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5-30 14:36崇秀梅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21期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麻醉效果

崇秀梅

【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中医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传统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麻醉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及麻醉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75.00%(38/40),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对照组更好(P<0.05);研究组患者各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更短,麻醉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在术后12.h、24.h、48.h的疼痛得分均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距具有统计性(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仅有1例发生头晕头痛现象,而对照组患者发生心率减慢情况1例、呼吸抑制1例、恶心呕吐1例、头晕头痛3例,研究组发生麻醉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2.50%比15.00%),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提高麻醉优良率,镇痛效果显著,麻醉维持时间长,安全性高,值得在上肢手术患者麻醉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镇痛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1-0132-04

上肢手术部位较多,主要包括手部、腕部、肘部、上臂、肩部等,包括数百种的手术术式,因此每种术式对于麻醉方法和效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其中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各类手术最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臂丛神经麻醉阻滞是指臂丛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进针位置,会直接影响着麻醉的效果[1-2]。以往临床上传统穿刺进针方式主要是通过操作者以解剖标志为依据进行神经定位,这种方式受到麻醉医师的专业能力、麻醉经验等因素影响,常无法准确找到最佳的注射位置,需反复试针,且易损伤血管及神经,操作难度较大,且阻滞效果常不理想,不良反应较多,另外术中常需追加辅助药物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3-4]。近年来随着超声定位技术的日趋成熟,在B超引導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准确观察穿刺针尖的走向,监视局麻药分布情况,同时可避免不必要的神经及血管损伤,极大地提高神经阻滞效果[5]。本研究从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中医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中筛选出与本研究相符的80例患者,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中医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2例(55.00%)、18例(45.00%);年龄23~75(48.63±4.57)岁;体重45~80 (61.32±3.17)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有19例,Ⅱ级有21级;10例患者手外伤神经血管肌腱断裂,8例患者尺骨桡骨骨折,5例患者掌指骨骨折,4例患者肱骨下段与尺骨鹰嘴骨折,4例患者上肢肿瘤,5例患者动静脉瘘,4例患者为其他疾病。研究组中男、女分别为23例(57.50%)、17例(42.50%);年龄22~76(47.86±4.43)岁;体重44~78(61.56±3.24)kg;ASA分级:Ⅰ级有21例,Ⅱ级有19级;11例患者手外伤神经血管肌腱断裂,7例患者尺骨桡骨骨折,6例患者掌指骨骨折,4例患者肱骨下段与尺骨鹰嘴骨折,3例患者上肢肿瘤,6例患者动静脉瘘,3例患者为其他疾病。两组患者以上资料比较没有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已经明确诊断,符合上肢手术的要求;(2)ASA分级:Ⅰ~Ⅱ级;(3)患者以往的就诊记录均有记载;(4)患者对研究内容熟悉明白,同意参加且签订有效的协议书。

排除标准:(1)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2)手术及臂丛麻醉禁忌症者;(3)有皮肤感染情况的患者;(4)穿刺部位破损的患者;(5)精神及认知障碍、行为异常者,不能有效配合医护人员的患者;(6)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室后均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在传统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去枕平卧,肩下垫软枕,头转向健侧,患肢贴近身体,标记穿刺点后常规消毒,从肌间沟内找到异感穿刺注射1 mg/kg盐酸利多卡因(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816,规格5 mL∶0.1 g)与罗哌卡因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08,规格10 mL∶75 mg)的混合液(浓度均为0.25%)。

研究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健侧侧卧或患侧头抬高且偏向对侧,确保患侧手臂同身体紧贴,选择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8~10 MHz,在探头上包裹无菌套并涂抹耦合剂,短轴上确认颈动脉,探头沿颈部横向向后移动。 在短轴上肌间沟臂丛神经根(较暗环形影像),从肌间沟路径开始麻醉,采用中位线进针,在B超下可以看到穿刺针的前端碰到臂丛神经后,在神经刺激仪的刺激下发生上肢抽搐,当回抽针管中无血液、无脑脊液时注入1 mg/kg盐酸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浓度均为0.25%),可根据情况追加麻醉药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麻醉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及麻醉安全性差异。(1)麻醉效果评价标准[6]:术中完全无痛感,无需辅助麻醉用药为优;术中疼痛轻微但可忍受,需辅助舒芬太尼镇痛为良;术中疼痛明显无法忍受,需调整麻醉方案为差;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00%。(2)麻醉相关指标包括麻醉起效时间(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麻醉维持时间、麻醉完成时间。(3)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分值范围是0~10分,评估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越轻[7]。(4)不良反应包括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头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软件包来处理数据。计数数据使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使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75.00%(38/40),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对照组更好(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各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而麻醉维持的时间比对照组延长,统计学有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得分均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距具有统计性(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麻醉安全性比较

研究组患者麻醉后仅有1例发生头晕头痛现象,而对照组患者发生心率减慢情况1例、呼吸抑制1例、恶心呕吐1例、头晕头痛3例,研究组发生麻醉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有显著的降低(2.50%比 15.00%),比较差距具有统计性(P<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由此带来也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往传统的经验医学不断的被替代。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其阻滞效果常受进针位置的影响[8]。臂丛神经主要是C5~8、Tl节段脊神经前支组成的,另外臂丛神经也会含有C4、T2前支部分神经纤维,支配的部位主要是肩部、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如果阻滞臂丛神经能够明显的缓解疼痛,镇痛效果较好,而且对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小,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或者危重患者应用[9]。

以往传统定位根据生理解剖结构进针,需要患者保持清醒配合麻醉的情况,需要时刻询问患者在穿刺中接触到神经而产生的感觉等,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而且,常受麻醉师主观判断、自身经验及专业能力的影响,进针准确率较低,不仅会损伤血管及神经,还会因神经阻滞不完全而影响手术操作,辅助用药无疑又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影响手术的安全性[10-11]。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的影像技术已经在多个方面应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可在超声显像下清晰的展示臂丛神经的具体位置及周围组织分布的情况,准确引导穿刺针的定位,还可观察麻醉药物在臂丛神经的扩散情况,实时跟踪针头的位置,这样以便麻醉师调整穿刺针避免血管及神经损伤,使药物准确浸润神经周围,确保神经阻滞完全[12-13]。另外还有效避免了盲目穿刺使局麻药物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还有助于麻醉医师调整麻醉方案,最大限度提高麻醉效果,确保麻醉安全性[14-15]。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75.00%(38/40),研究组患者麻醉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各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更短,麻醉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組在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得分均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距具有统计性(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仅有1例发生头晕头痛现象,而对照组患者发生心率减慢情况1例、呼吸抑制1例、恶心呕吐1例、头晕头痛3例,研究组发生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有显著的降低(2.50%比15.00%),比较差距具有统计性(P<0.05)。分析具体的原因: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借助B超的课时作用进行精准定位,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臂丛神经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以此来找到最佳的穿刺位置和深度,也能够观察到麻醉药与臂丛神经的分布情况,进而及时的调整阻滞穿刺针,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同时对于周围的神经血管和组织的阻滞作用和损伤均有明显的减少,安全性有保障[16-17]。

值得注意的是:在B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由于局麻药物扩散,10~20 s后图像上可能不再显示局麻药物,再加上神经分支间有纤维膈存在,所以不能在一个点上注射全量,调整穿刺针角度、深度后,到达药物扩散不到的神经,再注射局麻药物,直到局麻药物完全包裹目标神经。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提高麻醉优良率,镇痛效果显著,麻醉维持时间常,安全性高,值得在上肢手术患者麻醉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付志权,龚素娟,杨银燕,等.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20,41(7):1684-1685.

[2] 黄典,高晓枫,廖益永,等. 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7,49(6):414-416.

[3] 许天华,艾菊.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12):835-838.

[4] 劉淑彬.分析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4):168-169.

[5] 郑先念,陈亮. 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2):93-94.

[6] 王迎雪,刘冬梅.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157-158.

[7] 刘莉莉,郑秋武.B超引导神经阻滞与传统神经阻滞在上肢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171-173.

[8] 刘昆.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3):194-195.

[9] 王敏.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在腋路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21):138-140.

[10] 吴卫东,韦宁仙,毛丽芬,等.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7,43(17):1280-1281.

[11] 刘翠杰.超声引导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的临床价值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46-47.

[12] 张磊.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罗哌卡因浓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0):187-188.

[13] 王远胜,陈丽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3):3563-3565.

[14] 吕洪城,朱木棕,王劲松,等.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4):127-129.

[15] 答卫,唐杰.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1):104-105.

[16] 李日长,陈丽辉,元春梅.彩色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肘部尺神经在急诊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159-160.

[17] 许骥.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0):1200-1201.

猜你喜欢
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麻醉效果
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研究
七氟烷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在烧伤休克期的麻醉作用探讨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用于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导乐分娩镇痛仪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分析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