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建筑风格研究

2022-05-30 00:43刘嘉晋洁芳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上海

刘嘉 晋洁芳

摘要:在上海市虹口区大陆新村里,坐落着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故居建于1931年,这种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的红砖红墙住宅,在虹口区很常见。整条弄堂不长,非常安静。鲁迅故居的周边建筑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具有浓郁的海派建筑风格。如今,上海山阴路已被划为上海44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此处坐落着多所历史名人故居,其中鲁迅故居备受关注。基于此,文章对鲁迅故居的建筑风格展开研究。

关键词:上海;鲁迅故居;山阴路;新式里弄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0 引言

近代因战争侵略,上海曾有多个英、法、日等国的租界。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上海的住宅建筑有了很大改变,室外和室内开始形成不同的风格,建筑表层吸收西方外来文化,而室内布局则保留中国传统的特点,偏向江南地区风貌。位于上海虹口区山阴路的鲁迅故居,便具有典型的中西方建筑特色相结合的风貌。这片区域的建筑风格突出,后被列为上海44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这里整体风格出众,同时在不同支路的建筑中暗含丰富的细节特色。

1 鲁迅故居建筑历史背景及研究意义

上海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大陆新村132弄9号,是鲁迅先生在上海最后的寓所。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2.72平方米。如今经过精心还原,屋内陈列着鲁迅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一些写作用具[1]。这些物品多数为原物而非复制品,因此极为珍贵。

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远赴上海,在外奔波几年后,自1933年开始便一直居住于大陆新村内。虹口区在当时被划分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鲁迅定居于此的原因是这里有较为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便于他写作而不受打扰[2]。直到1943年,汪精卫政府的管理人员将此片区域定为山阴路,鲁迅的居住地也因此改为大陆新村。大陆新村整条弄堂不长,非常安静。故居的周边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结构搭配红砖红墙的建筑外观,有浓郁的海派建筑风格。

19世纪60年代,英法租界向外扩充,不断在上海租界以外修筑道路。大约在1900年,大批日本人来到上海虹口区附近居住,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便成了他们的居住区,他们在这片区域建造住宅,设立神社、寺庙、各种指挥部等。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大陆银行信托部投资改造大陆新村。虽然整体建筑样式为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红瓦红墙,但由于当时这里仍属于公共租界区域,所以建筑样式呈现出不同于中式的风格。如今,上海山阴路已被划为上海44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多所历史名人故居坐落于此,其中鲁迅故居备受关注。

2 鲁迅故居周围整体建筑群分析

位于大陆新村的鲁迅故居周边还有很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山阴路的主干道上耸立着高大的梧桐树,走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树下的凉爽气息;而位于主干道四周的各条支路虽大体相似,但在细节处各有各的风格。

山阴路历史风貌区的空间肌理大体上比较统一,尺度也比较接近,并且排列较为整齐。整体空间的形态包括建筑的群落、建筑的行列以及建筑的当地性,构成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比如大陆新村、恒盛里、恒丰里的建筑尺度类似,建筑的色彩及外立面装饰统一。从整个风貌区的整体布局及街区空间肌理来看,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空间秩序。此外,鲁迅故居周边的建筑还具有文化价值。作为名人故居荟萃的街区空间,山阴路历史风貌建筑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极具研究价值,这也让它和其他历史建筑风貌区区别开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山阴路曾相继成为英法租界区域、日本人居住区,还在大陆银行的主导下进行了改造翻新。这使短短的山阴路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样式及风格,如西洋公寓式的山阴大楼、新式的花园里弄、成片的连体建筑等。

大陆新村作为新式里弄,主要运用砖木结构、红墙红砖,并且每个单元还自带庭院。由于上海在进入梅雨季节时会出现返潮现象,所以各家各户都会在窗外架上长长的晾衣架,以确保衣物在阳光下得到充分晾晒。在山阴路16弄,建筑外貌则呈现出现代风格,与红墙红瓦形成了对比。恒丰里是山阴路上唯一具有标准石库门里弄建筑风格的里弄,这种风格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吸收了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石头为门框,门楣起初模仿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后期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使用三角形、半圆形等作为装饰纹样。花园里與千爱里作为19世纪日本居民区,建筑更偏向日式风格。这些建筑风格各异的支路汇成了山阴路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对鲁迅故居的研究也因此变得更有价值[3]。

3 鲁迅故居室外建筑风格分析

3.1 室外建筑历史

鲁迅故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很多变化,在抗日期间曾被日侨占住,后成为茶叶专家吴觉农寓所的一小部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里成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职工宿舍;1950年,在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时,决定恢复鲁迅故居;1959年,上海鲁迅故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见图1)[4]。近代鲁迅故居是大陆新村乃至山阴路的其中一所住宅,这里长期作为公共租界区域,英、法、日等国家都曾在此修筑住宅、改造寺庙等,因此,如今走在山阴路这条两边栽种着梧桐树的路上,依然可以看到有西方特色的建筑,如尖顶房屋、连体别墅、独栋花园别墅等。再看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也留存着西方装饰纹样的痕迹。在汪精卫将公共租界区改名为山阴路大陆新村后,经过一番改造,这里便呈现出如今中西结合的建筑风貌,鲁迅故居也以历史名人故居的形式完整保存下来。

3.2 室外建筑特点

鲁迅故居坐落在上海市虹口区大陆新村,建于1931年,这种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的红砖红墙住宅,在虹口区很常见。这里大致有6条里弄,房型结构类似,清水红墙,窗间墙设壁柱,三层有阳台、木门窗,每单元都自带小庭院,矮围墙,铸铁栅门。据资料记载,这种房型是介于新式石库门与里弄房屋之间的一种。建筑坐北朝南,住宅的围墙高度与二楼窗户大体对齐。值得关注的是,走进大门通道后,通道的上方有拱形顶,在阴雨天气起到挡雨的作用。这里靠街边的屋顶为人字形尖顶,在阴雨天气时有利于确保雨水不渗漏进房间。随着人们生活常识的不断增加,大陆新村各家各户都会在窗外支起长长的晾衣架,为应对梅雨天气时室内返潮而无法晾晒衣服做好充分的准备(见图2)。

除了大陆新村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鲁迅故居的附近还有其他的建筑样式,如花园里的灰色拉毛墙三层建筑、恒盛里的花园洋房等。这些不同的建筑风貌,体现了山阴路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4 鲁迅故居室内陈设风格分析

如今走进鲁迅故居,会发现其室内陈设风格与建筑外貌风格有所差异。由于近代西方文化的流入,上海作为经济繁荣的港口城市,西洋化家具一度引领潮流,那时中西方结合的海派家具普遍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这些海派家具拥有新潮、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又体现了当时的设计理念。

鲁迅故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客厅,二层为住宿空间。走进一层的客厅,光线较为昏暗,在室外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光线依然无法充分照进底层空间,因此客厅在白天也常常需要开灯。鲁迅所居住的空间面积不大,陈设的家具比较简单,客厅里没有新式的海派沙发,只有简单的餐桌椅、陈列柜,仔细观察桌腿的纹样,还是清末家具的花纹样式(见图3)[5]。可见鲁迅并不追求富丽堂皇的外在,而是更注重内心世界的富足。通过会客厅,一边是单元自带的庭院,另一边是由楼梯连接一层和二层的空间。

与其他的文人墨客不同,因为居住面积狭小,所以鲁迅的卧室与书房合并在一起,在二楼卧室的临窗处放置了书桌和椅子,桌椅的一边放置书柜,另一边则是一把躺椅。这些整洁简单的写作家具陈设更为直观地体现了鲁迅朴素的生活。由于二层光线照射更充足,鲁迅用于写作的书桌正对着窗户。与笨重宽大的传统书桌不同,新式的海派书桌在体积上进行了缩减,再加上抽屉的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实用性,这样新式的书桌是当时广受赞誉的新潮家具。书桌一旁的陈设柜与此前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陈设柜不同,清式陈设柜追求纹样的变化,博古架式的构造使摆放在上面的书、珍藏品等容易落上灰尘。海派的新式陈设柜体积小巧,没有复杂的花纹装饰,简单的几何结构加上玻璃柜门有利于更完好地保存物品。除了书桌及陈设柜的摆设,二层的空间便只剩下床和衣柜。鲁迅的床与书桌、陈设柜一样简单朴素,与传统复杂的中式床不同,鲁迅故居所陈列的是一张铁质片子床(见图4)[6]。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家具不再注重厚重的形象,而是更关注实用性,由于大多里弄住宅空间狭小,所以传统的大体量床便不再适用,逐渐转变为中西合璧的片子床,这种床由挡板和两根床杆相连,床头可以放置台灯等物品,如今各家各户使用的床便是由片子床不断改进设计出来的。鲁迅的衣柜外部加上了镜子,柜子内部还设有抽屉用来存放贵重物品。这种衣柜是在传统清式家具的基础上简化改造的,是可挂衣、储存、陈列的实用型衣柜。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衣柜设计为三段式可拆卸式,便于运输与拆装。

在山阴路上还有许多名人故居的室內陈设风格都和鲁迅故居类似,如瞿秋白故居、茅盾故居等,其室内陈设使用的家具与建筑外貌都有一定的区别。这种中西方结合的海派家具一改传统清式家具体量笨重、装饰复杂的风格,受到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的喜爱,也使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感受到了当时浓郁的海派文化[7]。

5 结语

鲁迅一生曾在多处定居,而上海虹口区山阴路大陆新村132弄9号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住所,因此山阴路成为最早一批被列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名单的街道。经过历史的洗礼,鲁迅的住所成为优秀名人故居,供人们参观。建筑外貌经过修复,不仅保留了西方建筑特色,也将上海里弄文化融入建筑细节。走进室内,可以看到鲁迅使用过的家具大多呈现出海派家具的特色,而民国时期正是吸收外来文化与传播海派文化的经典时期,鲁迅故居内中西方结合的陈设柜、书桌、片子床无不透露出这一信息。在鲁迅曾居住的这片区域,还曾有不少政客、文人、学者到访甚至居住于此,想必那时的作家、文人、政客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红墙红瓦的砖木结构里弄中书写着他们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左琰,刘涟.近代上海文化名人居住室内环境特征研究:以鲁迅、巴金、柯灵为例[J].时代建筑,2017(06):122-127.

[2] 达奇珍.百年山阴路(上)[J].档案春秋,2012(1):53-60.

[3] 刘涟,左琰.上海孙中山故居与鲁迅故居室内空间的比较研究:命运的交织与异同的由来[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2):16-19.

[4] 沈雪晟.上海鲁迅故居家具类文物初探[J].上海鲁迅研究,2017(1):307-322.

[5] 郁志刚.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及保护和更新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6] 左琰,刘涟.上海近代文人住家海派家具特征及其运用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9):16-19.

[7] 高正.民国时期上海家具设计艺术的发展变化[J].中国美术研究,2019(4):117-126.

作者简介:刘嘉(1998—),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晋洁芳(1973—),女,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外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
第四届CWIEME上海展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