,需要将中间的各种代理和运输环节进行层层削减,保证农村地区的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市场,所获得的生产利益也是合乎市场价格形势的。为此可以考虑在生产环节建设专门的合作生产组织或者农户联合生产小组,而在销售环节则成立专门的企业或者平台,建设线下和线上的销售通路。同时也可以联系周围的单位、企业、便民机构等,进行生活材料承包,比如与中小学校的食堂建立稳定长久的供应关系,使这些贫困地区的农业成果具有稳定的销路,当然城市中许多居民超市的管理者,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采购小组,与这些贫困农村建立长期供货关系。

(四)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这一代的年轻人应当回首20世纪的下乡活动,要知道一切的发展都是需要回归到农村。因此未来各地应当积极鼓励各种专业人才深入到贫困农村开展调研,提出具体的振兴方案,以人才资源为基础,吸引外界的资源和资本。

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念好“招才经”“引智经”。激活农民自力更生的创造动力,燃起群众干事创业的实干热情,形成农民自主、农村自富、农业自强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以主人翁意识、主人翁姿态,去建设美丽家乡、续写美好乡情,乡村振兴才会更加圆满、更加扎实、更加有力。

(五)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

使乡村面貌整洁有序应当是新时代农村治理的具体目标,目前主要就是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这一问题具有实际复杂性,需要管理机关进行仔细考量。

目前,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垃圾,实际上反映了农村地区公共管理理念的缺失,当然也牵涉农村居民社会礼仪观念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治理活动中,應当改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观念。

现代化的农村不仅包括产业发展,也包括具体的公共卫生治理,在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上,由于各地没有进行提早准备,因此在问题严峻之后则会面临极大的管理压力。前期的清理工作只能依靠财政投入,但经过整治之后,为了防止反复,则需要将这一问题转化为商业项目,吸引外部的民间力量来进行解决。此外垃圾分类政策在一些城市出台,目前农村地区只能是积极倡导,因为教育水平的差异,前期的措施可以适当强硬,比如设置合法合规的惩戒手段,从而使得农村居民在受到处罚之后能够改变一部分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是长久之计还是依赖这些居民自主学习相关科学知识,理解分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的保护价值和意义,最终才能够感恩自然对我们的供养,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行为。综合来看,这项治理任务应当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够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通辽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通辽政府网,2020-03-12.

[3]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2-10.

[4]崔晓彤,赵冲.乡村振兴视阈下优化乡村治理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08):30-31.

(作者单位:中共科尔沁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通辽乡村振兴战略集体经济
高中生生涯规划需求与现状调查——以通辽地区为例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论通辽地区蒙汉语言接触现象的研究意义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通辽地区玉米膜下滴灌机械化种植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