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30 23:40史册崔海英
中国食品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卫生学食品思政

史册 崔海英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想要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社会隐患,就要从源头抓起,在高校真正落实并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出食品安全杰出人才,改善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课程思政教育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在知识体系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是培养大学生德行的重要途径。食品卫生学是一门涉及化学、生物化学、毒理学以及管理学等领域和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是高等院校食品学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食品卫生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实现人才培育与教学的内涵式提升。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食品安全课程的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领域的研究学者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并在高校中开展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然而,食品卫生学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首先,尽管高校的食品安全理论教育得到了落实和发展,但在实践教育上缺乏正确引导,思政教育滞后,导致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食品安全思政教育整体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次,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松散、不系统,一部分教师并未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仍旧侧重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形式化,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认知不到位,没有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从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角度来说,部分教师及团队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不能正确且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搬硬套地融入思政元素,课堂讲授苍白无力,毫无新意,仍停留在填鸭式和朗读式教学的层面上,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部分任课教师不能很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更多地专注于提高个人的学科专业素养,对行业发展新动态、新成就以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缺乏关注,造成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

二、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在食品卫生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民生的意义,将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联系起来,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在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任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还需要肩负起“明德、明志”的责任。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素养,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课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和思政理念。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专任教师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食品卫生学的教育活动中,根据专业知识,有机地把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在一起,真真正正地成为食品专业学生的引路人。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高校可以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系列活动,如知识竞赛、讲课比赛、交流会议、思政教育培训研讨会、资源库建设等,构建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平台,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二是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开展多样的各类线上线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组织并鼓励任课教师参加,邀请优秀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进行推广和分享,提高其他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2.充分挖掘食品卫生学课程中的思政点。(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食品卫生学课程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教师需要结合当下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及恶劣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激发和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

(2)诚信教育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是思政教育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不法商贩在利益的诱惑下迷失自我,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食品,严重危害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案例融入其中,从中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和分析我国食品行业正在遭受的诚信危机,直观地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在法治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全面且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治理食品安全的决心。比如,自2020年5月公安部开展“昆仑2020”专项行动以来,先后破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及生产、销售伪劣食品案等4700余起,捣毁窝点2600余个。通过讲解这样的案例,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3)科学发展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任何一种问题食品的产生必然涉及很多环境问题,因此,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的根本前提是资源环境的安全。在课堂中,教师可列举经典案例,如镉大米、日本水俣病等,让学生在学习有害金属对食品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社会公德对生态文明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3.创新食品卫生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1)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食品卫生学课程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新形势下,教师要实现从“传统教学”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要全面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做好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系统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内容,深入发掘食品卫生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找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食品卫生学的思政教育体系有规划、有深度和有广度。

(2)采用多樣化的教学手段。在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可盲目地生搬硬套,而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合起来,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案例教学或任务导学等多种方法,有效拓展教学资源,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外,翻转课堂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育模式,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学习过程的翻转与教学角色的翻转,借助新理念、新技术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课程考核和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公平性,同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教师可以将食品卫生学的考评分为期末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各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考核范围涵盖基础专业知识,并通过论述题反映学生思政学习的成果。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及互动情况、课外练习情况、小组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市场调研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把期末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培养自律、自信、善思、善问的复合型食品安全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综上,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亟需增强食品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为此要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这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食品卫生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点、创新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措施,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为国家培养出以食品安全为己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食品行业人才。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21JGZD014);江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2)。

作者简介:史册(1991-),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通信作者:崔海英(1979-),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猜你喜欢
卫生学食品思政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学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