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提升高校教育统计数据质量路径研究

2022-05-30 10:48刘玉芝肖烨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数据质量大数据

刘玉芝 肖烨卉

摘要:教育统计是国家统计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统计数据在教育发展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服务,赋能高校内涵式发展,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当前高校对统计工作重视不足、缺乏组织监管、统计力量薄弱、数据孤岛问题突出等问题,需要强化依法统计意识,深入过程监管,加大队伍引育力度,推进数据互通共享,多措并举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推进数据有效应用续航。

关键词:教育统计;数据质量;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6-0021-03

1 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方兴未艾,互联网步入发展快车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新空间。运用以大数据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业态统计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处理、传输、共享以及分析,为社会各相关主体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赋能高質量发展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统计作为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教育工作发展态势,展示工作实绩,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院校进行宏观调控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量化参考和依据,可为其提供基于数据的管理与决策支持。新形势下,为更好地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服务,需推进大数据等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与各层级教育统计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好教育统计工作在教育发展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为此,近年来国家频密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教育统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统计信息搜集、处理等过程及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建设集教学、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但是,当前的教育统计工作存在数据质量堪忧、准确性较差引起逻辑校验难通过等问题,往往需要统计人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此类突出问题。为使统计数据更新、更准,工作开展效率更高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校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巩固统计数据的权威地位,切实发挥数据的作用十分必要。

2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概述

为准确摸查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推动其稳步有序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在1954年就开始积极开展教育统计工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演化发展,现已形成以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统计、科技统计报表等各专项统计并重的较成熟的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体系。

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统计工作对教育的管理与决策和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于2020年修订发布了新版《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分为5大类120项,明确了部分统计指标的定义、适用范围及权威来源。2021年,教育部对教育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在优化体系结构、完善调查表内容、改造信息系统、变革数据传输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革新。当前,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由教育部办公厅于每年9月份左右开始发布通知组织实施,其内容主要有:学校、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借助各级各类单位采集,层层审核、上报的方式开展。各高校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分级组织领导下,通过参加统计工作培训部署会议,深入了解当年高等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及统计指标等的变化。各高校统计人员根据工作要求,按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经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审核签字盖章后,提交学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归口管理部门,统计人员将信息录入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经系统校验与审核,并通过省教育厅数据评审后提交至教育部,当年的高等教育统计工作才算基本结束。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统计数据的重视,部分专项统计工作加强了数据采集的频度,要求按季度更新,采用报表联网直报的形式开展,避免了中间环节对统计数据的干扰,提高了数据填报的效率。

3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高等院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海量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数据,这为高校进行基于数据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对统计工作重视不足、依法统计不严,缺乏组织监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力量薄弱,业务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孤岛问题突出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3.1 对统计工作重视不足,依法统计不严

教育统计数据是法定报表统计。我国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类规范性文件都对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做了明确规定,指出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及其他适用政策文件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仍存在对教育统计工作认知不足、虚报漏报瞒报的现象。多数统计人员数据采集不严谨,被动完成统计数据的填报任务,并没有进一步推动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分析工作,落实对统计信息的研究应用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对教育统计工作的覆盖指标内容、填报系统等做了大量的优化完善,仍未能完全避免多头布置、重复统计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化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然而,《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指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信息化发展不协调,人员投入亟待增强,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实现全覆盖。同时,多数高校内部尚未建立统一归口的全量数据管理新机制,数据规范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内部各二级部门对数据管理的职责与分工不明确,缺乏对现有系统数据的集中整合与管理,导致服务决策支持不力。

3.2 缺乏组织监管,数据质量不高

目前,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兼有多套专项统计系统和数据库,不同的专项报表或系统填报任务分别由不同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高校内部所承接填报工作的二级部门也大有不同。除了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的填报等工作具备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外,其他近两年新增的专项统计工作的填报还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组织监管机制。不同的专项工作牵头部门采集完数据后,直接单独上报,学校层面并不会对数据进行统一审核把关,容易引起不同统计人员对同一指标含义的理解有所差异,导致数据不一致的结果。同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所填报专项统计数据进行集中性的评审,不利于各层级对于统计报表的监管,难以确保数据质量。

3.3 统计力量薄弱,业务信息化水平不高

大多数高校的统计工作因其阶段性、临时性的业务特点,由牵头部门的相关同志兼职完成,队伍缺乏稳定性,兼职统计人员一般不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技能与素养,且他们在统计指标的理解、统计系统的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有限,同时上级缺乏对此类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导致统计数据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1]。事实上,在教育统计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体量较大,工作协调推进难度较高,高校现行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不能与统计工作人员投入相匹配,专项绩效考核工作体系有待形成与优化。此外,当前多套并行的各数据库和统计系统存在互通性差、对各类浏览器的兼容性不佳、对高并发访问支持度不力、系统功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及整体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4 数据开放程度低,分析利用不足

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为教育评估考核、经费拨款、人员编制、招生计划等业务提供数据依据,国家每年投入多方力量,保障各相关工作如期顺利开展。然而,当前多数高校的教育统计数据如同灰匣子一般,未(完全)公开或被严密“保护”起来,大部分数据无法在校内外大规模互通共享,存在“重采集、轻应用”的现象,导致每个高校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不利于以数据驱动的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2]。同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外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宏观数据为主,不利于分析研究微观个体高校,并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提供基于数据的管理与决策支持。

4 信息化提升高校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路径

4.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依法统计意识

高校教育统计是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其数据是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管理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教育统计管理规定》等顶层文件的频密发布,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统计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及统计人员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好关于统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各类统计法律法规,提升依法开展统计工作的能力,提高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用实际行动维护好统计数据质量及权威性。

4.2 深入过程监管,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通过促进跨层级跨部门的统计工作协作,保障教育统计过程管理。其一,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统计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职责与分工,强化对各统计调查项目执行的监督管理,规范统计业务流程,加强对统计各环节和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其二,健全完善高校基于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全范围全过程控制机制和制度,加强对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和规范各类统计报表与统计条目的概念、口径与标准,统筹上下落实好数据采集、核查、汇总、审核、保存以及发布等工作,以确保教育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4.3 加大队伍引育力度,提升工作服务水平

近几年,随着我国大数据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新技术与高等教育行业的进一步融合,高校对高素质高水平统计人员及信息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复合型高水平人才队伍缺口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推动相关业务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指出,我国高校师生平均每万人配备全职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为11人,美国高校为66人,国内高校信息化工作人员比例相比美国高校差距较大。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教育统计数据质量,有必要加强复合型教育统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统计队伍引育工作,需在人员指标、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上予以适度支持与倾斜。其一,优化存量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对专兼职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并重原则,科学制定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提升统计人员能力素养和业务水平,助力全面掌握相关规定要求、指标内涵等,推动高质量完成统计工作。其二,通过吸引信息技术人员到统计业务部门挂职锻炼、落实统计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双边考核評价等举措,努力培养统计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探索建立与统计工作人员劳动投入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增强统计岗位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其三,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可适当招录具备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复合教育背景的人员,参与数据标准制定、基准数据库以及扩展数据库的建设完善,负责数据采集、校准、共享以及分析等工作,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新动能。

4.4 完善教育统计数据共享平台,推进数据互联互通

“数据治理与共享”“大数据”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热点,是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推动高校业务流程再造,还是做好大数据分析支持决策与管理,数据作为所有业务流转和支撑、引领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其进行标准化,实现互通共享都应该是高校信息化发展中的重点任务,挖掘并发挥数据的核心价值,有利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数据治理与共享,一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各级各类教育统计系统/平台数据,持续优化归口统一、口径一致、协同联动式教育统计综合数据系统/平台,推动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兼具兼容性和扩展性,有效避免工作任务的多头布置、重复填报,助力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二是高校内部应建立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平台,通过“数据一个库”工程,将所有基础数据统一纳入高校基础数据库管理,建立数据交互式与回写接口,为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服务,实现高校基础数据的动态汇聚、实时更新与共享,同时集中全校各类管理服务数据,强化统计信息解读,服务于高校的管理与决策;三是加强教育数据质量保障,健全完善定期核查比对的数据纠错工作体系,建立合理的数据质量评估、问题数据反馈、问题数据修改的闭环机制,做到在应用中提高数据质量[3];四是高校应利用多维度沉淀数据,顺应师生多样化需求,健全内部“一站式”办事平台的建设,通过与校内业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对接与集成,集中各类网上办事应用,加强数据资源整合,持续推进服务师生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切实提升用户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五是建立健全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数据挖掘与预测模型,对高校日常运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风险预警方面的数据从不同维度进行挖掘,推动精准教育的研究、开发、应用与推广,促进服务人性化、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4-5]。

5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统计工作既面临挑战,也迎来发展新机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以及统计人员要切实把握时代新机遇,综合利用新技术手段高效开展落实教育统计任务,深入开展研究,逐渐形成工作长效机制和高校教育统计数据采集、共享与研究应用并重的新格局,为全面推进教育统计改革、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发挥统计数据服务效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超.大数据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做好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思考[J].质量与市场,2021(3):118-120.

[2] 程晶.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统计数据有效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工作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7,36(36):182-183.

[3] 周谧,李可彬.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研究[J].大学教育,2020,9(10):30-32.

[4] 何旭,成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7):152-155.

[5] 张瑜,韩涛.大数据在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1):30-33.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数据质量大数据
强化统计执法提高数据质量
浅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