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制菜产业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2022-05-30 23:44孙跃辉毕晓华
中国食品 2022年17期
关键词:申请量制品专利申请

孙跃辉 毕晓华

预制菜,是指以畜禽肉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果蔬及其制品等为原料,经粗加工、腌制或调味、熟制、包装后杀菌或不杀菌,或不熟制和包装后杀菌,食用前需加热方可食用的非即食预包装菜肴制品。预制菜最大的特点是便捷,因此也被称为方便菜、快手菜或半成品菜。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雏形是速冻食品。我国预制菜行业起步较晚,一直到2000年左右才出现了以生产半成品菜为主的预制菜企业。2014年左右,随着国内外卖的崛起,预制菜在B端市场开始逐渐渗透并有了一定规模。2020年,C端的预制食品迎来加速发展。从号称“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登陆资本市场,到多家预制菜企业频繁获得融资,再到步步高、盒马、叮咚买菜等企业加速布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这一赛道,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容。疫情之下,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了预制菜,开始重新认识预制菜,接受预制菜。预制菜站上“风口”,从餐饮业幕后加速走向台前。

本文对预制菜加工相关的专利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展现预制菜产业相关的专利申请发展态势,总结重要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技术分布,从专利技术视角探索行业深化发展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在利用专利信息、提高研究起点、跟踪技术发展趋势、调整技术研发方向,以及提高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

采用incoPat检索分析系统,从标题、摘要中采用关键词“预制菜/方便菜/快手菜/半成品菜/pre-made food”,同时考虑到食品命名的多样性,增加了国内主要从事预制菜的企业进行补充,即对如下申请人进行检索“味真香/千味央厨 /国联水产/安井食品/广州酒家/得利斯”,在以上两项检索结果相加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IPC專利分类号为“A21(焙烤;制作或处理面团的设备;焙烤用面团)/ A22(肉类,家禽或鱼的加工)/ A23(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等食品领域专利分类中常见的3个大类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22年5月15日,将检索的数据人工去噪后得到预制菜相关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共260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公开期限的问题,2022年以后的专利申请不是最完整的数据,在专利申请文献类型上,本文仅对我国预制菜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进行数据分析,虽然预制菜产业也有很多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但并非本文的研究范围。

二、中国预制菜产业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1.发明专利申请发展态势分析。通过检索可知,中国最早出现的预制菜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是在1991年,由杭州高等专科学校申请的名为“一种营养方便菜的生产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其产品主要作为婴幼儿的营养方便菜。张正明于1992年申请了名为“袋装干菜肉的制作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是将煨蒸后的干菜肉冷却后进行真空包装,也是目前预制菜最早的雏形。

图1展示的是1991-2022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与预制菜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变化情况,可以分为萌芽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其中,1991-2007年为萌芽阶段,历年申请量均不超过5件,申请人主要为个人,涉及具体种类的预制菜的生产。2008年以后,随着江南大学、山西百世特食品有限公司等具备一定科研和生产实力的高校和企业布局预制菜的专利申请,预制菜产业正式进入了产业化生产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16年起,预制菜的专利申请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申请量。

2.发明专利的省市分析。经过分析得知,国内各省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布不均衡,申请量最多的是福建,紧随其后的是广东、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安徽、北京、浙江和辽宁,这十个省(直辖市)的申请总量占到总申请量的90%。从地域分布上看,预制菜产业相关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2022年3月31日,餐饮大数据研究与测评机构NCBD(餐宝典)发布了《2022Q1 中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省份排行榜》,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福建、江苏、河南、河北、辽宁、安徽、浙江及四川。两者比较可知,除四川和河北以外,其他省份同样是专利申请量居于前列的省份,表明发明专利申请量与产业布局和发展密切相关。

3.申请人分析。图2显示了我国预制菜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申请人的概况,其中,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申请63件,居于榜首;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和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申请了16件和14件,居于第二和第三;江南大学申请12件,是涉足预制菜产业的主要高等院校。号称“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以及千味央厨都未进入发明专利申请量前十,经核实,味知香和千味央厨更加注重产品外观的保护,申请了多项外观专利。

4.技术领域分布。基于IPC分类的技术领域分布分析可以反映预制菜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可知,A23L所涉及的常规的食品加工和保存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占82.63%;涉及食品保存和保鲜的A23B占7.72%,处于次要地位。由此可见,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食品加工的方法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而预制菜的保存和保鲜也是目前产业发展所关注的重点方向。

三、预制菜加工产业的重要申请人分析

1.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速冻火锅料制品、速冻面米制品、速冻菜肴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年报显示,2021年面米、肉制品、鱼糜、菜肴制品分别实现营收20.5亿元、21.4亿元、34.8亿元、14.3亿元,同比+23.6%、19.2%、23.1%、112.4%,其中预制菜实现量价齐升。安井食品从2009年起布局了第一件预制菜相关的专利(CN200910111719.1鱼丸、肉丸生产线),由此开启了以鱼肉为主的水产类预制菜的产业化进程,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3件,获得预制菜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29件,授权率达到46.03%。从其申请的专利主题来看,主要围绕鱼丸和鱼糜这一核心产品展开。

2.江南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科是食品领域唯一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食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也不乏江南大学的身影,以第一申请人的身份共申请了12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授权10件,2件正在审查中,授权率高达83.3%。通过查询12件发明专利运营的情况,其中9件进行了许可和/或转让,最终受让人包括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旗下分公司、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及分公司,3件为共同申请,主要与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旗下分公司合作开发和申请。由此可见,江南大学通过专利运营、共同申请等方式积极参与了预制菜产业的技术发展,实现了产学研的融合。

四、总结与展望

1.中国预制菜产业专利申请的特点。我国预制菜行业起步较晚,1991年才出现最早的预制菜发明专利申请,2014年开始预制菜产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预制菜行业更是站上了风口,在资本的助力下,技術更新和发展速度也加快,预制菜产业的专利申请主体也由个人逐步转向规模化的企业和高等院校。其中,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申请最多的企业,围绕鱼丸和鱼糜制品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配方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专利布局,也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从江南大学获得多项专利权。在高校申请主体中,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也积极参与了预制菜产业的技术升级,探索了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路径。

2.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我国人口众多,拥有强大的消费市场,冷链物流水平的提高、冷链覆盖面的增大,为预制菜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快节奏工作、懒人经济、宅生活模式也催生出极大的市场需求,新冠疫情更是将预制菜产业推到了发展的风口。预计2022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151.5亿元,同比增长32.4%,2023年规模约为5165亿元,之后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

目前,预制菜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时间不长,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预制菜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等非常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导致食品腐败变质;果蔬类预制菜在鲜切后容易失水、产生异味。另外,如何提高预制菜原料处理的效率、避免浪费,如何满足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口味、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等,也是预制菜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专利申请方面,各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量并不多,且缺乏系统的布局、龙头企业和核心工艺技术,专利创新质量方面也仍待提高。

基于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深化产学研合作,产业资本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深入开展预制菜保存和保鲜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专利布局,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第二,推进预制菜产业与农业、传统食品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的融合,建立标准化的种植、收获、初加工流程,设计智能的成套加工装备,研发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建立生产和物流溯源体系。第三,积极探索不同菜系、菜品的工业化生产方法,形成专利技术,以丰富菜品的种类,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作者简介:孙跃辉(1986-),男,助理研究员、专利审查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领域的专利审查。

毕晓华(1983-),女,助理研究员、专利审查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领域的专利审查。

猜你喜欢
申请量制品专利申请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5万年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138.2万件,发明专利量质齐升企业占大头
2016年英国外观设计申请量增加55%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三步曲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世界第一
何首乌不同炮制品对H2O2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国外专利申请如何尽快被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